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基本特征分析

時間:2022-11-26 09:19:43

導語:書畫藝術基本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畫藝術基本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對“非遺”類書畫藝術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闡釋,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書法、繪畫的關系,并從文化意蘊、歷史內涵、民族特色、表現方式與審美理念等方面,對“非遺”類書畫藝術的基本特征進行了勾勒。

關鍵詞:“非遺”類書畫藝術;文化意蘊;歷史內涵;民族特色;審美理念

一、引言

所謂的“非遺”類書畫藝術,是指滲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里面的書法與繪畫藝術。自古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與傳統的書法、繪畫密切相關。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多或少含有書法與繪畫的元素,甚至有的“非遺”本身就是獨立的抑或半獨立的書法、繪畫作品。例如,寺廟里的楹聯就是木制的書法作品,古建筑里的木質或石質雕刻的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就是木制的或者石制的繪畫藝術。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擁有“非遺”類書畫藝術最豐富的國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以紙質為載體的書畫藝術研究,而忽視了“非遺”類書畫藝術的研究,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的研究并試圖勾勒出“非遺”類書畫藝術的一些基本特征,以求教于方家。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積淀中,產生了難以數計的民族文化遺產。這些遺產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那么,在這些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傳承條件的局限性而導致其生存狀態的“脆弱”性。正因為如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寶貴遺產永遠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就是民族性,顯現的是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民族精神、審美、習俗等的“活”體。因此,它必須依托于“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續。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是最為重要的[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而在我國現存的大量的“非遺”樣本中,尤其是傳統手工藝,其傳承主要是以物質的形態作為支撐的。比如:民間剪紙、刺繡、鐵畫、年畫、木偶、皮影、木雕、石雕等等都是以物質的形態呈現與保存的。從其各自的形態和內涵來看,它們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姻緣關系。也就是說,他們中潛藏著傳統書畫藝術的影子。盡管這些書畫藝術有別于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書畫藝術,但是,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則是相同的,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與象征,是當代社會中依然“活”著的歷史文化形式。具體地表現為手工技藝、知識與藝術、風俗和情感儀式等動態的歷史文化,使人們明確地感受到歷史的流傳?!胺沁z”類書畫藝術雖然是實物性的存在,但都必須是“活性”的流傳。它不僅是技藝的流傳,而且更是一種文化形態與精神特征的延續。

二、“非遺”類書畫藝術的文化意蘊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本,崇德重義,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并充滿倫理道德精神,以人為貴、以民為貴、以人為本,講求仁義道德。它的整體內涵是以“道”和“易”為核心,以儒家思想為主流,融匯諸子百家和外來文化思想的精髓。而書畫藝術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稱謂,應是獨立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而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它與中華民族以外的世界上的其它民族文化在本質上則有著很大的區別。文化因民族而異,藝術自然也就因之而不同。因此,我們對“非遺”類書畫藝術的梳理,可以明確地感知到民族傳統文化濃厚的氣息[2]。由于大量的“非遺”類書畫藝術是以物質性的方式存在,那么,這就給我們的探討研究帶來方便。首先,我們可以將其與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書畫藝術做類比,去勾勒其基本的藝術特征。但凡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其文化的環境背景相關聯的,故此,“非遺”類書畫作品的產生自然也脫不開其生長的文化環境。盡管它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但是其民族文化的根本性是不會改變的。除了在形式結構方面與傳統的書畫藝術有明顯的“遺傳”與“轉化”的視覺感受外,這些“非遺”類書畫藝術還包含了更加深刻的文化環境、傳承載體和精神內核三個相互關聯的內涵。比如,在廟宇、祠堂以及一些公共文化場所中所看到的木質楹聯、石刻書法、石刻繪畫等作品,都要以一定的文化環境作為“生存”的條件。為了更長久地保存這些“書畫”作品,設計者們首先想到的是用紙質以外的,并可以經受風吹日曬的材料來取而代之。這種通過在公共文化場所以木質楹聯等展示“書畫作品”的方式,一方面保留了書畫藝術的基本形式與內涵;另一方面也能夠與建筑體本身融為一體。這些作品除了具備紙質書畫藝術的基本審美特質以外,其更多的則是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得以流傳。與之相關作品的內容大都與環境要素相吻合,烘托并傳遞一種特殊的文化內涵。如廟宇和祠堂所呈現的書法作品,在內容上雖有很大的區別,但都是以激勵、崇高、對美好情境的抒發,以及對生活中真、善、美的崇尚作為主要訴求;繪畫也是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為題材,體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把很多經典的詩詞名對,還有勵志故事、民間傳說等以雕刻的形式加以呈現,體現了中華文化歷來注重讓“優良傳統”代代相傳的美好愿望,以及追求助人倫、成教化為核心的本質功能。從其藝術形式的本身來看,它傳承了傳統書畫藝術的基因。它們經過雕刻、火烙、鐵藝焊接等手段在另一種材料上顯現,不僅有一種特殊的視覺體驗,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非遺”類書畫作品是對另一種文化活動的視覺延伸,也是對與之相關的文化活動在形式和內涵上的拓展。因此,從這個方面上看,只要是中國的書畫作品,無論通過何種形式加以表現,其文化因素的顯現與關聯都跳脫不開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特征。從古建筑的碑刻書畫的歷史遺存到民間手工刺繡所表現的題材選擇中,都可以清晰地感觸到東方文化的情調和脈絡。因此,“非遺”類書畫藝術所涵蓋的不僅僅是視覺審美意義上的物質表象,而且是飽含著深層次文化意蘊的精神故園[3]。

三、“非遺”類書畫藝術的歷史內涵

“歷史”的狹義概念是指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內涵從遠古時期的“道”和“易”,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互補,再到漢代以后的儒、釋、道并列互補等,都在不斷地擴充與變化中。即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都能感受到它耀眼的光芒。如果用更加宏觀的視野去觀察,就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在不斷延續與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出現的不同文化意識和形態,恰恰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成熟與傳承流變。因此,我們不應該靜態地看待和描述歷史,以免顧此失彼,以偏概全。相反,只有動態的追蹤才可以看見歷史的真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非遺”類書畫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也是相伴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具體地說,它是伴隨著傳統手工藝、雕刻藝術的悠久歷史而來的。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手工藝技術。除陶器、玉器外,新石器時代的其他手工藝門類也在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早期象牙器、獸骨器的出現,不僅有趨于完美的造型,而且還常常附加了類似于圖騰、神徽等的圖案飾紋。玉雕技術的出現大約是在夏商時期,興于漢唐,精于明清,至今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而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筑是中國佛教建筑之一,從北魏時期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中國道教用以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祈禳儀式的建筑物,則始于晉以前。此外,中國的碑碣之用,也從先秦時期開始萌芽。由此可見,雕刻技術的出現,建筑藝術以及各種民族文化活動的興起,為“非遺”類書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這些同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畫”藝術,是相伴于手工藝、雕刻技術、建筑藝術等逐步成長起來的“活態”藝術門類。這些“非遺”類書畫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代密切相關的。它所表達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發展狀況,體現的是歷史時代的文化特征。具體地說,它是不同時代民族意識的具體內涵在以書畫為載體的藝術形式中的呈現。隨著寺廟文化、祠堂文化、民間信仰與祭祀文化的興起,“非遺”書畫藝術作為這些特殊場所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歷了我國長期以來的歷史變遷并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作為精神產品,它保留了中華民族具有相對穩定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產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和教育科技等多層面的內容。它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記錄。如果我們能站在歷史變遷的動態視角上去觀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它們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可以更加凸顯“非遺”類書畫作品所承載的歷史時代價值[4]。

四、“非遺”類書畫藝術的民族特色

中國文化在中華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從誕生到發展,直至繁榮昌盛,無疑成為了人類偉大的精神財富。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具體表現為文化的統一性、連續性、包容性與多樣性。其內涵主要包括:1.注重人文精神。把宗教與人的生活加以分別,沒有讓宗教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以宗法道德的規范約束來維系著社會的穩定和秩序;2.注重和諧,崇尚中庸,不提倡個性與分別。在多民族、多地域差異性的土壤上追求民族的融合發展,所謂“和而不同,有容乃大”;3.追求穩定的生活和美感的情趣,崇尚寬厚與包容,不計得失的生活態度。因此,在這樣的民族文化氛圍下,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圍繞著民族文化的自身特點展開。它們的藝術形式和所傳達的精神內涵,都與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5]?!胺沁z”類書畫藝術同樣作為精神產品,更多表現的是民族的生產生活、民族情感、哲學觀念乃至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無論從古代原始時期雕刻類文物上所記錄的紋飾信息來看,還是從以后各個歷史時期的手工藝、雕刻等“非遺”類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內容上看,都深深蘊含著民族心理與文化的價值取向。比如在民間的藝術創作中,大眾的需求往往決定著形式與內容,物用功能和審美需求并舉。在古代相對封閉的農業社會中,人口就代表著生產力。由于人們對人力資源深深的渴望,生殖崇拜、祈子內容、子孫繁衍等題材就成為民間藝術中的主流,也是“非遺”類書畫藝術最常見、民眾最喜聞樂見的主題。在認知相對低下的古代,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而產生對自然和宇宙力量的崇拜,藝術的主題和內涵也圍繞著趨利避害、祈福納祥的心理需求來展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尤其在21世紀的當下,對于“非遺”類書畫藝術來說,其傳承與發展將面臨一個巨大的考驗。一方面,文化語境的改變,使許多“非遺”類書畫藝術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環境改造與新農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慣和內在文化需求。越來越多的“非遺”類藝術形式已陷入了“圍欄”式的“保護”狀態中,或者被染上商業的色彩,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文化意義。我們都知道,文化只有具備了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性。因此,如何維護好文化藝術的民族性將是一個要被持續關注的話題[6]。

五、“非遺”類書畫藝術的表現方式

及其審美理念“非遺”類書畫作品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刺繡、烙刻、木刻、石雕、石刻、磚畫、澆筑、焊接工藝等。從其題材上考察,“非遺”類書畫藝術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呈現,都必須主動適應本民族的審美情懷,突出本民族的審美特點。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以后,民間藝術的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大量的紋飾藝術可以通過澆筑工藝來批量復制,使藝術的傳揚可以在更加廣泛的意義上得以實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工藝制作技術上也開始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尤其對材質的選擇也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刺繡絲線、雕刻的竹、木、石材料以外,金屬類的材料也開始大量使用,使得“非遺”類書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盡管他們之間在藝術形式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藝術根脈則完全相同。他們之間不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且互為影響。比如,刺繡所使用的圖樣,在題材和形式上都與傳統的書畫藝術緊密相關。在表現題材上看,也大都以民間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如中國傳統的吉祥符號、花鳥蟲魚、民間故事等等作為表現對象。畫面積極向上,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作為具有商品屬性的刺繡,顯然是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在工藝手法的處理上也因人的不同而具有獨到的特點。又如傳統的畫像磚、雕花、鐵畫的工藝等,也同樣講究氣韻生動、寓意深刻的藝術追求[6]。既然“非遺”類書畫藝術與書畫同根同質,那么,我們就可以借助其它藝術形式所固有的審美特質對其加以評判:1.強調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與藝術的表現形式、內容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天人合一”的和諧觀。2.在創作構思上沿襲了中國畫中的許多思維模式,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相統一。造型上不單純執著于追求形似逼真的美感訴求,而要恪守一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3.對形象的塑造要臻于傳神,并以符合畫家的主觀情感為旨歸。大膽舍棄非本質的因素,提煉重點特征要素并加以夸張表現。4.在構圖上則講求經營布局,敢于對時空界限進行突破,把處于不同時空中的對象加以主觀重構。善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構成上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得到了極大的彰顯。與此同時,在構圖中同樣還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虛實相生的基本法則。5.盡可能對書畫原本的筆墨意趣加以保留,尤其對體現中國書法的筆味、線條,盡可能還原其獨特的審美價值。6.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梢?,“非遺”類書畫藝術也已極大限度地遵循中國傳統藝術固有的原理法則與審美理念,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獨特審美意識和濃郁的民族特色[7]。

六、結語

“非遺”類書畫藝術作品,除了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由于材料工藝的差別與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有明顯的不同以外,其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審美特征都與傳統的中國書畫藝術有著極大的共通性。其傳承與發展都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緊密相關,它們都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大家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后工業化時代的語境下,“非遺”類書畫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命”的脆弱性愈加凸顯。在不斷被擠壓的生存空間中,要尋找到更加適合的延展空間已變得越發困難。尤其是機械手與人手的較量,使人工技藝遭受巨大的沖擊。面對這樣的形勢,顯然已經不能只靠簡單的作為來達到理想的“保護”了。因此,保護“非遺”不僅形勢嚴峻,工作任務也顯得十分迫切和繁重。為了能更好地保護我們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期待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到保護的行列中來。盡快地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盡可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住更多的文化記憶。同時,讓我們牢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2]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現代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5(3):31-36.

[3]劉長煥.略論對聯和桃符的文化內蘊———兼與谷向陽先生商榷[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56-59.

[4]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28-67.

[5]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9.

[6]李志彬.紅木雕刻的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探析.[J].藝術科技,2017(8):163-164.

[7]蔣國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逸”的美學思想探析[J].美術大觀,2011(9):44-45.

作者:李肇瑜 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