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尺橈骨骨折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7 02:37:00

導語:兒童尺橈骨骨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尺橈骨骨折研究論文

兒童橈骨遠端骨折是兒童常見骨折之一,尺橈骨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常發生旋轉、成角或背向重疊移位,尤其背向重疊移位在臨床上尤為多見[1],若處理不當,可引起腕關節及前臂的功能受限。前臂功能復雜,它所具有的旋轉功能尤為重要。兒童因配合差,在尺橈骨骨折治療中單純應用小夾板固定存在困難,常見的問題是復位外固定后易再次移位。2000年6月以來,我們應用閉合穿針髓內固定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尺橈骨骨折6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齡5~14歲,平均8.7歲。骨折類型:尺橈骨雙骨折45例,單純尺骨骨折8例,單純橈骨骨折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不穩定骨折直接采用手術治療41例,手法復位失敗改用手術治療13例,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后再次移位6例。手術時間3~7天。

1.2手術方法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或靜脈麻醉,根據髓腔大小選用1.5~2mm克氏針。

1.2.1尺骨的固定(1)尺骨中上段骨折:進針點為鷹嘴后下方,透視下避開骺板順尺骨干髓腔穿至骨折斷端。手法整復骨折,再將克氏針繼續打入遠折段髓腔,不超過尺骨遠端骺板;(2)尺骨下段骨折:則從尺骨莖突的背側穿針,注意避開骺板并在透視下證實,沿髓腔順行穿至骨折斷端,手法整復骨折后,將針打入近段髓腔,直至達到尺骨鷹嘴部;針尾折彎埋于皮下或露于皮外。

1.2.2橈骨的固定于橈骨遠端背側Lister結節偏橈側處進針,透視下確定進針點位于橈骨遠側干骺端并避開骺板。將克氏針先垂直再漸斜后平行鉆入髓腔,沿髓腔內橈側縱軸方向向近側徐徐打入至骨折端,復位骨折后再將克氏針繼續打入近折段髓腔達橈骨頭下,不要超過橈骨近端骺板。針尾折彎,可埋于皮下或露于皮外。術后處理:抗感染、補液、消腫治療。功能位小夾板固定5~6周,定期復查X線片觀察骨痂生長;鍛煉時要做到由輕到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逐步適應。(1)傷后1~2周,主要以肌肉舒縮為主,囑患者做握松拳活動,按摩患指,絕對避免被動活動。(2)傷后3~5周,繼續肌肉舒縮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應開始活動,患者可以屈伸關節,活動范圍要從小到大,肌肉鍛煉亦要加強,以防肌肉萎縮,但不宜強烈活動。(3)傷后6~8周,患肢多數固定已拆除,應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鍛煉,增大活動量和活動范圍,如做攀登上位等活動,直到功能最后恢復,但要避免過分沖擊性活動。功能鍛煉時以肘、腕、掌指關節為主,盡量避免前臂旋轉運動。骨痂明顯增多,骨折線模糊后拆除外固定加強功能鍛煉,此期可行前臂旋轉鍛煉;骨折臨床愈合后拔針。

2結果

本組60例,達解剖對位者45例;近解剖對位者15例;56例6~8周按期愈合,4例10~13周延期愈合,無不愈合或交叉愈合病例。術后隨訪1~3年,患肢發育正常,前臂旋轉功能好,肘、腕關節及手指活動正常,肌力、感覺及血運均正常。

3討論

前臂具有屈伸、旋前及旋后肌群,故骨折后易出現重疊、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如為單骨骨折,成角畸形在5°~10°時,其旋轉范圍將明顯減小。而在雙骨折時,成角畸形>5°時,即可出現明顯的旋轉功能障礙[2]。因此要求復位完善,才能恢復良好的關節功能[3]。兒童尺橈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創傷,其中大多數可通過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取得良好效果。對于手法復位不滿意、骨折不穩定、開放性骨折、多段骨折、“漂浮肘”或再骨折者,則需手術復位內固定[4]??耸厢標鑳裙潭ㄓ捎趧搨?,不增加前臂容積,少剝離或不剝離骨膜,有利于骨折愈合,操作簡便,取出內固定物容易等優點,成為臨床上治療兒童尺橈骨骨折的常用術式。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采取從尺橈骨干骺端避開骺板進針髓內固定的方法治療兒童尺橈骨骨折,證實大部分骨折能按期愈合,不干擾肢體發育,功能恢復好,結果表明它可作為經典方法的補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1)根據患兒的年齡及尺橈骨髓腔的大小選用適當的克氏針。(2)針的長度要足夠。(3)進針點的確定要準確,進針點應位于橈骨遠側干骺端近側并盡量避開骺板。(4)復位內固定次序為先尺后橈為宜。(5)研究表明兒童骨折術后應用外固定不會有骨折病的危險[5],采用本術式即因兒童不能配合術后管理,加之選用克氏針較細,防旋效能差,為防止過早活動致斷針、骨折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等意外情況的發生,所以術后需要5~8周的小夾板外固定,小夾板固定可增加縱向張力,促進骨折愈合。(6)根據X線片提示骨痂生長情況酌情應用小夾板外固定,以及確定拆除外固定及內固定的時間,以順利治愈骨折,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本治療方法符合CO治療原則,故療效顯著,CO(ChineseOsteosynthesis)曾稱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已經歷40余年的發展與提高,現稱中國接骨術。CO吸取中西醫之長,其指導思想是“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早期的CO治療骨折主要采用閉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對下肢長管狀骨骨折常配合骨牽引。這些方法顯然不能滿足骨折治療的需要?,F代的CO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6]。(1)外固定支架的應用;(2)復位固定支架的應用;(3)有限手術的融入:CO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已接近系列化,而對于單靠手法復位、外固定難以達到滿意療效的骨折如涉及關節面的骨折等,開始融入有限手術和內固定,如經皮撬撥復位并克氏針內固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