剖析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困境

時間:2022-02-12 05:00:00

導語:剖析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困境

摘要:本文以分析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現狀為切入點,探討造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流失和變質的原因。

關鍵詞:民族文化;文化表征;同化

現在,愈來愈多的民族工藝美術在以市場需求為價值導向的商品社會中喪失了原本的質樸和純真。在功利主義的蠱惑下,在內因與外因的作用下,它們的各種價值(特別是文化、藝術價值)正在流失。在這種局面下,原汁原味的民族工藝美術品種是否還能夠流傳后世?是否還能得到具有原創精神的創作發展?這都是令人擔憂的。筆者對此尷尬處境從四方面做出了分析,試圖以此提供解決問題的參考。

一、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文化內涵、表達形式在當代的際遇

民族服飾(包括日常著裝、節慶著裝、禮儀著裝等)形態受制于傳統規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這些獨特的服飾除了具有繼承傳統和美學文化的延續功能及實用功能外,還有重要的標示作用——對外區分民族類別,對內表現本民族內成員間的關系,以符號的形式傳達有關穿用者的文化信息——社會階層與地位、年齡、有關社會功能與道德的性別角色、婚姻狀況、地域、宗族、宗教、節慶時的專職功能、美化、引發情欲、幻化功能等。例如,哈薩克族的姑娘出嫁時,帽子的正前方飾有一排串珠垂吊在臉前,作為新娘的標志,要在婚后佩戴一年。而基諾族的未婚男子要在包頭上飾彩色絨線球。侗族人在傳統的祭祖儀式中,要全體肩披“倫織”以示不忘祖先。根據地域和服飾特點不同,瑤族又有“盤瑤”、“藍靛瑤”、“八排瑤”等分別。

然而,當這些通常產生于農業經濟中,由少數個體所構建的相對簡單的“小集合”秩序,接觸并融入到更為復雜而廣泛的工業化社會生活后,以上提到的服飾文化表征功能就會部分癱瘓。在文化間的適應與同化過程中,人們有可能會主動拋棄本民族的外觀標示,同化在大社會的主流文化里。

人們以服飾和織物為具體表現載體,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內涵以符號的形式表達于其中,通過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會生活訊息。但是民族內部的個體要設計出某一特色款式,使其內容與形式富含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并取得本民族內部的共識,從而取代或發展原有的傳統款式,卻是相當困難且要耗費大量時間的,在有些民族中還會受到宗教信仰的制約。因此,少數民族的服飾款式一直以來是沿襲多于變化的。在當代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是難以維持的,各民族在文化和商業交往中,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和環保觀念的影響下,開始對本族服飾品在科技、美學、道德和儀式形態方面做出調整。在面料和材質的運用上不再只局限于傳統習慣,工藝制造由手工單件的作坊式發展為大機械化批量生產,色彩搭配和款式調整更多考慮目標銷售群體的審美需求。各種代表不同意義的美學符碼被混合運用以達到視覺上的滿足,從而實現交換價值。在商業價值的驅動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儀式形態變得不再非常重要。

但值得說明的是,這些賣給觀光客的產品和本族人自己穿用的傳統民俗服飾還是有區別的。這些缺乏原創精神的產品本身就給廣大的消費群體以視覺與意識上的誤導,許多傳統意識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這些新鮮而通俗的制品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也不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經常作為收藏和裝飾品被束之高閣,造成使用者與生產者之間缺乏意見的交流與互動,因此一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在現代生活中的實用性能也得不到發展。

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變化

雖然在封建王權的禁錮統治結束之后,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還繼續履行著區分他族、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堅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職責,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們的生活面貌也不盡相同。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在各民族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依然對本民族內部生活有所保留,比方說在禁忌、聯姻等方面,不會輕易受外族文明的同化,對于接納異族人為本民族成員會表現出顧慮和抵觸情緒。而在當代生活中,多數個體信仰佛教的滿族人在以上方面就不會體現出統一的排異性,并在清朝以來的多民族雜居中不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目前,對于大多數民族來說,宗教已不再是指導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寬松的宗教信仰對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漸甚微了。當靈魂逐漸衰萎,肉體也會萎靡不振。從某種角度看,宗教力量的減弱解釋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傳統服飾和工藝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青年人對本民族工藝美術品的態度

年輕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因此他們的意見是不容忽視的。相比老一輩,年輕人更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大眾媒體和開放便利的交流環境下,各少數民族中出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圍中,經濟、文化愈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愈是如此。發展下去,來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關民族文化教化的影響逐漸減弱,而來自外界的影響正一步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很多以手工藝見長的工藝美術種類面臨失傳。

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民族工藝制品和生活用品由基于使用或寄托情感等而為自己和親友制造的非功利性目的,逐漸演化成為實現交易利潤而生產,不但價格昂貴,在傳統質感和人文情懷的意義上也顯得粗糙而冷淡。青年人在現代化的生活中也許只會在重大的節慶場合以購買或租借的形式使用傳統工藝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方便而且便宜的現代化工業產品。另外,許多事實證明,年輕人改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認為使用這些流行的現代化物品能夠說明自己在文化和經濟層面上的進步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新一代將會逐漸忽略文化的傳統層面,當傳統層面和目前所倡導的創新氛圍無法協調一致時,在成長中對外界文化已適應或被同化的新一代更傾向于舍棄傳統工藝美術品僅存的實用價值,但還會在很大程度上承認它的文化價值。學者認為,這個過程通常會變成民族工藝美術的現代化特色。

成長于民族傳統文化氛圍之中,萌發于當時具體生活的民族工藝美術品,在當代的生活中漸漸遠離了曾經創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變成了現在的奢侈品被歸類到欣賞陳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經滋養它成長的文化養分和環境,必然會失去鮮活的生命氣息。

四、消費群體對于民族工藝美術品的態度

消費民族工藝美術品的群體往往可以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少數個體組成的有意消費群體——他們對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收藏民族工藝美術品除了滿足審美需求外,還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感興趣的文化特質。他們通常在購買之前對該民族的文化就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對所要購買的商品相當挑剔和謹慎,并在取向上有獨到之處。這部分消費者往往不滿足商店所提供的旅游紀念品,而更傾向于向當地人購買留為自用的“真正傳統樣式”的制品。

多數個體組成的無意消費者——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都會對少數民族有一個籠統的概念和模糊的形象,通過媒體了解或親身觀光游覽對這些印象加深或調整。因此,他們所了解的訊息、形成的概念與他們對事物的理解方式以及觀察感受的角度有關。對于喜愛少數民族工藝品的大眾來說,他們更多地是被這些制品絢麗的外表和獨特的文化氣質所打動,很少有人會在欣賞和購買之余去深究它們的文化涵義。所以可以稱這些廣大的消費群體為“了解異族文化信息的被動者”,他們會樂于接受市場所提供的樣式,并在選擇的過程中更傾向于自己的審美偏好,而不太注重是不是“真正的傳統樣式”。反過來,這些占多數的無意消費者的審美取向又會在市場的供求關系中影響工藝制品的形式風格。這也就是傳統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五、結語

當我們在慶幸全球范圍的現代化所帶來的快捷便利時,也同樣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危機——民族文化的自治權正在喪失,各種以高環境化或低環境化的文化為個性的多重外觀被從浸蘊它們的情境之中剝離出來,掉進了廣大的世界里。多民族文化的折衷主義也存在其中,這就會造成文化環境的界限逐漸模糊。而這并不意味著各種文化氛圍、各種美學符碼之間具有共享的意義,相反,民族文化之間的誤解卻可能因為文化差異在漸漸加深。這種狀況就促使廣大學者、普通大眾和商業界人士對傳統,尤其是正在消逝的傳統有一份責任感和嚴肅的態度。文化部門和政府更應該積極發揮作用對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進行大力度的保護和宣揚。不要因我們一時的疏忽、欲望和商業利潤而造成歷史永遠的失落,留給子孫扼腕的遺憾!

參考文獻:

①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②沙蓮香:《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7。/③(美)麥克康納爾:《人類行為心理學》,李維編譯,福建科技出版社,福州,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