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寂SNP觀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7 02:42:00
導語:靜寂SNP觀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的疾病易感性、藥物療效及毒副反應,普遍存在個體及種群間的差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遺傳變異是決定這些差異的主要因素。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人類變異基因組計劃(HVP)、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Wholegenomeassociationstudy,WGAS)的開展,發現人類基因組變異遠遠超出早期估計的水平[1]。其中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指在基因組水平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性,即指基因組內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兩種以上不同的堿基,其中最少一種在群體中的頻率不<1%。它是人類可遺傳的變異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所有已知多態性的90%以上。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生頻率約為1/100~1/1000推測SNP的數量達到300萬~3000萬[3]。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泛;適于快速、規模化篩查;突變率低,穩定性好等優點。被稱為繼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和微衛星重復序列之后的“第三代遺傳分子標志”。SNP是疾病易感性、藥物反應等個體間差異的主要決定因素[2],被廣泛應用于疾病風險預測、個體化用藥指導等領域,也是腫瘤基因組學、藥物基因組學及營養基因組學等研究的重要工具。依照其在基因組中的位置分為:基因編碼區SNPs(coding-regionSNPs,cSNPs)、基因周邊SNPs(perigenicSNPs,pSNPs)和基因間SNPs(intergenicSNPs,iSNPs)。cSNPs比較少,變異率僅為周圍序列的1/5[3,4],但由于它與蛋白結構和功能直接相關,長期以來受到更多關注。cSNP又可分為同義cSNPs(synonymouscSNP)和非同義cSNPs(non-synonymouscSNPs)。非同義cSNPs(non-synonymouscSNPs)密碼子變異可導致所編碼氨基酸的改變。同義SNPs改變密碼子但不改變所翻譯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一般認為它不影響蛋白質結構和功能,因而被稱為“靜寂snp(silenceSNP)”,在疾病機理研究和遺傳分子標志篩選中往往被忽略。
然而,同義SNP真的是“沉默無聲”的嗎?是否僅僅是進化過程中,對環境壓力的適應和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密碼子使用偏好”在基因組中的遺跡?情況并非如此,研究發現某些同義SNP與疾病風險相關,有些則影響藥物作用的特異性。例如角化粒(corneodesmosin)基因的同義SNP與牛皮癬發病相關[5],ApoE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6(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6)基因同義SNP增加攜帶者阿滋海默綜合征發病風險相關[6~8]。
以往研究顯現,同義SNP或同義突變雖不改變編碼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但可能影響蛋白的表達水平,主要通過三種機理。
1影響翻譯效率
密碼子與其對應的tRNA決定翻譯速度,如果密碼子對應的tRNA的頻度高,則翻譯速率高。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生物體中高表達蛋白一般選擇使用頻度最高的tRNA及其對應密碼子,如變異產生罕見密碼子則翻譯效率降低[9]。同義密碼子的選擇和tRNA的頻度偏向性存在同步進化機制,即存在同義SNP與tRNA頻度的正反饋,使得二者相協調[10,11]。此種機制目前尚存在爭議,也有一些研究報道密碼子與翻譯效率沒有明顯關聯[12,13]。
2影響mRNA穩定性
由于同義SNP改變mRNA的核苷酸組成,影響mRNA的二級結構,進而影響其穩定性。當mRNA中G/C含量增加,尤其是密碼子的第三位堿基由A/U被G/C所替代時,減少酶對富含AU基序的識別,降低酶降解機會,將增加mRNA的穩定性[14,15]。例如DRD2基因同義SNP(C957T)改變mRNA穩定性,增加精神分裂癥及酒精成癮癥的發病風險[16]。角化?;蛲x改變mRNA與DNA結合蛋白的親和力而影響其穩定性,增加牛皮癬發病風險[5]。
3影響拼接控制
同義SNP可產生隱含的拼接位點[17]或影響拼接控制元件,如外顯子拼接增強子(exonicsplicingenhancers,ESEs)、外顯子拼接寂靜子(exonicsplicingsilencers,ESSs)[18,19],從而導致轉錄子的異常拼接。異常拼接還可能影響非同義SNP及氨基酸的使用[20,21]。這是目前受到廣泛接受的機制,有許多同義SNP通過此機制影響疾病發生的報道。例如APC基因(R623R,H652H,R653R)與家族性腺瘤樣息肉[22,23]、ATM基因(S706S,S1135S)與運動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癥[22]、CYP27A1基因(G112G)與腦腱黃瘤?。?2]、PAH基因(V399V)與苯丙酮尿癥[22]、TGFBR2基因(Q508Q)與馬凡氏綜合征等[24]。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Sauna等對多耐藥基因(multidrugresistance1,MDR1)的研究。MDR1編碼P糖蛋白(P-gp)參與多種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及毒性反應(ADEMT)[25]。1236C>T/2677G>T/3435C>T是中國、印度及日本等人群中最常見的單倍體型,分布頻率可達31%~49%[26],其中1236C>T,3435C>T為同義SNP和2677G>T為非同義SNP。此單倍體型攜帶者對環孢素A及維拉帕米的逆向轉運能力降低[27]。依照生化經典理論,“蛋白質一級結構決定空間結構,氨基酸序列相同,一般不改變蛋白質空間結構和功能。”最初推測P-gp的功能改變由其非同義SNP(2677G>T)所決定。Kimchi-Sarfaty等采用瞬時表達系統表達了多種MDR1變異體,用流式細胞儀分析不同變異體蛋白對熒光標記底物的轉運能力。結果發現單獨非同義SNP并不改其轉運能力。而且此單倍體型變異基因可轉錄完整的全長mRNA,蛋白表達水平及定位無變化,氨基酸測序完全正確。排除了因使用罕見密碼子導致蛋白翻譯速度、mRNA穩定性及拼接異常等可能機制。那么是否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了改變?隨后,采用結構特異性抗P-gp抗體(UIC2),發現單倍型和野生型P-gp存在抗體反應性的差異,證實存在細微的空間結構改變。這無疑對“同義SNP不影響蛋白結構和功能”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
蛋白質在翻譯過程中同步進行肽鏈折疊,肽鏈內已折疊和非折疊區相互接觸和相互作用,隨時影響瞬時及最終的蛋白質結構[28]。蛋白質折疊除受到熱效學控制(thermodynamiccontrol),即傳統的氨基酸組成決定相互間的能量關系,決定蛋白質折疊取向和決定空間結構。還存在動力學控制(kineticcontrol)機制,恰當的翻譯速度和翻譯停頓可能是保證正確折疊的必要條件[29]。同義SNP改變密碼子選擇和使用,可能影響蛋白折疊的動力學控制,1236C>T/2677G>T/3435C>T單倍體型可能正是由于密碼子的替換,改變了翻譯速度或節奏,引起P-gp蛋白局部結構的細微改變,改變對底物或調節分子的親和力。
同義SNP對蛋白結構的影響盡管看似微弱,但對其功能及相關臨床表型可能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多基因復雜性疾病,每個相關基因在發病所起作用都較微弱。疾病是多種變異效果的相互疊加和協同效應的結果。同義SNP的研究不僅從理論上對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決定條件提出了新的觀點,同時使我們重新審視以往在基因多態性篩查、分子標志鑒定中所忽略的同義SNP,它占編碼區SNP的一半數量,極可能是被長期漠視的一個寶藏。對其進行認真研究和開發,有助于了解疾病發生機制和病因,并發現新的分子標志,應用于疾病風險預防及個體化用藥指導等領域。
- 上一篇:氧化碳中毒治療研究論文
- 下一篇:心血管調節轉導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