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多發性右髂骨護理論文
時間:2022-03-07 02:27:00
導語:遺傳性多發性右髂骨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軟骨瘤又名外生骨疣,也屬軟骨腫瘤,最為常見,有單發性及多發性兩種,單發性多見,多發性較少見,常合并骨骼發育異常,最多發生于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常為二側對稱性并有遺傳性,又稱遺傳性多發性外生骨疣。發生于關節附近骨端的叫做骺生骨軟骨瘤,位于趾末節趾骨的叫作甲下骨疣。骨軟骨瘤由纖維組織包膜、軟骨帽和骨性基底構成。其基底可為細長呈蒂狀,也可為寬廣的基底。在生長年齡內,骨軟骨瘤本身有其自己的骨骺板。多發生于青少年隨人體發育增大。當骨后線閉合后,其生長也停止[1]。所以到生長年齡結束時,骨軟骨瘤的生長也停止。在骨軟骨瘤與周圍組織之間,可因摩擦而產生滑囊。約有1%的單發性骨軟骨瘤可惡變,但多發性骨軟骨瘤發生惡變為軟骨肉瘤者為10%~20%。我科于2008年4月3日成功為1例遺傳性多發性右髂骨巨大軟骨瘤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后患者康復順利,現報告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男,43歲。緣于3年前,該患者右臀部腫物入我院,當時診斷“右髂骨軟骨瘤”給行瘤體切除術,術后切口按期愈合。病人2年前發現腫物又復發,由小變大,出現疼痛,并下肢放射疼。于2008年3月3日入院,病人父親及妹妹為多發性軟骨病病人,查體:生命體征平穩,一般狀態良好,心、肺、膽、腹未見明顯異常。右臀部明顯可見腫物隆起,光滑不活動,無壓痛,膝關節周圍可見隆起包塊,關節活動尚可,下肢肌力5級,皮膚感覺良好,足背動脈搏動良好,局部隆起包塊達25cm×20cm,雙膝關節周圍小隆起,DR、MRJ,股骨頸變寬,頸干角變小,瘤體局部侵入髂骨。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病情反復,心理負擔重,而且腫瘤較大,出血量較大,危險性大,加之擔心手術成功率,術后功能恢復情況、費用、效果等的擔憂而表現焦慮、恐懼,術前應向患者耐心講解,手術重要性和手術、麻醉的方法及手術設備,鼓勵家屬給予心理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的關心,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1.2認真做好術前隨訪指導患者術前適當進行半臥位的體位鍛煉,以使患者適應體位的變化以及硬膜外麻醉中的體位配合的注意事項。
2.1.3術前準備充分做好各種器械、翻身用物、配血等的準備工作,以縮短手術時間。
2.1.4患者術前準備進手術室前,要排空大小便。有貴重物品,在進手術室前交給病房護士長或親屬保管,不要帶到手術室去;進入手術室時,要按規定更換鞋子,戴上手術帽。
2.2術中護理
2.2.1體位的擺放患者取側臥位,頭下墊一頭圈固定頭部,肩下墊一小枕使肩懸空,避免臂叢神經受壓。兩腿平行放置在床上,膝部墊一軟墊,便于兩下肢做靜脈穿刺,身體前后用長枕或沙袋固定。側臥位,頭、頸、胸下放置整體側臥位墊支持,防止耳廓、臂叢神經及腋窩血管受壓。并使頭與身體保持水平,勿扭轉、前屈或后伸;雙上肢置于墊有軟墊的可調節托手架上,外展≤90°,下位上肢遠端關節高于近端關節,上位上肢稍抬高,使肘關節稍高于肩關節,雙手臂似抱球狀,有利于上肢及肩背部肌肉放松及功能的維持;骨盆處用前后擋板固定,擋板分別置于恥骨聯合和骶尾部,不宜過緊,以免引起下腔靜脈回流受阻,血容量減少,引起生命體征改變。避免壓迫股靜脈,誘發靜脈血栓形成[2],男性應避免壓迫外生殖器;雙下肢屈髖屈膝70°,似跑步狀,用中空支腿墊支撐,上下分開放置;安置側臥位一定要注意肩部、臀部牢固固定,防止身體過度前俯、前驅,壓迫下位上肢,導致橈神經損傷及頭靜脈和腋靜脈回流受阻。
2.2.2硬脊膜外麻醉的配合硬脊膜外麻醉是側臥位進行操作的,手術時的體位應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方便手術者操作體位要求:(1)安置要點取側臥位,背部要靠近手術臺邊緣,并與地面垂直,肩關節與髖關節在一條直線上。頭盡量前屈,頭下墊枕,雙手或單手抱屈膝。(2)脊柱的不同節段在解剖上有差異,故在擺體位時應予注意:人體的脊柱有頸曲、腰曲向前突,胸曲和骶曲向后突等解剖特點,尚有人體脊柱的形態特征,硬脊膜的厚度和硬膜外的厚度在不同的脊椎節段有所不同。擺好體位后,不能隨意移動或改變。穿刺成功如有不適或寒戰,調整手術間溫度、濕度,減少機體散熱,在秋冬及初春季節,氣溫偏低,術前術中保持體溫很重要。因此,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宜提前將室溫提高至25℃左右,麻醉前要給患者蓋好被子,提醒醫生盡量縮短皮膚消毒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如有條件,應控制室內濕度在40%~60%之間,以減少患者術中的蒸發散熱。另外,不應以自我感覺來判定患者是否舒適,因為患者術中無太多覆蓋,且切口暴露,散熱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輸入預熱液體,術中所輸入的液體及沖洗體腔所使用的液體應提前預熱,以免不必要的熱交換所引起的體熱散失。我們的做法是,將液體提前放入40℃的水浴鍋內加熱,然后用于患者。術中所輸庫血,可組織臺下人員進行適當預熱。術前及術中用藥術前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鎮靜催眠藥。術中配合麻醉醫師給予冬眠、鎮痛聯合用藥,如哌替啶、安定等。及時處理輸血或輸液引起的致熱源反應,此類反應除有寒戰外,還有皮疹等臨床表現,因此應認真細致觀察并加以區別,及時給予抗過敏處理。吸氧如果因室溫低或其他原因使患者體溫降低至34℃~30℃,機體則通過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來保持體溫,從而出現寒戰。此時,血糖升高,心率、心律也出現相應變化,氧利用減少,如果吸入氧濃度不夠,就很容易出現低氧血癥。為避免此反應發生,術中應持續面罩給氧。
2.2.3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發生治療重點為止血和補充血容量。止血的措施:及時進行手術止血及局部妥善包扎固定,以減少疼痛刺激、再出血和再污染機會。補充血容量應先估計失血量,可根據休克指數判斷。休克指數=脈搏/收縮壓。指數為0.5,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數為1,表示約失血20%~30%,指數>1,約失血30%~50%。失血800ml以內者,可輸入平衡液1000~1500ml,或加輸羥乙基淀粉氯化鈉溶液,然后視病情變化調整輸液量。失血量超過1000ml以上,應加大補液量,加快補液速度,也應以平衡鹽液為先導。待循環有所改善后,對血細胞壓積較低者可考慮輸入全血或血制品。高滲氯化鈉溶液的應用為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但注入濃度以不超過7.5%為宜,注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造成溶血及其他并發癥,在應用高滲氯化鈉溶液使微循環得以改善、心功能增強、組織灌流好轉后,再輸入平衡鹽液或血液制品,可使這些液體發揮更好的效應。
2.2.4輸血輸液的護理一般保持兩條靜脈通道,便于快速補充血容量及靜脈給藥,輸血常較輸液困難,冰冷、粘稠血液會刺激血管收縮造成輸血不暢。因此,最好將血液放置室溫下緩解。在大量輸入非膠體溶液如乳酸鈉、林格氏液后,由于血漿蛋白被稀釋,膠體滲透壓降低,加上肺組織疏松的解剖特點,十分容易發生肺水腫,所以在輸液過程中應密切注意血壓、脈搏、尿量及心肺情況,嚴格掌握輸液速度,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 上一篇:年輕護士小兒靜脈穿刺壓力源方法
- 下一篇:產前病房請假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