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藝術創作價值缺失
時間:2022-06-27 06:58:02
導語:教師藝術創作價值缺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市場的不斷繁榮,高校教師在充分享受藝術創作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標以及藝術創作的心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高校教師一時間對藝術作品的評價開始用金錢來衡量了。他們不再讀書和思考,沒有了自我超越的沖動,對藝術創作失去了激情,也不再對藝術教學有所憧憬,市場改變了他們從事藝術創作與藝術教學的原始動機。藝術創作的學術價值正在淡化和缺失。從小的方面看,作為藝術家個體的藝術生命之花正在凋謝;從宏觀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層面看,后果是災難性的。可見,高校教師藝術創作中學術價值的回歸,對于藝術家個體及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極具現實意義。
一、藝術創作的學術價值定位
藝術創作的學術價值首先體現在作品的純藝術創作上,具有非商業性特點,強調作品的思想性、批判性和當下性。要求對藝術本體語言進行探索,強調藝術的相對獨立性以及作品的個性和新銳意識等。其次,藝術創作的學術價值要以社會對其是否需要,即社會價值有多少為基礎。真正的藝術品必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首要是社會價值,藝術應有對社會的啟迪教育作用。在商業價值上學術價值優先,這樣才能鞏固其商業價值。就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藝術創作現狀來看,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圍繞作品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為自己帶來經濟效益而大做文章的。淡化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淡化了對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淡化了對藝術家關于社會生活感受的真實表達,也就缺失了藝術的社會價值,同時也缺失了重要的學術價值。那么其商業價值又有多少呢?無疑是微薄的。
二、高校教師藝術創作中學術價值缺失的原因
(一)認識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缺失
在理解中有所發現,由發現引發個人的思考與情感,探索美的所在。生活是藝術創作的載體,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中對美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讀圖時代,照片、圖片、各類圖像、影像無處不在。這使得一些高校教師有了可直接利用的創作素材,需要什么上網一搜即可。使其對深入生活不以為然,甚至當成了一種負擔和累贅,認為深入生活是“老觀念”,會妨礙創作。這說明我們在讀圖時代正逐漸遠離生活,遠離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這是一個可怕的信號。如今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與思考基本上停留在淺顯的層面,體驗生活的方式也僅局限于“走馬觀花”。例如:許多高校的寫生課一般是去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區或較為偏遠的鄉村,注意力一般是放在人物服飾或破舊的建筑物上,并抓拍一些照片,回來后依據照片進行創作。這種浮于表面的體驗生活方式難以觸及生活的本質與真相。20世紀50、60年代的藝術家們會帶上畫具深入農村、工廠、部隊,親身體驗火熱的生活。與農民、工人、解放軍戰士共同勞動生活,結下深厚的友誼。正是他們對生活真誠的感悟與思考,才使得藝術作品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活力。因此,無論藝術創作現狀如何繁榮,藝術家個體或是群體都不能忽視“藝術來源與生活”這一真理。要真正用藝術家的視角去認識生活和思考生活,再將所感所想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出來。真正做到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統一,使作品具有恒久的生命活力。
(二)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缺失
責任心和使命感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社會屬性。當然,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的高校教師群體也不例外。作為社會中的個體,藝術家的創作要關注當代、關注社會,要把個人靈感和藝術家的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將自己的藝術生命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目前高校對于某位藝術家掙了多少錢的話題被提升得太過重要了,這會在教學中產生一些誤導。在當代的藝術領域內,評判藝術的標準幾乎都要用經濟衡量。藝術家的責任感在不斷滑坡。這種社會責任意識的衰退,甚至消失,似乎正在成為當代藝術家的一個“行業標志”。有人認為純藝術出路太少,全國大展入選不了,入選了也拿不了獎。不如實際點,轉向市場撈錢。為了生存走市場道路本無可厚非,這也是藝術發展的趨勢。但為了名利出現了慘重的人心“蛻化”,那種公共道德、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被許多人當作過時的東西丟掉了,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
(三)激情和才氣的缺失
藝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性表現。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激情和才氣構成了作品藝術價值的真正中心。正如貝多芬所說:只有發自內心的才能進入內心。有人認為,要想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就要找到好的創作題材,能煥發出創作激情的題材。為此,很多人去了云南、藏區等地尋找迥異的地域特點,認為只有在這里才有創作激情。當然,外出采風創作十分必要,可以開闊眼界,激發創作欲望,學習和提高創作能力,加深對生活更真切的體會。但若盲目的將創作激情寄托于外出創作是很不現實的。很多人走馬觀花般出去一趟,拍了點圖片回來,再關起門搞所謂的創作,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在哪里?例如:有的人習慣選擇諸如西藏等民族題材來進行藝術創作,希望能以題材的獨特在展覽中取勝。但由于缺乏創作的激情和才氣,作品往往顯得十分蒼白和膚淺。這其實是一種創作投機。沒有創作激情的作品是沒有藝術內涵的,更談不上學術價值的體現了。有人認為,如今的創作題材已窮盡,沒有可以喚起內心創作激情的題材了,看什么都一樣,見怪不怪,這是一種審美疲勞的表現。好的藝術作品并不是看題材選的如何,其根本問題在于藝術家自身對常見題材的認識與表達。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就會有創作激情的火花,這樣的創作才是快樂的,作品才能感動自己,進入觀者的內心,才會有價值。
(四)真誠的缺失
藝術創作是人的一種再創造。作為其結果的藝術品,給人的首先應是一種感染力,是一股真實感情的流露。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一切信息都是其創作者內在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的真實流露。也正因如此,藝術品才可能與觀者產生共鳴,喚起觀者內心的審美情緒,以達到藝術創作表現“真、善、美”的目的。藝術家應該把自己的感情毫無掩飾地真誠地宣泄出來,用一種獨創的、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作品中把自己的感情帶進去。這需要藝術家對藝術創作有真誠的態度和坦蕩的情懷。藝術創作不能強求,一定要有自我,它是一種不帶任何矯揉造作的真誠的吶喊,是一種放肆的自我情感的宣泄,是一眼從心田深處自然流淌出來的清泉。筆者認為藝術就是“感動”,藝術家應該歌頌真善美。哪怕是揭露丑,它最終也應該激起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真誠態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做人要坦誠,做學問更要求真務實。以真誠平和的心態去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傳達自己的、哪怕是不夠成熟的創作理念和美學內涵,可能都是有價值的,至少可以感人,也為藝術家未來的真正成功樹立了自己的尊嚴。
在藝術創作領域,價值取向的正確選擇是無法回避的前提和重要原則。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品質。那些沒有學術價值的作品,要么以單純的娛樂為標榜,空洞而淺薄;要么以追求簡單的流行時尚為己任,迷失了自我價值;要么淪為純粹的商品,學術品味喪失殆盡。凡此種種,都是由于創作中的價值觀定位偏離造成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明確了高校教師藝術創作中價值選擇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不是針對哪個人,而是作為當代高校藝術創作的傾向或思潮提出的。希望以此來警醒人們藝術創作不能喪失價值底線,藝術創作要堅持正確的價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