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治療護理論文
時間:2022-03-16 12:40:00
導語:頸椎病治療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在治療頸椎病患者應用中的護理要點。方法在對396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熏蒸及中藥濕熱敷為主的物理療法過程中進行觀察并施以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痊愈349例,好轉38例,無效9例。結論此方法是利用蒸氣藥袋的熱敷力,輔以補氣、祛風寒、通經絡之藥物,使經絡暢達,氣血流暢,散寒除濕,通過系統的全程的護理配合,對患者進行觀察、評估和分析,使護理措施也有了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中藥熏蒸;濕熱敷;頸椎??;護理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由于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刺激和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等,引起肩臂痛、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癥狀[1]。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療法。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是我科康復理療方法之一,經過多年的大量臨床觀察,此方法治療效果明顯,患者自覺舒適、無痛苦,深受我科醫護人員及廣大患者的歡迎。
1臨床資料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頸椎病患者396例,男204例,女192例,年齡36~64歲,平均45.5歲,經CT定性、定位確診。396例患者經中藥熏蒸聯合中藥濕熱敷治療再輔以推拿、拔罐等物理療法,痊愈349例,好轉38例,無效9例。
2作用原理
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減輕該處深部組織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炎性水腫,解除局部神經末梢的壓力,使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松弛,從而緩解疼痛[2]。中草藥經熏蒸,利用蒸氣作用于肌體后,其揮發性成分經皮膚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配合中藥濕熱敷,使藥物有效成分直接滲入病變部位的深部組織,利用熱力經皮透入吸收充分發揮藥效,起到舒筋通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因此,中藥熏蒸配合中藥濕熱敷治療,是集溫熱效應、經絡效應、中藥局部直接滲透效應于一體的內病外治的方法。
3操作方法
將當歸、紅花、炙川烏、草烏、透骨草、秦艽、狗脊、伸筋草、丹參、防風、田七、羌活、獨活、骨碎補等中草藥的特制藥袋,放入我院自制的熏蒸床下的熏蒸鍋內,用清水浸泡30min后,再煮沸20min,待藥液浸出后,將藥袋放于蒸屜上,連同鍋內的藥液一起加熱,使其蒸氣從熏蒸床的開窗處冒出。協助患者平躺于熏蒸床上,將頸肩部皮膚對準熏蒸窗,使中藥蒸氣上沖緩緩作用于頸肩部皮膚,持續熏蒸20min后讓患者移至另一張治療床上,用毛巾將加熱后的濕中藥袋裹好敷于患者頸肩部20min,然后取下藥袋擦干皮膚。每日2次,溫度應以患者耐受力而定,一般為45℃~55℃。
4護理
4.1治療前的宣教指導在熏蒸前應做好患者的指導工作,講解熏蒸及濕熱敷時皮膚的感覺,溫度的適宜情況,臥位的姿勢,時間上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作用機制等。
4.2人性化的管理及護理(1)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熏蒸前必須先檢查熏蒸鍋及電源的安全性能。(2)提供私密性良好的治療環境,患者熏蒸及濕熱敷時需要暴露患部皮膚,因此,為保護個人隱私,應在每張治療床間安裝拉簾遮擋患者,同時要用大浴巾將患者暴露部位蓋好。(3)熏蒸時患者汗毛孔開放,容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護士要將門窗關好,治療完畢一定要協助患者擦干皮膚、穿好衣服,以免受風著涼,影響治療效果。
4.3溫度的控制及護理在熏蒸及濕熱敷時溫度過熱會燙傷皮膚,過冷會降低療效,所以在全程治療中,護士應隨時詢問患者皮膚的感覺,因為不同的患者耐熱程度不同,對熱的敏感性也不同。另外,同一患者長期使用同一溫度的刺激對熱敏感性也會降低。因此,護士要耐心的幫助患者調節好最佳的溫度。特別是熏蒸時蒸屜上的藥袋一定要放置均勻,否則偏向一點的上沖蒸氣會燙傷皮膚,濕熱敷時藥袋的溫度及濕度也要掌握好,溫度過熱時,要隨時打開毛巾翻轉藥袋,冷卻時要及時更換另一個備用的熱藥袋。
4.4消毒隔離的管理及護理制定相應的消毒制度,由于熏蒸時門窗關閉,熏蒸室每日人流量大,空氣需要每日用紫外線消毒1次,停止熏蒸時要開窗通風。患者的用物消毒原則為一人一物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5潛在意外發生的觀察及處理注意隨時觀察局部皮膚的顏色,如出現紅、腫、癢或皮疹等藥物過敏反應,應停止治療并通知醫生,根據皮膚情況遵醫囑涂抹抗過敏藥膏;對于大量出汗的患者,體內的水分丟失過多應囑患者多飲水,以防止虛脫;如不慎出現燙傷者,應立即停止治療并給予地榆油紗條覆蓋。
4.6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在頸部疼痛不適、活動障礙、睡眠形態紊亂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折磨下,會產生焦慮、緊張、煩躁等心理變化。護士應注意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據其年齡、職業、生活與社會經歷、文化層次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及時疏導耐心解釋,同時向其介紹已治愈的病例,緩解其心理壓力,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5小結
中藥熏蒸及中藥濕熱敷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傳統外治方法,頸椎病是由于長期伏案工作,使頸部肌筋長期牽掣,久之則傷筋耗血,致使氣血不足,筋骨失去濡養;或由于正氣虛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風邪流竄經絡,閉阻經筋而出現疼痛。中醫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為治療原則。而中藥熏蒸及濕熱敷正是利用熱力與中草藥結合產生大量的藥物蒸氣作用于肌膚,改善血液循環,使補氣血、祛風寒、活血通絡之藥物的揮發性成分經皮膚吸收,具有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作用;再聯合中藥濕熱敷,使藥物有效成分直接滲入病變部位的深部組織,利用熱力經皮透入吸收到達病灶充分發揮藥效,起到祛風散寒、舒筋通絡、行氣止痛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中藥熏蒸、濕熱敷療法已被多家醫院應用于臨床,因此要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必須有系統的全程的護理配合,熏蒸護士必須固定專人負責,便于對患者進行觀察、評估和分析,使相應的護理措施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474.
2陳維英.基礎護理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 上一篇:糖尿病飲食治療及護理論文
- 下一篇:神經內科服務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