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與楊柳青年畫藝術格調對比

時間:2022-05-22 08:54:00

導語:朱仙鎮與楊柳青年畫藝術格調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朱仙鎮與楊柳青年畫藝術格調對比

一、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

朱仙鎮自唐宋以來一直是中原地區連接江淮流域的最大水陸交通碼頭,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達,民間手工藝迅速發展,木版年畫也得以發展起來。由于地處兵家要地,“靖康之變”后,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朱仙鎮所處的地理區位、社會環境、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使年畫逐步失去了北宋時期較為精致的官家和市井文化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比較粗獷并帶有些許鄉土氣息。正是在這樣的中原環境演變進程中,朱仙鎮年畫重新確立了它的藝術風格。朱仙鎮年畫的作者大都是民間藝人,他們的創作不受任何藝術上的條條框框的制約,能夠比較直白地表達農民樸實的主觀愿望:希冀五谷豐登、富裕興旺、平安吉祥等美好的生活,以及扶正驅邪、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單純、質樸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中原鄉土氣息。楊柳青地處京津之地,南北交通要道,水陸交通方便,這為楊柳青年畫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由于北京是當時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年畫勢必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因此,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宮廷畫院技法,以國畫工筆重彩的方法,追求細膩工致的效果,形成了“高古俊逸”風格。楊柳青年畫之所以傾向于工筆寫實風格,也與畫店的經濟實力有關,畫店作坊有著雄厚的資金,可以不惜重金聘請名畫師出創作稿樣,像當時的“戴連增”和“齊健隆”兩家大畫店就經常邀請著名畫師高桐軒、徐白齋等出畫稿。因此,民間有“當行比不了畫作坊”之說。一方面是自身向上層文化的靠近,另一方面也是本階層人員有這樣的心理需求。①在長期的歷史交融中,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圍的皇家文化、市井文化、中西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大相同的精雅文化風格。楊柳青年畫與早期的朱仙鎮年畫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樣式、風格、造型等都深受朱仙鎮年畫的影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楊柳青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已的風格特色,與朱仙鎮年畫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鮮明對照。

二、藝術風格的比較

(一)造型

朱仙鎮年畫在造型上有著很大的主觀意象性,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都是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經過概括、提煉,進行適度的夸張,可謂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從人物的造型來說,不拘泥于人體比例結構,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動物造型概括簡練,富有裝飾性,以求和人物的風格協調統一。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1.造型夸張。如在人物造型上特別突出頭部形象,一般頭的比例為全身的1:3,五官造型之中,又夸大了眉眼的比例,眉角上翹雙眼皮,使之生動傳神(圖1)。

2.簡潔單純。朱仙鎮年畫常常大刀闊斧,不重細節的表現,如圖2中秦瓊方正的國字臉、威武的大刀眉、平正渾圓的眼珠、飄逸的胡須,以簡練的手法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3.線條粗獷、粗細相間。朱仙鎮年畫造型的塑造以線條為主,輪廓線往往較粗壯(圖3),尤其在衣紋等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使人物形象更為穩重,具圖3有中原人豪放、健壯的性格。

其他裝飾物線條一般較細,粗細線條錯綜交叉,形成了一種虛實對比,顯得真實自然。鈍拙或銳利、渾厚或挺秀的黑色線條極大地增強了年畫的版味和裝飾意味。相比之下,楊柳青年畫在寫實的基礎上追求盡善盡美,同時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情感包括進去,富有形式美和節奏感。無論是娃娃、仕女、神像,還是戲劇中的英雄和丑角,都能做到這一點。楊柳青年畫中的仕女娃娃畫造型最具特色,如畫美人:“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蟻眼;漫步走,勿乍手,要笑千萬莫張口?!薄爱媽o脖項,畫女應削肩”等,在女性人物應削肩這一點上,天津楊柳青年畫中女性的肩膀幾乎窄到同頭一樣大小的寬度(圖4),從而體現女性纖弱柔媚的特征。而朱仙鎮年畫對女性人物造型在削肩上沒有天津楊柳青那樣夸張(圖5),而是更突出表現女性形象上的健康富足之感,這里不僅有人們對于“美人”形象的界定標準,也包含了封建社會對女子行為舉止的要求,同時也是兩者在審美觀念、生活觀上的差異。

(二)色彩

在色彩處理上,朱仙鎮年畫一般采用紅、綠、黃、紫、黑五種顏色,用色多達9到10種,但畫面不僅沒有“花”的感覺,反而色彩艷麗,對比鮮明,富有樂觀向上的氣息,給人一種吉祥如意的幸福感。朱仙鎮年畫在色彩運用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純度對比。據孟賽爾研究的純度色標數值,紅色是純度最高的,也是朱仙鎮常用的顏色,代表著歡快、喜慶、生動、活潑,對視覺刺激的效果強,也符合了年畫要求吉慶熱鬧的民俗特點。黃色、紫色等次之,而藍色純度偏低,較憂郁、安靜,對視覺刺激的效果較弱,沒有喜慶的氣氛,這也是朱仙鎮年畫中不用藍色的原因之一。

2.補色對比。民間常說“:黃見紫,難看死”,朱仙鎮年畫卻習慣用黃和紫、紅與綠等互補色的搭配。因為補色處于色相環直徑兩端,色相差別極大,最能產生明朗歡快的效果。加上用木版水印,顏色面積都很大,所以畫面既沉穩又艷麗,既不互相重疊又能保證色彩飽和,具有強烈的色彩裝飾意味。

3.面積對比。朱仙鎮年畫色彩之所以鮮艷,對比強烈,與畫面上色塊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系。特別是人物面部多采用白色,只印出五官,而眼皮多用紅色或桔黃色,這樣一來,大面積的白色臉部與小面積的紅眼皮形成了強烈對比,達到張揚人物個性,美化年畫的效果,看上去人物古樸大方,具有中原地方特色,它的視覺效果反映出朱仙鎮年畫特有的色彩搭配。地處沿海地區信息較發達的楊柳青鎮,與朱仙鎮的年畫相比有自己獨特的設色風格,其色彩多用中間色,色調柔和、典雅、細膩。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根據人物的性格總結出“文相軟、武相硬”的色彩搭配原則。明度較淺、色彩不太飽和的顏色稱為“軟色”,如粉紅、粉綠、淺藍、淡黃等;明度較深、較凝重的稱為“硬色”,如大紅、深綠、深藍、黑色等。在表現女性和娃娃時多用軟色,色彩明快、活潑、俊秀符合畫面人物性格;在表現門神武將時多用硬色,畫面則顯得肅穆莊重,效果強烈具有擴張力。①楊柳青年畫的色調整體來看,高明度的顏色所占比例較大,而低明度的顏色在畫面中多是起點綴作用,占有很小的比例。低明度色調會造成死氣沉沉的低沉效果,使人感覺憋悶,與歡樂的氣氛相違背;高明度色調會使得畫面清新、富有生機,同時也適應了民眾年節喜慶的心理需求。由于一些文人畫家的加入,楊柳青年畫賦色多采用套版與手繪相結合的方式,特別是對人物臉、手等部位采用“開相”的表現,色彩過渡自然和諧,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既有版味又有國畫的意蘊。

(三)構圖

朱仙鎮年畫的構圖勻稱、飽滿,很注重形式美的變化。門神類年畫主要采用對稱式鋪滿布局,主要人物以全身為主并安排在畫面中心,次要人物分布在主要人物兩旁,顯得既神圣又莊嚴,突出對稱均衡的美感。這種構圖充分顯示了勞動群眾對神的尊敬和畏懼,蘊涵著中國人深層次的崇尚中庸和諧的審美觀,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性。在構圖處理上,朱仙鎮年畫采用了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不受視點、視域和透視規律的限制,在創作時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理想,只要心里能想到的都能組織在咫尺篇幅里,印證了朱仙鎮年畫“滿、全”的特點。為解決這個問題,在填補空白時,除了印章、店號外,還通過諧音、寓意等手法添加一些吉祥圖案(圖6)。這種“滿、全”的構圖不僅營造出充實、熱鬧的年節氣氛,也滿足了中原農民的“求多、求全”心理需求。同時也與印刷工藝有關,在版面上不留空白,避免印刷時空白處積水和紙張塌陷而玷污畫面,極具裝飾性。相比之下,楊柳青年畫更注重構圖、形象的裝飾性和整體性,在有限的空間內要求主次分明、和諧均衡,聚不亂,疏不散,有效地使用“賓主虛實,聚離分散”的對立統一法則。由此楊柳青年畫具有了結構穩定、主次分明、虛實相生的理性結構風格,這是一種雅俗共存的美。它的“俗氣”表現在構圖形式的滿、實、穩、勻的充滿感性的多點堆積,而“雅致”則體現在理性的焦點透視中有規律、有依據的變化,體現在結構圖形表現的婉約多姿、生動靈巧和輕盈秀雅。①(圖7)除著重刻畫主題人物外,還有祥云吉祥圖案作背景,較朱仙鎮年畫構圖豐富,畫面繁縟并且不雜亂,給人華麗富貴之感,具有較強的平面裝飾效果。而朱仙鎮年畫在表現同一題材的構圖大不相同(圖2),畫面背景簡潔,主題清晰、明快。

三、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們創作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年畫藝術。朱仙鎮地處黃河流域,這里的人民勤勞樸實、爽直豪放,其藝術風格也相應的粗獷、淳樸。沿海地區的楊柳青鎮,受宮廷文化、市井文化、中西文化的影響,自始即以雅俗共賞、“進得宮廷,入得民房”為藝術標準,其年畫精致、細膩、柔美。年畫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財富的一部分,既是一部世俗化的教科書,又是精美的藝術品,只有了解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才能真正了解年畫的文化內涵,這也是馮驥才先生所講:朱仙鎮年畫作為“源頭”和楊柳青年畫作為“龍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