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堂戲面具造型藝術
時間:2022-05-21 03:30:00
導語:儺堂戲面具造型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江儺堂戲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著名美學家王朝聞稱贊德江儺堂戲面具為:“可貴的藝術珍品,不僅有文物價值,而且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儺面具是德江儺堂戲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畫儺戲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態的主要道具。由于受到地域風情因素的影響,各儺藝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異,具有獨特的整體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德江儺面具藝術形態。儺堂戲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達56個之多,呈現出160多種面具藝術造型,儺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職任務而不盡相同。按照儺面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可以將儺堂戲面具分為三種類型來探討。
一、以神話傳說為原型
以神話傳說劇目人物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態可以歸為兩種:一種為“兇面”,面具造型人獸參半,呈現出兇狠、猙獰的藝術特征;另一種為“善面”,面具造型呈現正直善良、和善可親的藝術形態。
1.“兇面”造型
(1)開山猛將:是儺堂戲中最兇猛的鎮妖神祭之一,在儺堂戲的表演中他手執大斧,橫掃十方邪惡、五方魔鬼,為各路神祭開辟道路,為人們追魂納魄。傳說中的開山身高一丈二尺,頭長一對紅色犄角,力大無窮,神勇善戰,是蚩尤手下的一員愛將。對于這一傳說中英勇善戰的人物,人們希望借助他的威力來震懾鬼怪。因此,民間藝人把開山面具塑造成頭長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綻、獠牙交錯的藝術形象。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猙獰兇惡,細看卻有一種彪悍凜然的氣魄,兇狠中透著正氣。
(2)開路將軍和押兵仙師:這兩個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處。相同的是他們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不同的是,開路將軍是豁嘴,只有兩顆獠牙;押兵仙師是平嘴,有四顆獠牙,而且押兵仙師的額頭上掛著一個圓鏡,據說是照妖鏡。開路將軍的豁嘴口直通鼻翼,從雕刻的角度來說,這并非民間藝人的雕刻之誤,而是民間藝人對他傳神之處的刻畫,據說開路喜歡啖鬼,極易崩壞牙齒,故而形成豁嘴。另外,開路將軍的兩顆獠牙是從下面往上長的,咬住了上嘴唇。民間稱“下齒咬上唇”的造型含義為“地包天”,給人一種威嚴、剛正、憨厚的形象;而“上齒咬下唇”的造型為“天包地”,表現彪悍、勇猛、粗野的形象。對開路將軍和押兵仙師塑造這樣的面具造型形態,民間藝人是有據可依的。儺堂戲劇目上介紹開路將軍是玉皇大帝封賜的除邪大將,主要掃除五方邪魔和瘟神,為正神打開五方道路;而押兵仙師是儺壇中負責統領東南西北中五路兵馬的兇神,負責儺公儺母的安全。
(3)靈官和判官:靈官和判官的面具造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靈官,也稱“王靈官”、“火神靈官”,本是道教的護法神,民間儺壇將其吸納為驅除邪魔鬼怪的正神。其面具造型面部以赤紅色為主調,頭戴道冠,額上一目,烈焰濃眉,眼角上挑,怒目鼓突圓睜,四顆獠牙交錯外露。因其面相威嚴、兇悍、勇猛,民間又把其列為兇神。在儺壇祭祀儀式中,其職司是凈化儺堂,驅邪鎮妖。表演時,威風凜凜的靈官手執火燭,跳躍舞蹈,有時還配以“火彩”,使場面氣氛熱烈而神秘,沖儺儀式結束后,有的還用白紙罩住靈官的面具,拓下其容貌作為鎮宅之物。判官,亦稱“勾簿判官”,是儺壇正神,專為沖儺還愿人家勾還良愿。在演出中調節令人捧腹大笑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矛盾與糾紛,如夫婦相爭睡床邊、兄弟倆爭穿新買的靴子等。其面具造型注重表現端莊穩重、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的內在本質。民間藝人把他雕刻成頭戴禮冠、眼珠鼓凸、烈焰濃眉、獠牙外露的形象,面部以深紅色為主調襯托出鐵面無私的判官形象。同時二者在雕刻技法上也十分相似,都采取下眼鏤空,面肌暴綻的方式達到需要的藝術效果。
2.“善面”造型
(1)唐氏太婆:又稱“唐氏仙婆”,傳說是唐天之的女兒,出嫁后因容貌丑陋而被丈夫拋棄,后被玉皇大帝收留,封為把守桃園洞的神祭。儺堂戲結束繁瑣的宗教法事之后,唐氏太婆將拿鑰匙打開桃園洞請出24個名號的面具,儺堂戲演出才正式開始。唐氏太婆在儺堂戲演出中是老旦扮相,面具造型以寫實的刀法,抓住老嫗滿臉皺紋,牙齒殘缺、頭梳發髻、和善慈祥的特征進行雕刻。演出時,表演者以老嫗的行動步態,配以風趣的對白唱詞,往往贏得滿堂喝彩。
(2)先鋒小姐:因其征戰武功見長,又稱為“武先鋒”。戲文唱詞這樣描寫仙鋒小姐容貌:“眉毛彎彎龍戲水,櫻桃小口露銀牙……收拾打扮多細雅,賽過南海觀世音”。先鋒小姐的面具造型端莊豐腴、柳眉鳳眼、頭戴鳳冠,以示大家閨秀氣質。德江儺堂戲中的先鋒小姐面具造型輪廓簡潔大方,線條流暢柔美,臉型細長如瓜子,面部豐滿柔和、眉清目秀、嘴角含笑、賢淑溫柔,是一位端莊秀麗的少女形象。
(3)和尚:是從佛教引進的角色,各地儺壇根據演出的需要,稱謂各有不同。如“九州和尚”、“掃地和尚”、“消災和尚”等。和尚面具的造型多為禿頭圓臉、笑容可掬,額頭上長著一個碩大的福包。在沖儺活動中,和尚專職負責檢查監督還愿東家酬神的心愿是否真誠,各項供祭的物品及祭儀是否達到諸神的要求。儺戲中和尚滑稽的表演和幽默的言辭,贏得圍觀者的熱烈喝彩。民間藝人根據生活中“佛”的特征將和尚塑造成慈眉善眼、大耳垂肩、開懷常笑的造型形態。和尚面具整個輪廓圓潤飽滿線條柔和,帶著幾分親切可敬,又帶著幾分幽默滑稽。
(4)土地:土地是主管當地一方平安的小神。在儺壇中,土地是受尊敬的角色,其職司是為還愿人家驅邪納吉,送財送喜,添福添壽。其表演多為農事活動,且生動有趣。土地面具造型生動,多是滿臉堆笑、慈眉善目、耳垂碩長、神態安詳、斑白長須的老翁形象,顯得誠實憨厚。有的土地面具還制成活動的雙眼與吊顎,稱為“活口面具”,表演者根據劇情的需要用舌頭點撥機關,便出現轉眼顎動的逗趣效果。
二、以歷史演繹為原型
隨著儺堂戲的娛人成分逐漸增加,戲中曲目逐漸增多,很多歷史人物、英雄豪杰也進入了儺堂戲的神祭殿堂,成為勇敢正義、善良正直的化身。其中關羽、周倉就是典型的例子。
1.關羽:在儺堂戲中又稱“關公”、“關圣”、“關夫子”。在儺堂戲中,關羽受到與孔子不相上下的待遇,人們把他奉為忠義的化身,他“生不負心,忠不顧死”。歷史上的關羽武藝高強、忠義雙絕、驍勇善戰,雖晚年墜入孫吳詭計,敗死臨江,但是他生前知恩圖報、富貴不移的人格品質,仍然贏得人們對他的崇拜和敬仰。儺堂戲中《關羽斬蔡陽》,關羽巧施妙計將猛將蔡陽刺殺。民間藝人將關羽面具刻畫成紅臉、鳳目、蠶眉、美髯形象,神態威嚴、豪氣如虹、美髯飄逸猶如天神一般。
2.周倉:周倉是關羽的一員大將。其形象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關西大漢,本是黃巾軍出身,關羽千里尋兄之時請求跟隨,自此對關羽忠心不二。在聽說關羽兵敗被殺后,周倉也自刎而死。周倉面具造型咧嘴瞪眼,面相十分兇狠,充滿了力量。
三、以農村生活為原型
儺堂戲中不少劇目再現了勞動人民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畫面,以詼諧、滑稽的表演,再現勞動生活、生產場景。民間藝人將表現農村生活劇目的面具人物形態刻畫成憨厚、質樸的俗世造型或插科打諢的丑角造型。
1.甘生:甘生八郎是《甘生趕考》戲中的主角,他的任務是在儺堂中為愿主還愿領牲。甘生趕考的劇目中講述的是他帶著書童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甘生面具造型為小生形象,頭戴冠帽,冠頂有一圓球,一副書生模樣。
2.秦童、秦童娘子:秦童和秦童娘子是一對夫妻,他們生活比較拮據,但是因為秦童機靈、勤快、為人正直,所以被甘生選中與其進京趕考。為了表現秦童滑稽、機靈、風趣的特征,民間藝人抓住戲中描寫,將秦童及其妻子雕刻成頭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的造型形態,于滑稽中透著五官失調之美。
3.劉高:劉高是《甘生趕考》路上的一個赤腳醫生。秦童在陪甘生趕考的途中生病了,甘生請劉高來給秦童醫治。故事中表現了劉高醫術平庸實質為江湖郎中,反映了農村很多人打著行醫的幌子欺騙農民。劉高的面具造型為一副平庸無能形態:幾根胡須,戴著簡易冠帽,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德江儺面具造型簡練、古樸,夸張有度,呈現出獨特的原生態藝術氣息,反映了人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
每個面具都有身世來歷和傳說故事,折射出悠久的中國歷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善良正義的寄托,對丑惡的憎恨,更是反映先民生活的一面鏡子。德江儺面具比較集中、系統、完整地保存了儺堂戲這一特殊古老文化,是千百年來民間藝人們藝術智慧的結晶,形成了德江儺藝術和民族文化獨有的藝術特色。當然,德江儺堂戲面具的造型形態千姿百態,按三種類型將其歸類只能從工藝美術的角度闡釋其藝術特征,如果要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還需要結合宗教、歷史、戲曲等審美角度來全面考察。
- 上一篇:書記在工商行政管理總結會講話
- 下一篇:區委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