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睡眠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4:45:00
導語:黃帝內經中睡眠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黃帝內經》關于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發生病變的病機,導致“臥不安”“目不瞑”“多臥”等病變常見的臟腑、經絡病變,以及對于“目不瞑”“不得臥”“多臥”等病變的治則、治療方劑、針刺治法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關鍵詞】《黃帝內經》;睡眠理論;生理機制;病機;治則;治法
在《黃帝內經》的多個篇章中可見關于睡眠的闡述。其對于睡眠的描述,多稱之為“臥”“目瞑”;對于其病變則多描述為“不得臥”“目不瞑”“嗜臥”“臥不安”“多臥”等。把《黃帝內經》中有關睡眠的散論集中起來,就發現其對睡眠有深入的認識并已經進行了理論闡述。對于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發生病變的病機,導致“臥不安”“目不瞑”等病變常見的臟腑、經絡病變,以及對于“目不瞑”“不得臥”等病變的治則、治療方劑、針刺治法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F就《黃帝內經》中的有關內容分論如下:
1睡眠的生理機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現象,《黃帝內經》認為睡眠的生理機制與衛氣的循行有密切關系。認為衛氣的正常運行規律是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而目的開合由蹻脈所司,《靈樞·寒熱病》論述:“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避F脈盈虛又取決于衛氣的運行?!鹅`樞·營衛生會第十八》中指出:“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正是衛氣的這種運行規律使得人體的衛氣在夜間運行于陰分,陰氣盛,故產生睡眠;白晝行于陽分,陽氣盛,故人體處于清醒狀態。
在《營衛生會》篇中又對老人與壯年人的睡眠狀態的不同進行了論述,也認為與衛氣的運行有關,指出老年人夜間不能熟睡,壯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2睡眠異常的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雖然沒有把“不得臥”或“目不瞑”作為一個單獨的疾病進行系統的闡述,但對于多種涉及到睡眠異常的疾病的病因病機及其癥狀表現都進行了詳盡的敘述。
在《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導致“不得臥”“目不瞑”的原因有三。
2.1他病影響,衛氣受阻《黃帝內經》所記載的其他疾病癥狀表現中可見“不得臥”“目不瞑”等癥狀表現,諸如咳喘、胃不和、嘔吐、腹滿等,均可見不得安臥的表現。如《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由其他病癥影響導致“不得臥”“目不瞑”的病機,在《靈樞·大惑論第八十》進行了具體的論述:“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認為其他病癥影響衛氣的正常運行,使得衛氣不得入于陰分,就形成陰氣虛,陰虛不能斂陽,所以不能閉目安眠。
2.2邪客臟腑,氣機失常在《黃帝內經》中,脾、胃、肝等臟腑感受邪氣發生病變,可見“不得臥”“目不瞑”等癥狀。
如肝臟病變常見睡眠異常的癥狀表現,在《素問》中關于肝痹、肝雍等肝臟病變中均可出現睡眠異常的表現。在《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中論述肝痹的癥狀表現為“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而《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描述肝雍的癥狀為“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由此可見,《素問》中對于肝臟出現的疾病表現中均可出現睡臥不安的癥狀。這與肝的生理功能有關,肝主藏血,《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論述“人臥血歸于肝”。肝臟受邪,影響其藏血功能,則血液運行受到影響,營衛亦不能進行正常循行,衛氣運行異常就會發生“不得安臥”“不得臥”或“臥則驚”等癥狀表現。
脾胃發生病變亦可影響正常的睡眠。在《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中闡述傷寒病變傳至陽明經時,表現為“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端貑枴へ收撈谒氖濉罚骸瓣柮髦剩瑒t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太陰之厥,則……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厥,逆也,太陰、陽明二經病變均可出現“不得臥”的表現,原因是二經受邪,則經氣逆行,使得氣機失常而影響睡眠。
邪氣客于臟腑,臟腑發生病變,導致睡眠時間和質量的改變,其病機亦是由于影響到衛氣的正常運行,衛氣不能入陰,則夜寐不安。《靈樞·邪客第七十一》記載:“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今厥氣客于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另外,睡眠異常不僅僅表現為“臥不安”“不得臥”,亦可有“多臥”“嗜臥”的異常表現。如《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論述了在針刺治療時應該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如果違背這一規律,秋天采用夏季的針刺方法,導致陰陽失和,就會“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端貑枴ご虩崞谌酚浭觯骸案螣岵≌?,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而在現代醫學中,急性肝炎的患者早期的癥狀表現可見嗜臥,發熱;如果治療方法得當,疾病向愈;如果不得法,反而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得安臥的癥狀。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對于疾病的描述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符合疾病的發展規律,至今對于臨床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3臟腑損傷,陰陽不和臟腑損傷,亦可影響到衛氣的運行,導致陰陽不和,則夜寐不安。如《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太素》作“及精有所倚則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薄端貑枴つ嬲{論篇第三十四》還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焙笫泪t家延伸為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以致夜寐不安者均屬于此。
3關于“不得臥”“目不瞑”等病變的治則及其方藥、針刺治療
無論臟腑病變還是邪氣客于臟腑,臟腑損傷導致的睡眠異常,《黃帝內經》認為其機理是一致的,均為氣機失常,從而影響衛氣的正常運行。
基于此,在《靈樞·邪客第七十一》提出了對于“目不瞑”的基本治療原則是調和陰陽,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并在此治則的指導下提出了具體治療方劑——半夏秫米湯,而且具體闡述了其方劑組成和煎服方法:“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卑胂摹?,所以有如此療效,主要是調和陰陽的作用。因半夏味辛,能通陰陽和表里;秫米甘寒,可以滋養調和脾胃,脾胃氣和,營衛之氣方可正?;⑦\行,則人才能安睡;流水千里,揚之萬遍,取其流暢而無阻滯,以加強療效。驗之臨床,半夏秫米湯適于腸胃痰濕壅滯,營衛失調的失眠證。后世醫家演繹經旨,用半夏秫米湯化裁,治不眠之證而奏效者甚眾。如溫膽湯方用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等藥,治驚悸不眠,療效很好,今人尤為喜用。
在《靈樞·口問第二十八》中提出了由于陽氣不能盡入陰分而致睡眠異常、呵欠連連的針刺治療原則為:“瀉足少陰,補足太陽”,從而使得陰陽調和,衛氣運行正常。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的養生思想,《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中也提出“久臥傷氣”。在《黃帝內經》所蘊含的養生思想的指導下,現代的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不熬夜亦不賴床,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 上一篇:名中醫評選效應研究論文
- 下一篇:林場擺脫經濟危困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