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仿擬藝術運用策略
時間:2022-06-01 10:54:00
導語:新聞傳播仿擬藝術運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獨特窗口,是當代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人們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因此,“新聞報道只有先引起受眾的注意,并維持他們閱讀的興趣,才談得上讓受眾接受,而新聞報道在題材上的新穎,表達手法上的不落俗套,正是引起受眾注意的重要條件”。正是為了留住那些在各種媒體上匆匆瀏覽的目光,新聞工作者們在精心組織內容的同時,對言語表達也格外重視,雕詞琢句,匠心獨運。而以新穎獨特、幽默風趣為主要效果的仿擬也就成了他們手中一大法寶?!胺聰M”是一種“仿”照某現成的語言形式“擬”創出一個臨時性新說法的修辭方法。[2]它在滿足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實現新聞報道的相關目標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然而,縱覽當今國內新聞傳播中仿擬的使用情況,我們發現其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如何提高新聞傳播中仿擬應用的藝術,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在新聞傳播中運用仿擬辭格應力求實施“求同”“求異”“求簡”“求趣”四大策略。
一、求同法策略
所謂求同法策略,“即努力使仿體接近、類似本體,努力保持本體的基本面貌,以充分顯示本體和仿體之間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使仿體能較快地被受眾辨認出來,并使人們能較容易地從本體身上推出仿體的含義”。如:例1.消費者:從文盲、法盲到營養盲(《青年時訊》,2006-03-03)例中的“營養盲”雖是一副“新面孔”,但由于它和本體“文盲”一詞具有明顯的趨同性,讀者只要借助對“文盲”一詞的認知,就能很快類推出“營養盲”的含義。實施求同策略,一是可以提高受眾對仿體這個新言語形式的認知度,二是可以加強新聞語言的親和力,拉近新聞和受眾的心理距離,讓受眾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甚至有一見如故之感,從而產生解讀的興趣和信心。實施求同策略,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本體的求同———習見性
任何仿體都是依附于本體才得以“存身”的,它們的語義、語用乃至情感意義,都必須借助于本體的引導、提示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本體越為人們所熟知、所習見,其仿體就越容易為人們所認知、所接受。如:例2.《好馬也吃回頭草》(《中國教育報》,1994-07-18)該例的本體“好馬不吃回頭草”是一則流傳已久、為人們所習見的俗語,因此,一看到仿句,人們自然就會聯系起本體,進而對其間巨大的語義反差產生強烈興趣。當然,習見性并不一定就是指具有歷史淵源的詞句。且看下例:例3.一捆廢紙引發的血案(《錢江晚報》,2006-03-01)人們也許還記得,2005年末,胡戈將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剪輯制作了一個視頻幽默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一時間,“饅頭血案”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片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知名度也借助網絡一路飆升,幾乎達到了無人(網民)不知的程度。于是,“一個XX引發的血案”也成了人們群起而仿之的本體,例3顯然正是其中之一。正是由于作者選擇了具有高度習見性的言語形式為本體,該新聞一刊出,就因標題沾了“饅頭”的光而吸引了不少受眾的眼球。因此,新聞傳播者在運用仿擬辭格時,可盡量選擇一些“知名度”、流通度較高的言語形式來充當本體,如成語、熟語、經典名人名言、暢銷書書名、流行歌曲的歌名歌詞、電影片名、經典臺詞等,以獲取“名語效應”。
(二)仿體的求同———形式趨同
仿體的求同,主要指仿體的言語形式應盡量接近本體。新聞傳播是由新聞語言的編碼者和廣大解碼者兩極構成的言語交際過程,其傳播效果的好壞,應根據解碼者的接受反應來評判。仿體作為一種全新的言語現象,要想產生良好的表達效果,首先得讓接受者能很快辨識出本體,進而類推出仿體的含義。因此,應用仿擬手段時,編碼者應盡量接近本體的言語形式來進行代碼的排列組合,以避免產生傳而不通、讀而不解的現象。仿體與本體的趨同,可以從聲音、意義、詞形等多種角度入手。一般說來,三音節的仿體與本體以一字之差為宜,四音節的仿體則可與本體有兩字之異。如:例4.冠軍杯?冠軍悲?(《錢江晚報》,2006-03-10)例4中的“冠軍悲”仿“冠軍杯”諧音而成,這種諧音仿現象,一方面以相同的“bei”之音勾連起本體與仿體,一方面又以“杯”“悲”的相異造成懸念,從而有效地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另外,也可根據本體的整體格局、氣勢或語調等來進行仿擬。如:例5.忽如一夜春風來,大街小巷餅飄香。(《青年時訊》,2006-02-24)例6.圍觀唐駿學歷門的理由(《錢江晚報》,2010-07-18)例5仿自古詩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痹摲戮潆m與本體差異較大,但因與本體的整體格局大致相同,故并不會對受眾的理解產生太大影響。而例6的仿體“學歷門”和本體相比較,似乎是“異多同少”,但由于“XX門”一說已隨著語用的發展逐漸定型為一種言語模塊,因此,人們只要見到同一格式的仿體,馬上就能推論出其中的語義。諸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拉鏈門”“電話門”“辱師門”“家父門”“捐款門”“解說門”“街頭門”“網吧門”“車震門”“獸獸門”……這類格式仿現象求同效果明顯,具有極強的能產性。總之,新聞傳播者在編碼時要注意盡量選用那些定型性較強,具有較穩定語義基礎的詞、語、句作為本體,以使接受者能很快從中找到心理聯想上的鏈接點。
二、求異法策略
所謂求異法策略,“主要指追求言語形式的同中之異、貌同神異,力求使言語形式在人們習見的常態中閃出新異的光彩,從而產生審美的吸引力”。仿擬作為一種“仿”此“擬”彼的修辭現象,變異、新異、奇異等,正是它的神采之所在,精要之所依。由于人類大多具有“喜新厭舊”的心理現象,因此,一種言語現象,不論其形式如何奇妙,終會因其“習見性”而失去它曾經有過的“光環”。正因為此,不斷“追新求異”,就成了使言語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秘訣。而對于以“新”為本的新聞而言,追新求異更是它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策略及方法。因此,以新穎別致為主要修辭效果之一的仿擬格,自然也就成了新聞傳播者筆下的“寵兒”。實施求異法的具體策略,主要可從兩方面來考慮:
(一)形式上力求“搶眼”
仿體的用語要盡量注意新穎獨特,力求使人過目難忘。如:例7.水火相容護花高手———中國女足“馬王組合”度過磨合期(《新民晚報》,2006-03-11)例8.警惕,“兔子也吃‘窩邊草’”(《南方周末》,1991-10-25)在人們現有的知識倉庫里,水和火本是兩個“你死我活”的冤家;兔子是不吃窩邊草的。然而仿句卻對人們的這種常識發起了挑戰,顯得格外搶眼。這種超越了人們正常心理期待的語句,自然引發了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顯而易見,求異能化熟悉為陌生,化平淡為新奇,從而有效地擺脫人們對常規言語所形成的“慣性思維”及“惰性”心態,極大地滿足人們追求新穎、奇特、生動的語言的需求。
(二)內容上力求有“亮點”
新穎性、獨創性是仿擬的生命所在,其不應只表現在字面形式上,更應表現在內容上,要力求別出心裁,仿出新意、形成亮點。只有這樣的仿體,才能較好地契合新聞語體特點,滿足新聞傳播的要求。如:例9.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脫愚(《人民日報》,1996-06-28)“脫愚”一詞仿“脫貧”而成,雖是臨時仿造,卻簡潔巧妙地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內涵:我們不僅要從經濟物質上脫離貧困,還要從精神文化上脫離“貧困”,脫離愚昧。顯然,這種匠心獨運、寓意深刻的仿擬不僅讓人得到一種言語藝術的享受,而且發人深省、啟人心智。又如:例10.希拉里“舞劍”,意不在“總統”?(《北京青年報》,2006-09-04)例11.非典尚未過去杭州還需警惕(《都市快報》,2003-05-03)例12.“多吃少動”壞習慣流行世界肥胖癥猛于禽流感(《今晚報》,2006-09-08)上述各例均將著名的歷史故事和當前的時政新聞嫁接在一起,表現出古戲今“唱”的亮點,使受眾在濃郁的古典文化氛圍中解讀充滿時代氣息的新信息。顯然,這一求異策略,應用于具有“時效性”特征的新聞語體,尢顯相得益彰??傊?,求異策略就是要求我們在運用仿擬手法時,應努力表現本體與仿體之間的不同之處,努力追求言語形式的同中之異、異中之趣、趣中之美,努力創造一種“貌雖似但神相異”的藝術效果,以實現突出信息焦點、吸引受眾關注的新聞目標。
三、求簡法策略
所謂求簡,即力求用語簡潔。經濟原則是當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以時效性為重要特色的新聞語體,面臨不斷加快的社會節奏,對于行文的簡潔性更是越來越重視,“快餐化”幾成流行趨勢。這一語境為仿擬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如:例13.“空哥”今日上崗(《南京日報》,1998-12-03)例14.包二爺一樣嚴懲不貸(《都市快報》,2001-01-15)例中的“空哥”、“包二爺”,顯然是分別以“空姐”和“包二奶”為本體而擬就的。“空哥”指的是“客機上的男性乘務員”,“包二爺”則是指“有配偶的女性以金錢、物質付給男方,雙方保持較為穩定的同居關系或較為固定的性關系”的現象。顯然,一個原本要由很多詞才能表達清楚的事物,借助仿擬格,僅用簡簡單單的一兩個詞就解決了;而且,這些新造詞詞義簡潔明了、生動形象,解讀起來也十分方便。求簡的仿擬策略主要可用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標題的設計
一般而言,新聞標題是新聞中最有價值、最為重要的那部分事實和問題的濃縮和概括。對于準備了解新聞的人來說,標題是索引、是導向;而對于不準備詳讀新聞的人來說,標題更是他們了解新聞信息的主要窗口。因此,從新聞學角度看,標題尤應力求言簡意豐。針對以上特點,新聞傳播者應盡量運用仿擬來設計標題,力求用最少的字詞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在有限的空間內傳遞出豐富的信息,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如:例15.知否知否,應是官“肥”民“瘦”(《都市快報》,2002-03-22)仿李清照詞“綠肥紅瘦”變異而成的“官肥民瘦”四字,不僅用語新穎別致,引人注目;而且言簡意豐,發人深省。受眾通過對標題中“肥”“瘦”兩詞奇特用法的剖析,不難體會到其中所表達的對我國官民比例失調、十羊九牧的不正?,F狀含蓄而又尖銳的批評,同時也更深地領略到了仿擬格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修辭效果。
(二)新詞語的創造
新聞傳播所面對的常常是“新”的事物,因此不免就會遇到詞語倉庫“供不應求”的現象。這時候,運用仿擬辭格來創造新詞,既省心又省事。如:例16.(引題)這是“拆遷戰場”的“超限戰”,拆遷戶想借“拆托”改變弱勢地位,拆遷方想借“拆托”搞定拆遷戶———(主標題)黑白“拆托”(《南方周末》,2010-07-15)例中的“拆托”一詞,指的是那些以拆遷戶“代表”或“人”的名義出現,在政府部門、拆遷單位和拆遷戶之間周旋,采用各種手段謀取不法利益的特殊人群。不難看出,這種現象是近年來新出現的情況,而語言社會中尚無相應的語詞,于是,仿照“酒托”“醫托”“茶托”“婚托”“車托”等而擬的“拆托”一詞應運而生了。由于利用仿擬手法來造詞不僅認知度高,而且方便快捷,語言材料成本低,因此,仿擬造詞法已成為當今漢語造詞法中的重要手段。
四、求趣法策略
所謂求趣,即力求用語詼諧幽默。新聞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嚴肅、重大的社會新聞,也有奇妙、有趣的日常見聞。前者可使受眾了解當今社會的時事萬象,后者則可使受眾感受生活的多彩與趣味。事實上,在現代快節奏和工作重壓下的人們非常需要瀏覽一些工作以外的、輕松愉快的新聞內容來放松平時緊張的神經,緩解身體的疲勞,因此,運用仿擬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加強語言的趣味性,以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實施求趣性策略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冰”“炭”相容、反差強烈
所謂“冰”“炭”,可以是本體和仿體之間意義上的“正”與“反”,也可以是兩者格調上的“莊”與“諧”等。其要點就是:把兩個原本“互不搭調”的事物捆綁到一起,使其產生種種諧趣。如:例17.飲食者,吃吃喝喝也,凡得其食則必有其飲,日常生活經驗使我們可以對孔子做出這樣的餐桌解讀:吃而不喝則惘,喝而不吃則殆。……食而時飲之,不亦說乎?(《南方周末》,2001-01-04)孔子的“學而不思則,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是被人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言,表現了古代圣賢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仿擬的作者卻有意地將它和“吃”“喝”等尋?,嵤侣撓翟谝黄?,強烈的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諧趣,令人不禁啞然失笑。
(二)巧妙嫁接、耐人尋味
這一策略即有意地將一些語詞巧妙地嫁接起來,從而制造出出人意料、耐人尋味的效果。如:例18.去年歲末,牛群走“牛”上任后,就“牛不停蹄”地為蒙城縣的事忙碌開了。(《浙江日報》,2000-01-22)“走牛上任”、“牛不停蹄”分別仿“走馬上任”、“馬不停蹄”而成。作者打破了常規形式,以“?!睋Q“馬”,已引人注目,而更巧妙的是,這一換詞,恰好把主人公的姓氏與牛的形象嫁接了起來———如此妙仿,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既別開生面、又風趣幽默。
(三)用語幽默、妙趣橫生
求趣,用語幽默顯然是一大制勝的法寶。如:例19.我兒子也是大一,但極少跟我發來短訊。而我曉得,他的快樂統統來自他的同輩,而不是我這樣的半老徐爺。(《杭州日報》,2005-01-19)例20.……因此,美國不是人人愛,生子有風險、投胎需謹慎。在為孩子預先選擇未來的國籍和命運的時候也需要聽聽“美包子”“澳包子”們的過來之言……(《錢江晚報》,2010-07-25)兩例中的“半老徐爺”“美包子”“澳包子”和“生子有風險,投胎需謹慎”,分別仿“半老徐娘”“土包子”和“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而擬,其用語之幽默、情調之詼諧,令人捧腹,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在新聞傳播事業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受眾在媒體市場中的地位也越來越被重視。誰忽視了受眾的需求,誰就會在傳播事業的競爭中被受眾拋棄,被市場淘汰。仿擬藝術在吸引受眾、接近受眾、爭取“市場”、追求良好的傳播效果上,呈現出了顯著的功用和巨大的潛力。因此,了解仿擬、應用仿擬對于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讓我們一起努力,使仿擬這朵“辭壇”奇葩在新聞傳播中綻放得更加美麗。
- 上一篇:局長在季度節能調度大會發言
- 下一篇:藝術類高校生英語學習動機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