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解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

時間:2022-07-14 06:35:00

導語:詮解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解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美術教學實踐,在教師角色轉換、課堂教學操作的具體方法等方面,對美術教學中怎樣實施“探究式”學習作出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學探究式學習理念方法

“探究式”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薩奇曼(R.Suchman)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生來具有一種好奇傾向,這種本能的傾向會使人們在面對陌生的現象時盡力找出其發生的原因。他堅信兒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好奇心。

兒童是與繪畫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應該是一個畫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繪畫中游弋。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繪畫的本性,相反,傳統小學美術教育失落了“探究”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卻以傳授美術知識、訓練美術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美術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探究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美術課程改革針對我國中小學目前美術課程的現狀和弊端對我們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目標的核心就是“探究”。

我們應根據課程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去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進行相應的美術教育活動,把學生培養成能夠主動地、自主地、創造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

一、美術教學“探究式”學習中的角色轉換

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疤骄渴健睂W習不是學生單方面的學習狀態,而是教學雙方在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高度協調統一的一種新型組合。把握美術教學“探究式”的實質,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探究的促進者和合作者

探究教學在知識觀方面的轉變,把教師從“范畫”、“授技”的領位上拉了下來,不在做課堂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要根據學生在繪畫技能和技巧的探究活動中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幫助。在此我引用《學會生存》一書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師生角色:“教師的職能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者?!?/p>

(二)體驗:美術探究學習的心臟

我們在想象畫的教學中常常會見到學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樂趣,他們對事物缺乏興趣,因此在創作畫時,腦子一片空白,無從畫起。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該重新重視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周邊事物,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完善兒童個性發展。構圖、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術學習的重點,而強調的是“體驗”這一心理過程,特別要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積累,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體驗在活動中錘煉悟性。

二、美術教學“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操作

(一)情景體驗激發探究欲望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從而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人的思維始于“問題情景”。在教學中把問題帶進課堂,能鼓勵學生解決現存知識與問題要求之間的矛盾,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某個問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選擇時,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與學生過去已經獲得的知識不一致而發生沖突,就產生了問題情景。在教學中,我常與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各類型的疑點,由“問題情景”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探究。

比如說在教《我心中的太陽》一課時,我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太陽”王國里,里面居住著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等形狀各異的太陽。這就在學生們的腦海中產生了一個疑問,太陽公公真有這么多的形狀嗎?它到底“長”什么樣呢?學生有一種迫切地欲望想指導,想去探究。

(二)感悟藝術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探究的過程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感知藝術元素,要求學生簡要表述探究中的難點、疑點,要求學生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正所謂“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1.把教學過程變成“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

教師在教學時,應創設寬松的氛圍,為學生留有提出假設、研討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討論的時空,支持他們不遺余力地去探索、去驗證。

例如,在教學《陶藝》——泥條塑型這一內容時,讓學生猜想怎樣搓出又細又均勻的泥條來,課堂異常熱鬧,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大膽猜測,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通過操作、實驗、思考,很快學會了搓泥條的正確方法。

2.把教學過程變成“嘗試——發現”的探究過程

機靈的推測,大膽的嘗試和迅速的發現,往往是創造性思維飛躍的結果。課上,我們不妨進行這樣的過程:先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小組討論——得出新知。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由自己發現的快樂。

在教學“陶藝”時,我提供了各種造型的陶藝作品,讓學生欣賞,并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去練習。學生在自己摸索的過程中,收集相關資料,互相討論交流,了解更多知識。整堂課波瀾迭起,每個學生都積極嘗試,積極參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經歷了一次探索、求知的歷程,實現了美術學習的“再創造”。

(三)合作探究發展探究能力

美術課是一個開放式的課堂,“探究式”學習活動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構建過程,對學習環境的要求很高。這種環境既要具備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動,又要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充滿著“問題意識”的“研究性”的教學。

主要形式如下:

“學生”發現問題——分組合作研究——大組匯報交流——探索成果答辯

“教師”引導提問——參與幫助指導——營造學習氛圍——組織引導共析

這種師生之間的“合作性”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自覺的、互相吸引的、深入的,而不是基于教師權威的懾服力的、被動的、機械的。

在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機,從而讓大家達成共識。這一過程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要對探究有困難的同學給予輔導和幫助。

在上《五彩云南》一課時,為了能使學生全面地了解云南,我把學生分成了幾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上網找資料,分別從云南的名勝古跡、天氣情況、風土人情等一系列有關云南的資料進行查找。然后把各組找到的資料與大家分享,學生一起行動了起來,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四)激勵評價促成探究習慣

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教學活動繼往開來的一步,其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同時要組織鞏固性練習,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成果,鞏固學習的成果,把知識建構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作業形式可根據不同探究內容確定,要求學生運用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探究之余鞏固和擴大知識,這一過程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

第一、是形體語言的評價。即教師的動作、表情評價。教師的一個微笑、一次點頭、有的時候堅起大姆指,有時食指與中指打個“V”。形式簡單,作用不小。師生的距離拉近了。師生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第二、口頭語言的評價。注重和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些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獲取更多的成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的評價要具有開放性,語言也可以適當夸張。如:“青出于籃而勝于籃”,“你是未來的藝術家……”等。一位女學生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到:“在那節美術課上,內向的我終于鼓足勇氣,舉起了手,老師叫我的名字,我真高興,急切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突然由于緊張又忘記要回答的內容。真擔心老師會批評我??墒?,老師微笑著對我說:‘別著急,想一想。’我緊縮的心放開了,片刻后,我流利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老師說:‘很好’。我真要感謝老師給予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勵?!?/p>

第三、實物評價。給學生實際生活中能見到的東西。如小紅花、喜報、加星行動等。

第四、其他評價方法。因材施教,有的班集體實行量化打分,我的課堂就與班集體打分相配合,表現好就加分。

探究式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而每一步探究應先讓學生嘗試,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要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