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鋼琴曲二泉映月藝術特色
時間:2022-10-25 09:45:18
導語:淺談鋼琴曲二泉映月藝術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泉映月》是由中國民間盲人藝術家阿炳于20世紀30年代末創作的二胡名曲,而后于20世紀50年代由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楊蔭瀏先生灌制成唱片后為世人所熟知。其同名鋼琴改編曲《二泉映月》則是由儲望華先生最初創作于1972年,此鋼琴曲充分融合和延續了原曲的思想內涵和結構特征,并將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鋼琴有機結合從而演繹出東方弦樂的音樂特色。改編后的鋼琴曲是中西方音樂相結合的典范,通過利用鋼琴鮮明而強烈的色彩性,對旋律、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等方面進行豐富,從而盡可能強化民族風格,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內涵。
一、曲式結構特征
改編后的鋼琴曲主要延續了原二胡曲的變奏體結構,在具有西方曲式結構特點的同時,相比于原曲的89小節,改編后的鋼琴曲變為65小節,由七個部分組成,即引子、A、A1、A2、A3、A4、尾聲構成,在變得緊湊凝練的同時,層次精煉分明,使得曲子富有邏輯性。樂曲的引子具有高度的概括和起興的作用。改編后的鋼琴曲在一開始的引子部分以1小節下行音階的形式繼承了原曲主題旋律部分的引子,由高到低的旋律變化好似輕輕地嘆息,委婉動聽之余表達出孤寂、凄涼的哀怨、悲苦之感。而后的旋律變化則是以由商音漸至上升為角音并做短暫停留最終以宮音結束。緊接著的主題A部分(2-11小節)則是由a、b、c、三個樂句構成,其旋律和原二胡曲調相同且平穩而靜緩。其中a樂句(2-6小節)在平穩級進過程中隱藏著落寞感,織體和旋律的融合則使該段樂句的旋律顯得張弛有度,增加了情感色彩。b樂句(6-8小節)能讓聽眾明顯的感受到寧靜平奇的外表下蘊含的躁動不安、壓抑的情緒。這一部分無論是在伴奏、旋律音區還是聲部方面都體現出多樣變化的特點。當主題進入c樂句(8-11小節)時,從曲譜的譜例上可以看出,其音區和b樂句的音區相同。而儲望華先生在c樂句的處理方面也頗下功夫,為了使旋律的變化靈活具有彈性,作曲家采用了切分音、附點節奏與模仿二胡滑奏的倚音加以裝飾,同時為了使音響干凈整潔,織體的音域更是運用了三個八度的音域跨度來達到上下聲部寬與緊的對位,而這也為后面變奏的展開奠定了基礎。相比于原二胡曲講求借景抒情,鋼琴曲《二泉映月》則注重情景相生,而總體的格調則體現出沉重而又寧靜的特點。變奏A1(12-20小節),在旋律上和原主題旋律基本保持一致。a1樂句與主題A中的a樂句相比以換頭合尾的形式做了變奏縮減改變了長度,只保留了后面的兩小節,目的是為了使伴奏和旋律保持在低音區,由于在a1樂句加入了部分休止符和二度裝飾音,因此使得在低音區的旋律雖簡單卻沒有重復。①而b1樂句中音對位聲部的加入以及c樂句的低音區轉高音區的變化使旋律出現了音區對比,表達了一種沉重和暗殤交織的情感。變奏A2(21-36小節)部分給聽者的感受是情感起伏變化較大,富有很強的張力??傮w來看,這是由于豐富了其四個樂句的織體、創造了新聲部以及加大了力度的緣由。為了使a2樂句的旋律移至中音部,作曲家延續了變奏A1的a1樂句的后面兩小節的旋律長度。而b2樂句則是采用了常用的琶音來增加該變奏段的律動性,即借助琶音襯托起第23小節第四拍的#G音。最富變化的部分是在c(c3c4)樂句,在c樂句擴展的同時,以八度的疊加和附加音和弦的方式加強了旋律的厚重效果。不僅如此,織體部分通過附點、切分音型以及不和諧的三連音、六連音音型的加入等多樣化的節奏形態的變化,不僅為音樂的進行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也有助于情感的細膩表達。②在演奏過程中,明顯地感受到四個八度的音域跨度游走在旋律和伴奏當中,從而使得c3c4兩個樂句段在高潮點上有著足夠的空間延伸游走。氣勢時而如平谷溪水般舒緩時而如斷崖瀑布般激情昂揚,帶動著情緒逐漸由悲涼到悲憤的轉換。變奏A2富有變化的旋律和大跨度的音域既具有技巧性又具有可讀性,既有情緒的跌宕變化也能在旋律中感受到對生活的希冀。變奏A3(37-52小節)由四個樂句構成,為此曲的高潮部分且情緒的發展伴隨著旋律的不斷推進逐漸展開。a3樂句的音色具有明顯的對比感,因為高聲部和低聲部所模仿的主題而產生了兩條旋律線條,并在延續到達46小節的過程中加入了琶音以及裝飾音起到了烘托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46小節處的旋律相較于之前的級進的方式,作曲家選擇了用跳度和寬度都很大的八度進行,目的是為了此段旋律在具有張力的同時體現出堅毅的人格品質。③b3樂句雖然節拍空間不大,但是在這里加入了琶音織體和兩個連續的長音則將音域的空間感拉伸開來,使旋律具有自由的流動性。而后的兩個c樂句在變奏的過程中將此曲逐漸推向高潮。在開始的變奏進行過程中通過對橫向和縱向音符密度的加大,造成情緒的起伏并為接下來旋律高潮的到來和持續提供了基調。④而為了豐富原二胡曲的音響表現效果,作曲家通過十三連音和十四連音的琶音對古箏中的刮奏加以模仿。自47小節后,使用了三和弦加強旋律的動感。在該段的譜例上可以發現52小節處有一個延長音符,它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并配合與引子相同的織體將高潮處的情緒帶回到如泣如訴、悲愴黯然的平靜之中。⑤作為此曲的高潮部分,變奏A3通過多重變奏不斷深化主題,表達了盲人阿炳內心昂揚的斗志和抗爭精神,達到了音樂形象和作品的高度和諧。變奏A4(53-65小節)作為此曲的收尾部分,由三個樂句構成,主要起到了再現和尾聲的雙重效果,與主題A遙相呼應,凸顯了主題。就該段譜例來看,旋律的流動出現在中音區,為了不至于平緩,加入了偏音的八度和弦以及高音區的五度音程。伴隨著高音段的結束,進入到結尾的變奏A4段,其a4樂句首當其沖,為了進一步明確主題,采用了PPP的力度,加強和明晰了主題,其中為了支撐和烘托中音部旋律的空靈感,采用了高音部四、五度疊置和弦的方式。b4樂句回歸到了主旋律,這主要是擯棄了對和弦織體填充的方式,并進行單旋律演奏,這種技巧處理讓人的聽覺注意力回到主題旋律上,再次突出了悲涼、無奈、惆悵、哀怨的情感。c4樂句在即將結束時對樂曲進行了擴充處理。而從56小節起的尾聲部分,由于二度音程和裝飾音的加入在強化原二胡曲民族性的同時增加了和聲的色彩性和情感的凝重性。最后3小節以琵琶撥奏的泛音效果進行點綴式的彈奏表現,以極其簡約的方式通過松弛的旋律將情感共鳴處于縹緲、寧靜的沉思之中??傊?就整個曲式結構而言,由于充分發揮了鋼琴寬廣的音域、多變的音色以及豐富的和聲織體,并吸收了原二胡曲旋律特點,使得曲式結構中的旋律之美在多種表現手法的渲染下富有可彈奏性,而這種首尾相疊的曲式結構,既保持了民族五聲調式的美感又產生了效果顯著的情感共鳴。
二、和聲藝術特點
由于原二胡曲是以傳統弦樂和五聲音階為基礎而創作的曲目,如果直接搬到鋼琴上演奏,會和二胡所產生的綿柔、凄美的音色產生強烈的反差,難免會覺得不倫不類。所以,改編后的鋼琴曲充分發揮了鋼琴在和聲織體上的優勢,通過在這一方面下功夫,使得音色變得飽滿有力,富有張力,突出了傳統民族五聲性和聲結構特點,在強化民族風格的同時,突出了樂曲的凝重深沉的特點,使其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鋼琴作品。對和聲的運用突出表現在旋律的變化方面。在創作鋼琴曲《二泉映月》過程中,作曲家雖然注重發揮鋼琴在和聲織體方面的創作優勢,但卻有意弱化了西方傳統和聲的功能進行性,盡量規避三度疊置和弦的出現,這使得旋律的級進變化始終不脫離原曲的民族風格。例如在樂譜的第3小節中,出現在第三拍的后半拍和弦,作曲家并未采用常規思路的E-#G-B的配置,而是采用E-#F-B的配置形式,這既有利于發揮旋律的特點又有利于保持本曲的精神實質。第25-27小節處的厚重和聲織體的加入,使該段旋律級進既顯平靜又自如酣暢,在造成與之前的旋律反差的同時,在演奏技巧的表現上無疑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盡管改編后的鋼琴曲較短,但繼承和發展了原二胡曲中傳統的民族調式。這主要是在替換音、附加音、省略音上加入和弦的音響效果,這無疑是調了音樂的和聲性,也保持和突出了民族和聲的結構特征。此外,改編的鋼琴曲中使用的諸如三和弦、七和弦以及琶音和弦等,使得樂曲色彩感和音樂穿透性得到了烘托和加強,而這種多聲部的結合,將單線條中對情感表達的意猶未盡以立體的形式完滿的表現出來。為了使和聲織體不至于生硬,作曲家利用裝飾音增加和聲的色彩性,例如56小節的第三拍尾聲出加入了二度裝飾音增加和聲的色彩穿透性。在改編過程中,對民族和聲元素的保留體現在織體采用七聲調式,但限制于在E宮體系內,且結束于徵調式上。另外則是將許多二度疊置音程運用在縱向和聲上,而為了不使曲子失去本民族的特性,避免過度西方化,作曲家還運用附加音和弦,四度、五度等非三度疊置和弦等形式弱化西方傳統的和弦表現形式,使主體旋律保持了民族性??傊?和聲織體的介入,使得改編后的鋼琴曲更具有立體化的交響性,突出了所包含的濃郁的主題情感。
三、作品的民族風格
和黎英海的《夕陽簫鼓》以及王建中的《百鳥朝鳳》一樣,改編后的鋼琴曲《二泉映月》也非常注重傳統民族風格,從而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中西方音樂相結合的優秀作品。此曲的民族風格除了上述以豐富和聲織體的形式加以表現之外,也吸收了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加以綴飾。從整個主體變奏的結構來看,忽略了西方音樂結構中講求的均衡性原則,更多的是采用比例關系自由的樂句組合,這一好處在于表達出了傳統民族音樂中留白、節奏自由、自由延長以及散板的節奏特點。從其整體旋律發展來看,如行云流水般一瀉千里,這種綿延發展的旋律發展態勢主要是使用了民間音樂的樂句“魚咬尾”、十度大跳的“換音合尾”“頭尾合”以及“同音相承接”的方法,給聽者的感受仿佛有難以言盡的辛酸與苦難。在改編過程中,作曲家始終強調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注重利用鋼琴飽滿的音色對原二胡曲進行模仿。例如加音三和弦的運用突出了色彩性,二三度倚音的運用再現了二胡中的滑音,五聲性琶音的運用再現了琵琶或者古箏演奏中的刮奏,密集的七連音則是起到了對二胡顫音的模仿等等。并且,整個曲子所采用的調式是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中的E宮體系中的宮、徵調式,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曲段中調式的倚重有所不同。從此曲的陳述、引申和展開的過程來看,正是這些具有民族風格的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此曲在聽覺上容易產生共鳴感。
四、裝飾音和非旋律聲部的藝術特點
在這部改編鋼琴曲中,對裝飾音的運用十分巧妙。在中國鋼琴音樂中,每一個裝飾音都具有自己的含義,同時也起到模仿民族器樂色彩的作用,這對于作品思想感情的表達也具有獨特的意義。在該改編曲的旋律中,裝飾音發揮了將民族性和聲與鋼琴和聲相結合的作用,從而創造出了一個立體化多聲部的鋼琴作品。例如單倚音的運用模仿了二胡的滑奏,而顫音裝飾音的運用,則將二胡演奏中的如滑揉、摳揉、壓揉等揉弦技巧效仿了出來,使旋律具有輕柔靈動之感。琶音裝飾音的使用則是借助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十連音和十三連音等鋼琴的橫向線性化處理方式,使其突破了二胡音域的局限,發揮了鋼琴寬廣的音域優勢,讓不同聲部和音區的主旋律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中三度上行倚音和三度下行倚音分別有七處和三處,而二度上行倚音和二度下行倚音則分別有九處和七處之多。而這些裝飾音的運用都旨在保持和強化作品的民族風格。非旋律聲部是此鋼琴曲的又一個改編特色,主調伴奏和復調對位兩種形式交替運用在非旋律聲部細致地烘托了音樂情緒。具體來說,主調伴奏是根據音樂級進過程的平緩程度使伴奏織體復雜化或簡單化以及和弦的疏密來突出旋律,而復調手法的運用是為了彌補鋼琴無法演奏長音時的缺陷,其中的支聲復調演奏出了音樂的強弱變化,使旋律節奏延續發展。中音部復調運用的好處在于能夠擴充音樂的整個立體感,將旋律級進向縱深發展推進,使情緒的發展得到了推動。因此,裝飾音和非旋律聲部的改編運用使得改編后的鋼琴曲不僅成功的保持了二胡曲的特點,也表達了曲子中所包含的無奈、苦難、希望、失落等復雜的情感,而且,作為《二泉映月》鋼琴曲的改編藝術特色,將樂器之王的優勢最大化的同時,也展示了東方弦樂的藝術魅力。
作者:程秀芳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 上一篇:城市社區游泳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研究
- 下一篇:青少年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