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通出發增強醫學生人文素質

時間:2022-05-07 03:12:00

導語:從溝通出發增強醫學生人文素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溝通出發增強醫學生人文素質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人文知識在醫學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全球醫學教育最低標準也規定了醫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一些素質:比如與病人、病人家屬、上下級及醫護之間的溝通人文素養。據統計,現在臨床上醫患矛盾激化,70%是因醫患溝通不充分引起的。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從溝通開始。

1師生溝通實驗方案

實驗中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從學會溝通到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學生想辦法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

2實驗的提出

十六七歲的衛校學生,年紀小閱歷淺,自信心不足,許多學生十分害羞膽怯,在生人面前不敢說話,在教師面前更是拘謹,有教學感受不敢與教師分享,有心理問題也不愿向教師訴說。即便那些性格外向愛說話的學生,在講話的方式方法、文明程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師一人面對一個班幾十名學生,同時要教幾個班的課程,雖然講課很精彩,但講完課走人,與學生沒有太多的交流溝通,一門課程結束了可教師還不認識學生。除班主任外,任課教師幾乎叫不出任課班級學生的名字。學生不親近教師,教師威信難立,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一定要改變師生之間的這種關系,人際溝通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一定要在實際中進行訓練。

3實驗的啟動

給二年級學生上醫學倫理學第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這個實驗,并且強調本學期哪位學生實驗完成得好,最早和教師成為好朋友,哪位學生本門課的成績至少合格;相反,哪位學生至學期結束還和教師形同陌路,哪位學生本門課的成績就可能不合格。此言一出,學生嘩然。他們不明白醫學倫理學的學習為何要從這個實驗開始。筆者告訴他們:醫學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醫患關系,所謂“關系”一定是存在于兩者之間的,而積極的關系又是協調合作的,協調合作的關系就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有利于醫學目的的實現。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就要求護士必須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實驗原則,在這個實驗中,筆者擺出一個與學生交往的基本態度——謙和、寬容、接納,要求學生要主動與筆者交往,無論什么性格,選擇什么樣的切入點,都要親身體驗主動交流、有效溝通給自己帶來的收獲。在溝通的過程中,作為教師筆者時不時會要點小技巧,扮演不同的性格,“刁難”一下學生,讓學生嘗嘗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不被認可的滋味,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經驗。

4實驗的延伸

實驗進行了一個學期,效果漸漸顯現出來。性格外向活潑的學生最早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他們敢于和筆者交談,交談的話題和時間從不著邊際的幾分鐘到逐漸有了主題的十幾分鐘、幾十分鐘;內向不愛表現的學生,從和同學搭伴當“配角”開始,漸漸有了當“主角”的愿望,跟筆者有說有笑。師生關系愈來愈融洽,從相識、相知到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這個實驗中,學生也嘗到了甜頭。—個學生把“與其坐著等待發現,不如站起來主動表現”當成座右銘貼在了床頭,以此來激勵自己克服性格上的弱點,為自己的人生打開另外一扇大門。同時筆者趁機鼓勵學生鞏固實驗成果,和更多的任課教師進行交流,到臨床實習的帶教教師那里去尋求更多的機會,以至延伸到臨床病人及病人家屬這個群體,從師生溝通走向醫患溝通,護理病人的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更重要的是這種實驗漸漸變成了一種行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成為學生職業素養的一部分,為將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醫學的發展,對病人的醫學倫理關懷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治愈病人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