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魚中毒239例臨床分析
時間:2022-02-19 04:15:00
導語:河豚魚中毒239例臨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39例中男189例,女50例,年齡18~62歲,平均39.9歲。服食后至出現中毒癥狀時間1.5~8h,平均3.2h。
1.2癥狀及體征口唇及舌尖麻木231例,頭昏209例,胸悶180例,上腹部不適211例,惡心嘔吐201例,四肢無力及站立不穩89例,指趾麻木225例,上瞼下垂21例,共濟失調如醉酒樣步態、行走困難199例,出冷汗85例,血壓下降2例,呼吸麻痹、循環衰竭1例。
輕度中毒(僅有頭暈、全身不適、惡心、胸悶及舌尖麻木)135例,占56.5%;中度中毒(輕度中毒+肢體麻木、乏力、步態蹣跚、冷汗、呼吸急促但神志清醒)102例,占42.7%;重度中毒(四肢麻木疼痛、癱瘓、血壓下降、紫紺、呼吸衰竭、心腎功能衰竭)2例,占0.8%。心電圖示ST段缺血改變47例(輕、中、重度中毒各3,42,2例);房室傳導阻滯75例(輕、中、重度中毒各18,55,2例)。
1.3救治方法(1)催吐、洗胃、導瀉,及時清除未吸收毒物。機械性催吐,洗胃應用大量清水(3000~5000ml),導瀉應用等滲洗腸液(氯化鈉6.14g、氯化鉀0.75g、碳酸氫鈉2.94g,加溫水1000ml配制而成)或大黃15g。輕、中、重度中毒病例一律予以催吐、洗胃及導瀉,以免毒素蓄積及遺留造成中毒程度加深。(2)促進毒物排泄。大量補液(補液量3500~5000ml/d)及利尿。(3)東莨菪堿0.3mg靜脈應用或肌注4~6次/d或0.9mg加入500ml液體中靜滴1~2次/d,視病情輕重而定。配合小劑量的解磷定(1g/d),用藥1~3d。輕、中、重度中毒者每日應用東莨菪堿總量分別為0.3~0.9,0.6~1.5,0.9~1.8mg。(4)支持呼吸、循環功能。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正壓呼吸,心跳驟停者行心肺復蘇。
2結果
239例經搶救除了1例遺留后遺癥外全部治愈,住院時間1~35d,平均3.3d。輕度中毒者在第2天癥狀緩解,中度中毒者在第3~7天內緩解,重度中毒2例,1例在10d左右恢復,另1例在食后28h呼吸心跳停止,立即予以胸外心臟按壓、氣管插管接呼吸機,10min后心跳復跳,12h后呼吸恢復,住院35d出院,但留下雙手不自主抖動的后遺癥,尤其是作精細動作時,至今已有5年。
3討論
河豚魚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TTX),為一種小分子質量的非蛋白質性質的穩定的麻痹毒素,其毒力比氰化鈉大1000倍,0.5mg可致死亡[1]。TTX的分子式為C11H17N3O8。中毒機制:TTX直接作用于胃腸道,而引起局部刺激作用;TTX還選擇性地阻斷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使神經傳導阻斷,呈麻痹狀態,首先是感覺神經麻痹,以后是運動神經麻痹,嚴重者腦干麻痹,導致急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我國共有河豚魚40余種,其一年四季均有毒,魚體大小與毒力強弱無關。1~5月份系生殖系統發育期間,毒力最強,TTX集中在卵巢、肝、血液等部位,故此時食用最易中毒。
洗胃雖能使毒物排出,但飽餐后的人難以洗胃,而灌腸僅能使結腸下段的內容物排出,由于中毒數小時內毒物尚未到達結腸下段,小腸中大量毒物不能排出體外,故導瀉顯得十分重要。洗腸液可徹底導瀉,又不致引起電解質紊亂。大黃煎劑中含多種鹽類及大黃素,鹽類可使滲透壓升高,大黃則刺激腸粘膜使之蠕動加快,并有消毒解毒作用。
研究發現河豚中毒小鼠的血漿cAMP和cGMP均升高,采用東莨菪堿類藥物治療,可使cAMP及cGMP下降,取得顯著效果。東莨菪堿具有保護細胞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2],另外,對呼吸中樞有明顯興奮作用[3],而對抗呼吸中樞麻痹。我們認為東莨菪堿為治療河豚魚中毒的相對特效藥,但要注意避免頭昏、口干、面紅、心悸、視物模糊、煩躁等副作用,用藥劑量應參照病情而定,病情好轉后可逐漸減量直至停藥?!?/p>
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資助項目(944512006)
作者簡介:許小平(1960-),男(漢族),博士,副教授
參考文獻
[1]文寶元主編.急性中毒手冊[M].青島:青島出版社,1988.438-439.
[2]王一堂,李德馨,林桂芳,等主編.實用急診醫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625-627.“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
[3]張家銓主編.常用藥物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