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元素在影視藝術的滲入表現

時間:2022-04-20 11:11:37

導語:社會學元素在影視藝術的滲入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學元素在影視藝術的滲入表現

【摘要】影視藝術與社會文化思潮有著密切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將社會學元素融入影視藝術中逐漸成為現階段影視制作的新趨勢,對影視制作的變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社會學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滲入進行研究,闡述了社會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對影視制作的重要性,分析了社會學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滲入表現,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理論參考,加強對社會學元素的融入,提高影視藝術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社會學元素;影視藝術;社會結構;地域文化

社會學元素滲入影視藝術中,不僅體現著時代變革,對于影視制作方面也具有深遠影響。在社會元素融入影視藝術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影視藝術的社會效益,需要影視制作相關人員重視社會學理論的導向作用,密切關注市場發展形勢,判斷影視市場發展趨勢,結合影視制作實際情況,了解廣大受眾心理需求,充分挖掘新時期影視作品內涵,注入新時代社會學元素,實現影視藝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社會學理論的基本概念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活動和社會結構的學科,涵蓋社會階級、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生產活動等各個方面,而社會學理論誕生于社會發展過程中,是對社會學元素的總體概述,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論、社會沖突論、社會交換論三種基本理論。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曾說:“社會學理論是社會學家在長期鉆研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活動產物,究其根本是從社會探究中分析出的理論概念。”社會學理論因具有廣泛性的特點,也被應用于各行各業中,尤其在影視文化領域,社會學理論的融入對影視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大影響,重點表現在社會學當代都市、社會結構、宗教倫理、地域文化四種基本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滲入。著名社會學家索羅金在《社會和文化動學》中,簡述了社會元素對文化的作用,以及社會文化動力學對影視藝術創作的積極影響,進一步闡述了社會學理論的基本內涵[1]。

二、社會學元素對影視制作的重要性

(一)豐富了影視制作的題材內容

傳統的影視藝術以劇本情節、拍攝選景、配音剪輯以及演員的演技等為影視制作的主要內容,而往往忽視了對影視作品題材的創新,導致影視制作題材類型不多,內容單一化,缺乏對影視題材的創新,進而無法滿足群眾對影視作品多樣性的文化需求。隨著社會學理論的廣泛應用,將社會學元素合理融入影視制作中,不僅有利于社會文化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影視制作的題材內容,為影視作品制作提供了新的題材類型。例如:在社會學元素中當代都市元素方面,電視劇《歡樂頌》《都挺好》等作品,就是以當代都市生活為主要背景,基于特定生活環境下,展現人們的生產活動及生活情感;在社會結構元素方面,《一九四二》《南京!南京!》《十八洞村》等影視劇作品,則反映了特定時期下的社會存在,通過軍事戰爭、紅色文化的演繹,突出不同時期國家建設任務以及黨的政策方針;在地域文化元素滲入方面,《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以保護動物為影視創作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動物生活習性的介紹,強化影片對廣大觀眾生態環保的教育意義;社會學元素還體現在宗教倫理元素的滲入方面,《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電視劇作品,以及《岡仁波齊》《撞死了一只羊》等電影作品,不僅展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使觀眾了解少數民族特定地區的文化,同時也起到了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作用。由此可見,社會學元素的融入為影視作品制作提供了更多的題材選擇,豐富了影視作品的內容形式,滿足了廣大觀眾對影視藝術品多樣性及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明確了影視制作的發展方向

社會學元素的滲入為影視行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影視作品制作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社會學理論的導向作用,將社會學元素與影視制作有機結合,注入新時代的社會學元素,不僅提升了影視作品制作質量,還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例如:由郭敬明小說翻拍的影視劇《小時代》《悲傷逆流成河》等作品,抓住青少年受眾的心理,將時代元素巧妙融入電影制作中,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演繹,引起青少年觀眾的情感共鳴,為電影制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又如《我們誕生在中國》以紀錄片的制作形式,介紹了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突出了社會生態美學元素,使傳統電影作品制作逐漸向社會學都市生活、宗教倫理、社會結構以及地域文化等元素制作方向轉換,創新了影視制作的內容形式,推動了影視事業的變革發展。

(三)創新了藝術作品的傳播形式

文學作品轉換成影視作品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如拍攝周期、拍攝難度、演員選角、配音制作等,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若文學作品具有較高藝術性,對于社會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才有機會被選為影視改編的對象。傳統的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一般以奇幻科幻、青春言情、校園文化、歷史教育為主,導致影視作品存在題材類型單一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影視藝術中逐漸滲入社會學元素,國家廣電總局鼓勵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進行翻拍,使影視作品中都市生活、社會結構等類型的作品不斷增加,為一些社會寫實類型的文學作品提供了更多的改編機會,創新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形式,同時也擴大了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力,實現了文學作品的大眾化傳播。例如:電視劇《白鹿原》就是根據作家陳忠實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將文字內容以生動形象的人物表演的形式演繹出來,加深了觀眾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于作品中涉及的一些地方方言,影視作品可以通過動態演繹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擴大了受眾范圍,為文學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傳播路徑。

三、影視藝術中社會學元素滲入分析

(一)當代都市元素的滲入表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融合了社會學元素,而都市生活題材作品的增多是社會學元素滲入影視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影視制作中占據重要位置。比如,根據阿耐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挺好》,就是以都市生活為背景,還原了職場工作、家庭環境以及生活情感等,表達的內容也主要以都市生活為主。影視藝術達不到對現實生活的完全展現,卻在最大程度上貼近生活,《都挺好》影視作品正是融入了社會學元素,呈現了當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增加了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此外,由文牧野導演、徐崢參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在影片制作中,保留了原故事的主要內容,并根據影視轉換的實際情況加以改編,以當代社會為背景,演繹了小人物的英雄事跡,巧妙滲入了社會學元素。影片宣傳的正確觀念,不僅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對當今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實現了影視作品的價值。

(二)社會結構元素的滲入表現

影視藝術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而影視作品內容體現著特定時代背景,將社會學元素融入影視制作中,能夠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提升影視作品的社會效益。社會結構元素的滲入是社會學元素融入影視藝術的重要形式,把具有時代特點的要素引入影視作品中,弘揚時代文化,提高影視作品的教育性,滿足廣大群眾對多樣性的影視作品題材內容的需求[3]。例如:根據余華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活著》,以主人公一生的遭遇和悲劇反映了“”、“”背景下的社會問題,引發觀眾對上個世紀的社會現實的思考。此外,由苗月導演的《十八洞村》主要講述了湖南湘西鄉村地區扶貧政策開展的故事。有別于其他影視作品,《十八洞村》以山水畫的風格展現了湘西地區的自然風貌,突出了精準扶貧政策在湘西鄉村取得的成就,通過社會結構元素滲入影視藝術的形式,宣傳了扶貧思想,為我國扶貧攻堅戰策略的實施打下良好基礎。

(三)地域文化元素的滲入表現

社會學元素滲入影視藝術還可以通過地域文化與影視制作相融合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地域文化融入影視制作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多數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宣傳關于人文思想、環境保護以及維系生態平衡等教育觀念,豐富觀眾的文化知識,在塑造觀眾文化素養和品格素質方面具有指導作用。例如:由陸川導演的電影《可可西里》,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和團隊保護可可西里地區藏羚羊的故事,影片極大程度上還原了可可西里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使觀眾了解可可西里地區藏羚羊保護工作,通過影片增強觀眾的環保意識,發揮社會學地域文化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滲入作用。同時,陸川執導的另一部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仍以介紹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為主,加強觀眾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增加旁白導讀,加深觀眾印象,實現社會學元素應用于電影制作的藝術價值。

(四)宗教倫理元素的滲入表現

宗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推行下,將宗教文化以影視作品演繹的形式進行傳播,有利于踐行宗教信仰自由理念,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宗教倫理作為一種社會學元素,將其合理滲入影視制作中,不僅豐富了影視作品的題材內容,也擴大了宗教文化的傳播范圍[4]。例如:由次仁羅布短篇小說《殺手》和萬瑪才旦短篇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撞死了一只羊》,就是講述因一起復仇事件而引發的救贖,凸顯了西藏地區的宗教信仰,將宗教倫理元素融入影視藝術中,通過播放影視作品進行傳播,增強觀眾對西藏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與之相似的影片還有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也展現了佛教徒對藏傳佛教圣山岡仁波齊的信仰,將西藏地區的宗教文化呈現在大眾面前,發揮電影對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傳播作用,實現宗教倫理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有效滲入。社會學元素滲入影視藝術主要體現在當代都市、社會結構、宗教倫理以及地域文化四個方面,加強社會學元素與影視藝術融合,能夠發揮影視藝術的價值導向作用,對于影視行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需要影視制作方重視社會學元素的滲入作用,了解社會學元素的內涵,采取有效滲入手段,豐富影視制作題材內容,提高影視制作質量,提升影視作品競爭力,促進影視事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暉.社會學元素對影視藝術的滲入——以新世紀以來國產影片為例[J].電影文學,2020,(08):30-32.

[2]李明哲.影視批評的社會學方法新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8):73+75.

[3]王蘇寧,姚澤金.影視銀幕上的社會深層結構解讀——影視深層結構的社會視角解讀[J].傳播力研究,2019,3(07):72.

[4]劉鑫渝.影視作品在社會學課程輔助教學中的積極效應[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9):137-138.

作者:范志琪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