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融合戲曲藝術
時間:2022-02-23 05:35:00
導語:課堂教學中融合戲曲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多彩紛呈,不同地區的文化藝術形式更加獨具風采。然而眾多的文化種類中,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代表的戲曲文化更加絢麗多姿。據統計,中國有戲曲劇種300余種。古今戲曲的名段和劇目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種種觀念的影響,在一些學校音樂教育中忽略中國傳統文化的戲曲知識的傳播和戲曲音樂的滲透。國家曾多次號召振京劇事業,這是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功能,保護傳統藝術文化,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重要舉措。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實施戲曲藝術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戲劇的特別稱謂。戲曲藝術既包括時間藝術(如音樂),又包括空間藝術(如美術)。和世界各國的戲劇藝術相比,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戲曲是以唱、做、念、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藝術。它涵蓋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工藝、武術、雜技等各種門類的藝術因素,各種藝術因素都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成為幫助和加強表演、刻畫人物形象的有機手段,從而使中國戲曲具有獨特的魅力。所以,提倡學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間音樂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學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戲曲藝術又含有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當前的中小學和大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質教育的單一局面,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而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所見甚少,有些大學音樂院校的學生對西方音樂很有興趣,學習了許多西洋唱法及作品,對外國的音樂家也了解許多,而對中國的音樂杰作知道不多,尤其是對我國戲曲藝術了解甚少。中國戲曲經歷了遠古時代至今,從中國戲曲的源頭、發展,到京劇的傳承與改良,從宋遼金時代,宋人的“雜劇”,金人的“院本”到宋元“南戲”,以及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及近代式京劇的形成。經歷滄桑和劇變,它活躍在廣大城鄉,和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著名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救風塵》,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流芳百世。明清時代的湯顯祖的《牡丹亭》《邯鄲記》、洪升的《長生殿》等?,F代評劇《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等,無論是名家還是名劇,我們都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藝術形式與藝術追求和思想意識與精神風采密切相關。不同的形式與追求結果不盡相同。時下,從音樂教育找到與戲曲藝術結合的切入點非常重要,通過戲曲藝術教學,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在這些遺產中戲曲則是重要的藝術形式。這里凝聚著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美學思想精髓,有極富傳奇色彩的美麗傳說,有久唱不衰的美妙音樂,還有令人驚嘆不已的戲曲武術……這些必將激起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音樂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即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和世界各國的戲劇相比,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它涵蓋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工藝等門類,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戲曲是通過音樂、舞蹈、語言來表演故事,所以特別講究舞臺的節奏性;中國戲曲包含的舞蹈雜劇、話劇等要求很高的藝術因素,演員需要嚴格的技術訓練,對白、唱腔、一招一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置身于戲曲藝術熏陶之中,將他們的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那些膾炙人口的名腔、名段,如:“金沙江畔”、“牡丹仙子”、“奪印”、“劉巧兒”等不知不覺會所學生帶入優美的境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藝術鑒賞和也得以豐富和提高。
戲曲藝術的學習要把賞析、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通過看光盤演示、聽音樂、參觀演出前的準備工作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藝術實際。只有這樣,學生的鑒賞力才能得以升華。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讓學生親自擔任角色進行表演,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
三、實施戲曲藝術教育重視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育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因此,在戲曲藝術教學中有一點不容忽視,即革命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這主要體現在現代戲曲中,特別是像“林海雪源”中的楊子榮、“紅燈記”里的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通過學生傳唱和表演,振奮他們的精神斗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其他普通文化課所不能替代的。
當然,傳統戲曲同樣具有教育功能,如歌頌民族英雄,杰出愛國將領的劇目有:《蘇武牧羊》、《楊門女將》;舍己救人的劇目有《趙氏孤兒》、《包公》……取材于歷史故事的劇目有《將相和》、《打漁殺家》、《借東風》等,所有這些戲曲教育都豐富了音樂藝術教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審美的提高,對學生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中普及和推廣戲曲教育即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加強教師自身藝術修養,引導學生了解熱愛戲曲音樂戲曲音樂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藝術瑰寶,音樂教師絕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學內容。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人們接觸這類藝術形式的機會少了,尤其是學生們對它們更是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教師因為自己對這些藝術形式沒有足夠的認識,或者說因受個人興趣愛好的局限而在教學中忽略了這些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使學生失去了認識寶貴的藝術瑰寶的機會,所以重要的是我們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并在教學中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幫助學生了解戲曲音樂的風格特征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使他們懂得繼承祖國悠久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例如在戲曲音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候,我首先演唱了一遍。由于這首歌曲短小生動,又兼有京劇和歌曲的風格特征,加上我風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便抓住時機,利用這首短小的歌曲給大家介紹京劇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對京劇的風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又播放京劇《智斗》給學生欣賞,啟發學生在欣賞和哼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濃郁的風格特征。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民歌戲曲音樂都是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更為我國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通過以上這些手段,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隨著錄音機搖晃著腦袋,一邊跟唱,一邊品味著其中的韻味,表現出他們對戲曲音樂的濃厚興趣。
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作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到自身重視,更好的、積極的、努力地為戲曲藝術教育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首先確立熱愛、喜好戲曲音樂的典型,讓典型帶動一般,先進行戲曲基本知識的普及工作;其次、欣賞與演唱要同步進行。學生在欣賞戲曲時教師要注重劇情人物介紹,并滲透思想內容,讓學生先激起對劇中正面人物的熱愛,然后讓京胡、手風琴、板胡伴奏帶等交錯進行伴奏,重點對優秀傳統唱段進行教唱和練唱,也可以排練一些小折子戲等。再次、嘗試舉辦中小學生戲曲知識競賽和中小學生京、評劇票友比賽,讓更多的學生逐漸熱愛,愛唱戲曲。讓戲曲走進課堂,讓戲曲融進教育。
- 上一篇:校長的領導藝術境界研究
- 下一篇:公路收費站運作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