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藝術高校戲曲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2-21 10:50:00
導語:剖析藝術高校戲曲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每當談及藝術教育,人們習慣性地想起了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并以此為框架繪制藝術教育的藍圖,往往忽視原本組成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戲曲藝術。中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的文化多彩紛呈、歷史悠久,在眾多的文化種類中,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代表的戲曲藝術更是絢麗多姿。據統計,中國有戲曲劇種300余種,劇目更是浩如煙海,數以萬計。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劇目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戲曲、音樂和美術,有著他們各自的特點和規律,有其自己的特長和局限,同時又有相同之處,并且有著天然的共生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互為依存,蟬聯發展。無論是在上古時代,為了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的需要,還是封建時代樂教思想的產生,無一不是為了豐富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那么,現如今,當我們思考高校藝術教育體制的完善和改革舊的教育方式時,如何看待戲曲藝術的作用和地位這一問題已不能再回避。戲曲藝術應從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養等諸多方面來考慮藝術教育改革這一命題,來定位戲曲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戲曲藝術藝術教育中國文化史高校美術教育音樂教育世界文明中華民族
近年來,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戲曲藝術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部已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有關京劇的教學內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將在上海、浙江、廣東等l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此項工作現已實施。
一些高校開設了戲曲音樂欣賞課,有的還成立了大學生戲劇團。然而,由于市場經濟、社會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對戲曲不感興趣,忽視戲曲知識的學習和戲曲音樂的滲透。戲曲課不僅開設的少,而且形式單調,沒有很好地發揮出戲曲藝術的影響力,尚不能將戲曲融入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作為時代先鋒,對戲曲藝術的接納程度直接影響了未來戲曲的走向,也滲透著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原國家領導人總書記曾多次號召振興京劇事業,這是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提高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認識,不但可以增長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提高藝術素質,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戲曲藝術教育對振奮民族精神起著重要作用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且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藝術,是綜合各種藝術成分渾然一體的。唱、念、做、打是戲曲的突出特點,行腔轉調、發音吐字,都有一定規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經過專門的嚴格訓練,念白的韻白和口白均要有音樂性,武打要干凈利落、穩妥準確、輕捷靈便。其表現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嚴格,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以及服裝、化妝、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國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經過無數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是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戲曲文化的發展史體現了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發展過程。所以,高校藝術教育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藝術事業的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積極性。
目前高校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搖滾樂等,有些對西方音樂也頗有興趣,然而對中國音樂卻提不起興趣特別是對我國戲曲藝術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進京”、“四大名旦”、“四大須生”是什么,對千百年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中國的戲劇創作大師缺乏了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也在提高,越來越認識到了發達國家所重視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許多國家以立法或者國家計劃的形式把戲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規范化,而我國這種現狀與當前藝術教育的要求極不吻合,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下大力氣來抓。
戲曲走進高校藝術教育的課堂是藝術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通過戲曲藝術教育,使學生認識、掌握戲曲藝術的特點和規律,揚長避短,發揚光大,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在這些遺產中,戲曲則是獨具風貌的重要藝術形式。要讓學生知道,這里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表演,有長久傳唱不衰的唱段,還有傳播范圍極廣的民間傳說。這些必將激起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高校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戲曲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徑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開展戲曲教育,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積極推廣素質教育,這既是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解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需要的問題。與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養的音樂、美術相比,戲曲對人不但有類似的潛在影響還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音樂、美術的學習和訓練對非專業人士來說主要是提供一個基礎,使之將來能進行個體的單項藝術欣賞和藝術活動,而戲曲是綜合的藝術,是一種集服裝、化妝、表演、舞蹈、歌唱、武術、雜技、布景、道具等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經過嚴格訓練;甩發、拍須、抬袖、臺步等都有一定格規。高校學生通過學習戲曲藝術,可置身于戲曲藝術的熏陶之中,將使他們的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那些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學生帶入了優美的境界,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得以豐富和提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戲曲藝術教育包括實踐內容在內的戲曲課程比音樂、美術課程要復雜的多,學生要面臨更大、更多的挑戰。戲曲大都是從初級教育開始的,首先是了解、賞析。教師從戲曲的形成、發展、歷史的沿續,從經典劇目、劇中人物、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識人手,將學生逐漸引入戲曲藝術的欣賞之中。此后,可欣賞著名藝術家的有代表性的演唱與表演,進而發展到對戲曲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內容主題及典型人物的分析與鑒賞。同時要把賞析與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通過“視、聽結合”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以電教儀器所產生的效果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錄像、錄音、投影等電教媒體,引導學生步入欣賞戲曲藝術的門坎,引發其興趣,使之在“視、聽、想、說”、“搶答賽”、“演唱會”、“故事會”、“梨園拾零”、“梨園春”、“秦之聲”等活動中,不斷參與、競爭、學習,掌握全部學習內容。還可通過看演出、參觀演出前的;隹備工作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藝術,化被動為主動。當學習進入較高層次的學習階段之后,學生的鑒賞力將得以升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使之循序漸進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學習之中,不斷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比如把越劇《十八相送》的梁山伯送祝英臺這~著名段子搬進課堂,讓學生體驗他們從書房到長亭,走了十八里,一路上穿村、過橋、傍井臺、進廟堂、眨眼之間場景數變,情感糾葛纏綿的情境。又如讓學生體會京劇《秋江》中的老艄公和陳妙常所處秋江的風險和小船隨波逐流的情景,都是用虛擬動作表現的手法特點,使學生深刻理解戲曲的真諦,提高學生的演繹能力。
青年學子們憑借其特有的創作激情和強烈的表現欲望使得戲曲在校園中的興起及快速發展成為趨勢,在多元化的發展形態下,此項工作不僅要在中小學進行普及,高校教育管理部門也應制定具體的改革措施,將戲曲引入學校藝術課程中來,要在高等學校中大力推廣戲曲藝術。設計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時,應把戲曲藝術課設計為必修課,讓戲曲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主要學習科目,用音樂、舞蹈、美術、戲曲的功能共同支撐起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整體。為了使素質教育能夠真正得到全面推進,培養合格的戲曲師資已成為最為迫切的工作,一個合格的戲曲教師,不但能講授史論課程,還要懂得戲曲實踐的各個方面,能指導學生進行業余戲曲實踐,使高校藝術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能夠適應社會多種實際需求,改革因循守舊的教育方式,不斷提高戲曲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它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合格人才。
- 上一篇:個人實習自我總結
- 下一篇:碳銀行業務的經營管理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