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宣傳媒介
時間:2022-04-18 04:43:00
導語:古代文學宣傳媒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是指信息傳遞或接受過程中的載體和中介。媒介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或技術手段,是傳播渠道;媒介也指那些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媒介機構。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活動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質上由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物質、技術、符號和人,在社會性的傳播過程中,媒介往往表現為媒介組織和媒介機構。媒介形式呈多樣化,一般至少可以分為四類媒介:即信息處理媒介、信息儲存媒介、信息傳播媒介和信息接收媒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四類媒介也呈現出相互轉變和融合、形成一個媒介系統的趨向。
理解傳播媒介時需要對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傳播形式、傳播載體、傳播渠道進行一定辨別,即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傳播形式、傳播載體、傳播渠道的區別在于:首先,傳播媒介有別于傳播符號:符號是指表達或負載特定信息或意義的代碼或手段(如語言、文字、記號等),而媒介是指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擴大、延伸、傳遞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其次,傳播媒介不同于傳播形式。
傳播形式是指傳播者進行傳播活動時所采用的作用于受眾的具體方式,如口頭傳播形式等。一種傳播形式可以動用不同的媒介,如大眾傳播形式中的媒介就有雜志、書籍和報紙;而一種媒介也可以服務于不同的傳播形式,但傳播形式表明的只是傳播活動的狀態、方式和結構,而傳播媒介顯示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第三,傳播媒介也有別于傳播載體。在傳播學中,載體是指某些能傳遞信息和負載符號的形式或物質,包括符號和媒介兩種。傳播媒介與傳播載體在概念上是種屬關系,傳播載體是包括符號和媒介在內的大概念,傳播媒介是隸屬于傳播載體的小概念;最后,傳播媒介還有異于傳播渠道。在傳播學中,渠道是指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溝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種通道,如人際傳播渠道等。不同的傳播渠道需用不同的傳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傳播媒介又對不同的傳播渠道進行定型。
從傳播媒介的角度看,文學傳播與新聞傳播的很大區別在于:傳播新聞的媒介是比較固定的9和專門的,而傳播文學的媒介則呈現為多樣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學有時本身就是傳播的媒介,而新聞不具備這方面功能。此外,文學傳播中,更多的是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往往表現為交叉關系,而很難明確進行分別。從這樣的角度考察,中國古代傳播文學的媒介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甲骨文是中國原始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廣義的文學。在這個意義上,龜甲和獸骨是文學的媒介。甲骨文產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后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紅色以示吉利,涂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均以刀刻成,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它們經過幾千年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點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里是當年殷商第20代國君盤庚的故都。是年由于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先是以之為龍骨,用作藥材治病。翌年,商人王懿榮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后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于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甲骨文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經成為成熟的文字。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被辨識出的約一千七百多個。從甲骨文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看,甲骨文主要是用來記錄祭祀、征伐、狩獵、田漁、畜牧、豐稔、出入、疾病、風雨等事宜,有的還涉及經濟狀況、社會組織與人事等。
這些文字的組合帶有文學的性質,因此,龜甲和獸骨可以看作是較早的文學媒介。與此相近,有的民族原始文學是寫在泥上,或刻在石頭上,這樣泥與石頭也可視為文學媒介。跟龜甲和獸骨這一媒介相關的還有“典”、“冊”問題。從書的角度看甲骨文,這種“書”是否成冊,是目前尚待研究的問題?!渡袝ざ嗍俊吩?“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币话阏J為其中的“典”、“冊”,與后來的“簡策”之“策”相同,當時刻有卜辭的龜甲骨多是成冊的,這一點在甲骨文的出土實物知識得到證明。今人董作賓在《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發表的《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說,他發現了刻有“冊六”的龜版,并有穿孔,并認為在殷代可能就有許多龜片串連成冊了。又小屯乙編四五二八片,記事刻辭有“三冊,冊凡三”五字,亦是記龜冊的數目。由此可知,殷代之時,為了便于保存及查檢,就把相關的刻有卜辭的龜甲獸骨連成冊。這種冊,自然不同于后來的冊葉裝,只不過是串連起來而已。因此可以把這種串連成冊的甲骨文,稱為我國最早的書,或亦可稱為龜甲獸骨之書。但因其尚屬于檔案性質的東西,還不能等同于后來的正式圖書,所以可將其視為我國正式圖書出現以前的先驅形式或圖書的雛形。
這種形態的圖書,一直流行到周代初期?!妒酚洝敳吡袀鳌吩?“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薄兑葜軙な酚浗狻芬嘣?“龜冊是從。”這都是記周代之事。到周代后期,才被其他形態的圖書所代替。這也是一種基于龜甲和獸骨的文學媒介。
青銅器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還叫青銅書,其媒介是青銅器。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于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其中也有夸張、修飾或想象的成分,因而帶有特定的文學性。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而變化多樣,字形也更加豐富了。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一說492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睹Α枫懳牡淖煮w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與甲骨文相類似,金文亦為廣義上的圖書,指刻或鑄在青銅器的銘文。它最早產生于殷代后期,一直延用到西漢。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元年(前116年),以后金文又陸續被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因為善書,而都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作為青銅書載體的青銅器主要有食器、酒器及其他生活日用器皿。貴族們為了長期保存文10件或永久紀念重大事件,就用青銅鑄造一種器物,將文字刻或鑄在上面,常用的鼎、鐘、盤等都是其載體。商代青銅器的刻辭很少,到周代就逐漸增多。青銅銘文的字體,前期接近甲骨文,后又用“籀文”,又稱“古文”或“大篆”;最晚的用“小篆”或“漢隸”體。青銅銘文,雖然不能算作正式文學,但因其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學價值也被后人視為關儀的文學。
石在許多民族較早的文學里,都發現過石刻的作品,或者叫石刻書、石刻文。先秦時,我國就出現了刻在石頭上的作品,這也是我國古籍的一種特殊形態。因為缺乏實物證據,它出現的最早年代已不得而知。流傳到現在的石刻,以秦國的石鼓為最早。其上刻有四言詩句:“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寶”。秦國石鼓共十個,唐初在今陜西鳳翔縣發現,后歷經遷移散聚,到1958年,這些石鼓全部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舊箭亭內。這種刻于石上的短文,嚴格地講不能算作文學,但從關儀的文學角度,也可籠統地稱為石頭文學或石頭之書。
我國石刻書的正式產生,是東漢末年的“熹平石經”。它由著名學者蔡邕書寫。該工作從靈帝熹平四年開始將《易經》、《書經》、《詩經》、《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六經刻于石碑上,于光和六年告成。因是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故稱為“石經”;因始于熹平年間,又稱“熹平石經”;又因用隸書一體刻成,后世稱為“一字石經”。后經多次搬遷而遭到損壞,現只有殘石存世?!办淦绞洝钡目塘?,對后世影響極大,于是又出現了多種石經,比如《魏石經》。它由著名學者、文學家嵇康等書寫,刻了《尚書》、《春秋》、《左傳》部分。
因其刻于正始年間,又稱為“正始石經”;又因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出,故又稱“三體石經”?!办淦绞洝焙笤鈸p壞,現只有殘石拓片行世。與之相近的是《開成石經》。該經刻于唐文宗開成二年,共含十二部儒家經典,由鄭覃以楷書寫刻?,F完好地保存在西安市陜西省博物館碑林中。此石經影響較大,五代監本《九經》即以此文為底本雕印。三是《后蜀石經》。該經刻于五代后蜀廣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包括《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孝經》、《爾雅》、《論語》九種經文,還刻了《左傳》的前十七卷。
此石經到宋末時全部被毀,其大略見于明清人的考述中。五代后,還有《北宋國子監石經》、《南宋高宗御書石經》、《清乾隆石經》。前二者均被毀壞,后者還完好地存立于北京。石是一種特殊的物質,當它被運用作媒介,就造成一種特有的文獻圖書形態,是我國古籍版本的一種特殊類型,在這個意義上,石也就成了文學的媒介。
寫本文學的媒介寫本,是指用筆寫在不同書寫材料上的書。這是自周代至唐末五代我國古籍和文學文獻的主要形態。包括以下種類。竹竹寫本,即用筆寫在竹簡上的書。為補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閱讀與使用上的不便,從周代末期,開始以竹簡為書寫材料。用墨在竹簡上書寫的書叫“簡策”。以往有人認為簡策書是用刀刻或用漆書寫的,從大量出土實物可知,這是一種誤解。古代所謂“漆書”之“漆”,是指墨黑如漆,而不是用漆所寫。所言“刀”,是古人用來在竹簡上削刮錯字的,而非指用刀在竹片上刻字。“簡策”的形制是,一根竹片叫“簡”,將許多簡編連起來稱為“策”。編連簡一般用兩道帶,也有三至五道的。編帶道數的多少,根據簡的長短而定。其帶有的用絲繩,有的皮帶。用絲繩編連的簡策叫“絲編”。晉荀勖《古文穆天子傳序》云:“古文《穆天子傳》者,太康二年,汲縣民不凖盜發古冢所得書也,皆竹簡素絲編?!薄赌鲜贰ね跎瘋鳌酚衷?“楚王冢書,青絲編?!本f明簡策有“絲編”。用皮帶編連的簡策稱“韋編”?!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簡策是卷子裝,即最前面的兩簡正面不書寫,背面寫上書名和篇名,這兩根簡習稱“贅簡”。
當簡策從尾向首卷成一卷后,贅簡背面的字就露了出來,成為簡策的封面題簽。簡上的字數不固定,一般是二十余字,少的只有幾個字。這從出土竹簡上均可得到證明。簡的長短也沒有一定尺寸。通常是二尺四寸,但也有三尺的,二尺的,一尺的,八寸和五寸的不等。如晉荀勖《古文穆天子傳序》云:“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一般著作多用二尺四寸簡,一尺的多用于11寫信。(參見王國維《簡牘檢署考》)竹簡書使用的時間相當長,從周末至漢末一直盛行,一直到東晉末才被紙所代替。
- 上一篇:談論香蕉高效生產技術
- 下一篇:全市開門辦教育活動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