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主旋律電影的娛樂化趨向
時間:2022-06-10 05:54:00
導語:深究主旋律電影的娛樂化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回顧過去,大多主旋律電影都顯現著道德至上、國家至上等說教性較強的主題。在優勝劣態的今天,當代電影人也開始思考主旋律電影模式的變化,無論是《云水謠》、《建國大業》還是《風聲》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現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議論熱潮,更是將主流娛樂化推向了傳播的焦點。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應該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會心理。只有完成政治與娛樂的平衡發展,才能在電影與政治的夾層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銜接。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媒介形式;傳播載體;主流娛樂化
回顧過去,大多主旋律電影都顯現著道德至上、國家至上等說教性較強的主題。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周星教授認為,主旋律電影喜歡“板著面孔,端起架子,它忽略了常態人的藝術表現和正常的生活故事邏輯,具體表現為歌功頌德和講大道理,顯得不可親,不自然,不鮮活”。在優勝劣態的今天,當代電影人也開始思考主旋律電影模式的變化,因為這種變化是時展的變化,也是風聲水起的大眾娛樂化的需要。的確,回顧2010年,無論是《云水謠》、《建國大業》還是《風聲》這些以新的故事模式出現的主旋律影片,它所形成的全民議論熱潮,更是將主流娛樂化推向了傳播的焦點。無論是題材的多樣性還是源源不斷的愛情,特技,明星等商業元素,主旋律電影在宣揚意識形態之余還包攬了市場和觀眾,創造了票房奇跡,我想,歸根結底,這是影片的綜合呈現迎合了觀眾的娛樂心理所產生的結果。
一、大眾娛樂催生的“主旋律”
雖然“娛樂”這個詞的稱謂從理論上講并不十分準確,但在中國電影經過漫長的發展后,“全民娛樂”的現象越來越顯現,這表明中國電影人始終要意識到需要重新審視電影的價值功能。
施拉姆說過,“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笔紫?,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工具,不可否認,他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對文化進行了再創造。正如尼爾•波滋曼在《娛樂至死》的第一章講到的“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雖然我們無法注意到電影這種媒介形式對我們接受它所傳達的文化內容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但是電影中的各種手法,呈現模式以及它所帶來的視覺快感都對我們接受它所傳達的信息有著直接的作用。
正如《風聲》與原著的對比,如果大家要是趨向于只是為了通過電影這個媒介形式來受教育,那么書中的顏如玉必然要比電影要詳盡得多。而轟動一時的《建國大業》自然也可以用歷史教科書中的寥寥幾頁予以置換,但是,沒有電影之前,許多宣揚主旋律的教科書和原著似乎沒有吸引受眾的眼球,只是作為模糊的印象存在于人們的潛意識里,但是當引入電影這個媒介形式后,情況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很容易在這聲色像俱全的媒介形式中找到自己情感的依托,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到影眾的心理。
的確,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里,人們傾向于將看電影的價值功能表現在提供休息,娛樂的基礎上。換種說法,娛樂是電影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影中的一切都是為我們提供娛樂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即使那些悲劇,殘暴行徑以及恐怖劇情的電影,在電影結束之后,我們不避陷入極度恐慌,難以自拔的心理承受境地。人們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動感的畫面——成千上萬的圖片,稍縱即逝然而斑斕奪目,而電影人似乎更應該重視的是以娛樂這種載體來承載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
二、主旋律電影:從全民受教到寓教于樂
李道新在《建構中國電影傳播史》中曾寫道:對每一種媒介的分析都需要“從它們各自不同而獨特的方面進行考慮,”這意味著,研究任何媒介文本的形式和它們承載的內容同等重要。中國電影改革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而主旋律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主要類型之一,既承載著一代人的歷史記憶,也承擔著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功能。但隨著社會向市場經濟的急速轉型,“去影院受教育”已成了一去不復返的歷史記憶,而觀影已經成了一種與“游戲”等同的娛樂,影視作品似乎不再是陶冶靈魂闡釋人生的一種藝術,而成為一種提供精神刺激或精神撫慰的“快餐”。
正如諜戰心理學家斯蒂芬森所講的游戲性的傳播:“傳播——愉快”,從驚悚模式著稱的主旋律電影《風聲》來看,在懸念設置上正好構建了觀眾與云山霧罩的劇中人為一體的故事情節,將自己設置劇中,直到劇中的“老鬼”親口承認自己的身份,觀眾才恍然大悟,擺脫劇中的角色。而在這種觀感的陶冶下,觀眾正是在觀影過程中體現到了游戲的快感,造成了一種娛樂心理,雖然刺激的面對了影片中的嚴刑逼供,層層圈套,但是觀影人并沒有停留在局部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反而在找出老鬼的過程中體現到了刺激的娛樂快感。而敵方的殘暴和我方的犧牲精神,在一種娛樂的環境下形成鮮明的對比,無疑將“主旋律”精神得到了傳播的最大化效果。而這部“主旋律”電影內容與形式的表達正好迎合了當代影眾的文化趣味和心理需要,電影的觀賞性也就顯得特別突出。這足以說明,在整個電影中用什么樣的音樂,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用什么樣的形式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以及滿足觀眾的娛樂心理,讓電影作為一種娛樂載體來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深層次文化顯得更為重要。
三、“主旋律”精神在娛樂中最大化傳播
馮凱帥說:“電影首先是一門傳播其次才是一門藝術?!笨梢哉f,沒有傳播,電影無法走進大眾的視野。那么主旋律影片又通過怎樣的表現方式達到教化的目的,讓新的一代產生共鳴呢?
格伯納等在教養理論中講到:所謂共鳴就是人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場景同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場景有重合時,這會大大提高教養的程度。通過這樣的闡釋,弗萊把“共鳴”概念擴展到詞組和句子以外。戲劇或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比如哈姆雷特,或卡羅爾筆下的愛麗斯,也可以有共鳴。波滋曼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共鳴,因為共鳴就是擴大的隱喻。不管一種媒介原來的語境是怎樣的,它都有能力越過這個語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語境中。
在今天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里,影眾的娛樂化趨向無疑為主旋律精神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點,尹力導演的《云水謠》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主旋律”電影借助愛情史詩的戲劇風格,將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主題與纏綿悱惻的浪漫悲情故事結合起來,無疑可以使更多80后的影眾產生更多的共鳴。作為當今的80后,夾裹在這種紅色浪潮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炫人耳目的大腕云集,令人發笑的黑色幽默,節奏緊湊的驚險懸疑更能刺激觀者的獵奇心理,更能刺激老百姓自發的觀影欲望,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更能使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劇情設置的特殊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影片傳達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念,產生共鳴,形成所謂的全民娛樂后的“集體無意識”認同觀。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迎合影眾的娛樂熱情無疑是主旋律大片順利轉型的成功所在。
影片的政治教育作用固然重要,但不同階層,不同時代觀眾的審美情趣也不容忽視。當代很多年輕人不像老一輩那樣擁有主旋律電影情結,在這個被歐美大片充斥的時代,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應該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會心理。只有完成政治與娛樂的平衡發展,才能在電影與政治的夾層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銜接。
- 上一篇:略論網站服務器安全維護技巧
- 下一篇:體育教師心理品質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