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馬思聰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
時間:2022-05-17 04:55:00
導語:小議馬思聰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思聰本著要將小提琴民族化的美好愿望,創作的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息,他的創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許多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民族語言的音樂特征,具有鮮明的個性;它借鑒了中國民間樂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運用,使作品富于獨特的民族韻律。而且他的創作經常是從選取一個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據它的音樂內涵而引伸出整首器樂曲來,這種創作方法對于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作發展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他以高超的才華和技藝譜寫的精美樂曲《搖籃曲》,成為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開端時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作品。
關鍵詞:馬思聰;小提琴《搖籃曲》;曲式結構;創作風格
一、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當18世紀意大利、法國、德國等一些歐美國家的小提琴藝術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國家的小提琴藝術還剛剛處在萌芽的狀態。隨著近幾十年來我國的小提琴選手在國際比賽中頻頻獲獎,我們迎來了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發展的一個又一個巔峰。
中國的小提琴學派也成為一支讓世界樂壇不可忽視的力量。
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與通商的恢復,使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把西方古老的小提琴藝術帶到了遙遠的中國,大批西方傳教士的來華,為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最初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正是這些先后來華的傳教士,成為小提琴藝術流傳中國的重要使者。在鴉片戰爭后,由于西方諸國在中國的擴張,無意中更加導致了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也促使了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起步。
中西文化交流漸趨高漲的總體趨勢,則為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最初傳播進一步提供了條件。小提琴藝術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出現、傳播與發展,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
早在20世紀初期中國就有了第一批小提琴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國外學習勤奮,成績優秀,回國后,他們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并嘗試著把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與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方法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小提琴學派。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國家又選派了許多優秀的小提琴專業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并參加各類高水平的國際比賽,這對中國小提琴藝術和學派及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巨大貢獻。
而中國小提琴藝術及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形成與發展則有著這樣幾個重要的因素:第一、是歷屆中國小提琴留學生回國后對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創作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貢獻;第二、是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變化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第三、是專業音樂學院的蓬勃發展對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所起到的直接作用;第四、是中外音樂交流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和小提琴學派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1]
二、馬思聰及其作品概述
隨著小提琴藝術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我國先后涌現出馬思聰(1921-1987)、韓里、李自立等一大批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者。而中國音樂史上小提琴音樂創作的空白,卻是被20世紀初期杰出的科學家、“業余”的音樂愛好者李四光(1889-1971)所填補。
從20世紀30年代起我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開始陸續的問世。冼星海于1934年12月創作于留學巴黎期間的、首演于1935年1月23日巴黎音樂學院的《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可以說是中國早期小提琴創作中比較成熟、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之一。作為冼星海求學時代的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已經顯示出作曲家相當成熟的作曲功力。[2]
上世紀三十年代,作為一批留學法國的音樂家們的杰出代表,馬思聰集演奏與創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華和技藝譜寫了一些精致優美的作品,這是中外音樂交流、交融的結晶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它既標志著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的正式開始,也孕育著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的第一個高峰。馬思聰以他高超的才華和技藝譜寫的精美樂曲《搖籃曲》,成為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開端時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作品。
馬思聰于1912年5月7日出生于海豐縣。1923年隨大哥馬思齊到法國學習小提琴。由于具有非凡的音樂天賦,在名師指點下演奏技巧迅速提高。1925年就學于南錫音樂學院,除了主修小提琴外,還系統地學習了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鋼琴、單簧管等課程。并在第一年考試中,以帕格尼尼的一首協奏曲,獲得二等獎。1927年秋天,馬思聰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布舍利夫(Bouchehf)教授領導的提琴班,成為第一個考入該院的中國人。1929年,馬思聰回國,開辦了數場音樂會,引起了中國音樂界的轟動。1930年馬思聰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orn)教授學習作曲,1931年學成回國,創辦廣東音樂學院,繼而在香港創辦華南音樂學院,兼任院長??谷諔馉帟r期,在重慶創辦中華交響樂團,親任指揮。同時受聘于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桂林大學任教授。1952年至“”前,馬思聰一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11月經香港赴美國定居。
馬思聰是中國飲譽樂壇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小提琴學派的清麗高潔、含蓄深刻、線條幽雅,聲音富有歌唱性,又帶有中國民族特色,尤其是他自創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方法,并且創作了許多極具中國民族風格的小提琴作品,對中國小提琴學派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1929年,被法國的報紙譽為“中國音樂神童”的馬思聰回國省親開辦的數場音樂會,引起了轟動。南京的《中央日報》對馬思聰的演奏給予高度的評價:“神技一奏,全場屏息凝聽。其頓挫抑揚,令人神志飄逸?!?/p>
馬思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而且還是一位才華橫溢、創作甚豐的作曲家。馬思聰的創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許多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民族語言的音樂特征,具有鮮明的個性。例如他創作的《搖籃曲》在演奏技巧的“小提琴化”與“民族化”方面就很有特點,它借鑒了中國民間樂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運用,使作品富于獨特的民族韻律。而且他的創作經常是從選取一個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據它的音樂內涵而引伸出整首器樂曲來,這種創作方法對于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作發展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1937年,他運用內蒙民歌的旋律創作《思鄉曲》,其主題取材于流行內蒙和山西一帶的民歌《城墻上跑馬》;
《跳龍燈》的主題采用了陜北民歌《劉志丹》;
《跳元宵》的主題取材于華東和華北地區廣為流傳的民歌《李玉蓮調》;
《牧歌》的主題是由內蒙民歌《耍女婿》的片斷發展而成的。另外,他還采用“北方大鼓”的節奏和旋律為素材,結合臺灣民歌、西藏民歌、新疆民歌、廣東民間音樂等,創作了《搖籃曲》、《西藏音詩》、《武裝保衛華南》、《工人組曲》、《淮河大合唱》、《新疆狂想曲》等一批音樂作品。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音樂生涯中,馬思聰無論是在音樂創作,還是在演奏、教學等各個方面,都對中國音樂人才的培養和音樂教育事業、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以及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成為中國小提琴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曲式結構分析
從1931年回國到1937年之前,馬思聰陸續創作了《降B大調鋼琴四重奏》、《G大調第一小提琴、鋼琴奏鳴曲》、《搖籃曲》、《f小調第二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等作品,而其中的《搖籃曲》則以完美的藝術性,成為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開端時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作品。
《搖籃曲》為結合奏鳴原則的復三部曲式。1~41小節為呈示部。呈示部為二段式,其中1~18小節為第一個樂段。在鋼琴聲部清淡的五聲性和聲、搖曳的節奏音型伴隨下,小提琴奏出優美、舒緩的旋律。這段旋律引用了馬思聰家鄉的民歌《白字調》的音調,在布局上為類似“起、承、轉、合”的四句結構,骨干調性為五聲性的e小調。鋼琴聲部的和聲配置也相當精致,有印象主義的遺風。其中第3小節開始出現的小二度“碰撞”尤其意味深長,從音樂表現上講,它反襯了作品靜謐的意境,猶如夜深人靜之時的雨滴聲;從音樂發展線索來講,它為作品后續發展中半音化程度的引申埋下了伏筆。事實上,《搖籃曲》的旋律發展、和聲設計、結構布局都體現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漸變”理念,這也正是《搖籃曲》最大的藝術特色和成功之處。第一個樂段是開放的,它以阻礙終止結束的同時,也自然地引出第二個樂段(19~41小節)。第二個樂段的旋律緊緊抓住前面從第9小節出現的主導節奏型進行發展,先后涉及降E大調和降A大調,鋼琴聲部的和聲背景,以屬七和弦第三轉位的持續為特色。中間部(42~62小節)的旋律仍然以主導節奏型為基礎,略有變化,先后涉及降D大調與A大調。這個部分主要通過鋼琴聲部半音化程度的提高與音型的更為流動,與呈示部形成一定的對比。再現部的處理是富有特色的,第一個樂段完整再現,只是小提琴聲部移低八度并加入了雙音,顯得深沉低回。第二個樂段規模縮減,呈示部中降A大調所處的部位,被巧妙地移調至e小調,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奏鳴性,并將作品自然地引向結束。作品的最后,先前出現的小二度“碰撞”移高一個八度,以更輕的力度演奏,更加襯托出夜深入靜的氣氛。
除了音樂語言的精致、凝練外,《搖籃曲》在演奏技巧的“小提琴化”與“民族化”方面也是很有特點的。比如主題第一次陳述時主要在A弦上,音色明亮,情緒較為激動。當主題再現時,則是在G弦上,情緒更深沉,感情更為濃烈。為了與中國民間音調相結合,馬思聰在他的小提琴音樂創作中曾廣泛借用中國民間樂器的演奏手法,其中滑音的運用最為顯著?;粼跉W洲傳統音樂中較少運用,而在中國的二胡等樂器上運用廣泛。馬思聰小提琴音樂的抒情段落經常是在一根弦上演奏,這樣就得運用同指換把,并自然地產生滑音?!稉u籃曲》主題的第一次陳述就有很多同指換把技術的運用,并產生了獨特的民族韻律。
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本世紀上半葉,一批中國音樂家留學法國,路子是不錯的,成績是顯著的。就小提琴藝術而言,法國學派主張內容與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時,致力于挖掘、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藝術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代表著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方向,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就音樂創作而言,法蘭西民族與中華民族在音樂文化傳統方面是有很多相通之處的,相對于德奧傳統的功能和聲,中國五聲性音調與法國的“印象主義”和聲,有著更強的“親和力”。作為這批留學生中的杰出代表,馬思聰集演奏與創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華和技藝譜寫的精致優美的《搖籃曲》,就是中外音樂交流、交融的結晶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它既標志著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的正式開始,也孕育著中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四、結束語
馬思聰的作品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流傳、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來源于民族,具有民族的語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氣質。他的作品的音響效果采用了我們中華民族最典型、最優秀的民間音樂為素材,而樸素、真摯又是我們民間音樂的特點。因此,馬思聰的小提琴音樂作品的主要特點就是樸素、真摯且具有感染力。馬思聰正是本著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化創作的思想創作出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
馬思聰作品體現當代小提琴音樂民族化,充滿著民族音韻風情的“音詩畫卷”。趙宋光教授曾說到:“中華民族要最終化小提琴為本民族的樂器。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深沉的歷史過程,靠的是群體的文化行為。”[2]正如趙老所言,要將小提琴化為本民族的樂器,不能只靠一兩個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選手就行了,我們必須要有本民族的音樂作品。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音樂,才能立足于世界的音樂舞臺。馬思聰教授正是數十年如一日,出自對小提琴教育事業和小提琴中國教材建設的高度責任感,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努力探索著在小提琴音樂創作上的民族化道路。并且,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攀登、不斷跨越!
【參考文獻】
[1]錢仁平.中國小提琴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李自立.李自立小提琴曲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 上一篇:深究戲劇男高音的高音訓練
- 下一篇:透析民族聲樂中咬字吐字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