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免疫功能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9:54:00

導語:關節炎免疫功能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節炎免疫功能管理論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屬中醫“痹證”的范圍,有寒痹和熱痹之分。其產生是機體對抗原刺激后免疫反應的結果。本文研究了舒關溫經沖劑、舒關清絡沖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動物模型免疫功能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藥物及試劑舒關溫經沖劑(SGWJCJ)由制川烏、川斷、威靈仙、土鱉蟲等藥組成。舒關清絡沖劑(SGQLCJ)由生地、功勞葉、雪花、鬼箭羽等藥組成,県痹沖劑(WBCJ)為大連長白山制藥有限公司出品。抗大鼠IgG免疫血清,由鎮江醫學院檢驗系提供。

1.2實驗動物體重150~200g雄性大白鼠(SD),由南京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3方法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模型,參照Freund''''s完全佐劑性關節炎法[2],將大鼠隨機分為6組,每日分別灌服不同的藥物,連續21d。另組灌生理鹽水作正常對照。28d后大鼠眼眶取血進行免疫指標測定。

2結果

2.1IgG含量和循環免疫復合物(CIC)測定采用單向免疫擴散法測IgG,DEG6000沉淀法/比濁法測CIC,結果IgG(Dimm)正常組11.300±1.930,模型組14.100±0.487,比正常組顯著增加,P<0.01,舒關溫經沖劑和舒關清絡沖劑小劑量組為11.388±2.205和11.838±1.604,均顯著低于模型組,P<0.01,而兩沖劑的大劑量組降低不明顯,CIC各組數值變化不顯著。

2.2紅細胞免疫功能測定[3]結果見表1。

表1舒關沖劑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s,%)

Tab.1EffectsofSGCJonRBC-C3b-R&RBC-IC-Rofratswithadjuvantarthritis(±s,%)

Dose(g/kg)nRBC-C3b-RRBC-IC-R

Normal—815.667±4.6676.500±2.811

Model—810.875±2.6961)10.625±2.5602)

SGWJCJlargedosage4.8914.888±2.9773)10.286±2.430

SGWJCJlittledosage1.6712.857±2.9113)9.182±2.603

SGQLCJlargedosage4.8816.375±2.6154)9.625±2.825

SGQLCJlittledosage1.6814.625±5.3443)8.125±1.8853)

WBCJ6.01115.730±4.6903)9.444±2.639

Note:1)P<0.05,2)P<0.01,vsnormal;3)P<0.05,4)P<0.01,vsmodel

3討論

目前普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過程是免疫調節功能失調和紅細胞免疫功能異常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4]。

利用Freund''''s完全佐劑刺激SD大白鼠形成免疫反應,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本次實驗中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RBC-C3b受體花環率下降(P<0.05),RBC-IC花環率上升(P<0.01),IgG上升(P<0.01),CIC也有所提高(P<0.05),這與以往的一些報道相符[1,4]。紅細胞免疫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紅細胞主要通過膜上C3b受體粘附免疫復合物,攜至肝、脾,由吞噬細胞吞噬[5]。因此紅細胞C3b受體活性的強弱直接影響機體中免疫復合物的被清除的程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由于抗原進入機體被巨噬細胞吞噬并與其膜上的HLA-DR分子結合成復合物引起免疫反應,激活B淋巴細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又與自身IgG結合形成CIC沉積在關節膜,激發膠原酶和破骨細胞致使關節軟骨和骨破壞而發病。我們這次試驗說明舒關溫經沖劑、舒關清絡沖劑能有效地恢復紅細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從而調節免疫紊亂,以恢復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這對機體祛除病邪及疾病的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

許化溪鎮江醫學院檢驗系,鎮江212001

作者簡介:陸躍鳴,女,39歲,實驗師;

周學萍,女,39歲,中醫內科博士,副研究員

作者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210029)

4參考文獻

1何紹奇主編.現代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506-508

2徐叔方.藥理實驗方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534-536

3郭峰.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觀察.中華醫學雜志,1982;61(12):715

4冷南.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4:15(4):290

5SiegelI,LiuTL,GleicherN.Theredcellimmunesystem.Lancet,1982;2(824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