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痛經病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4:48:00
導語:中醫治療痛經病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治療痛經病的證治規律。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獻治療痛經復方425首,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通過數據篩選等功能研究痛經病的證治規律。結果常見證型居前5位的是氣滯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宮、氣血兩虛兼氣滯血淤、血虛夾淤兼氣機阻滯;單味藥使用頻次為55次以上的藥物(甘草除外)依次為當歸、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紅花、五靈脂、烏藥、桃仁;配伍頻次居前10位的多為當歸、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組合。結論研究表明:①痛經基本證型中,屬實證者以氣滯血淤,寒凝血淤為最常見,屬虛實夾雜的以氣血兩虛兼氣滯血淤、血虛夾淤兼氣機阻滯為多見;②活血化淤藥、行氣藥、清熱藥、溫里藥、補血藥、補氣藥的遣用,是中醫治療痛經的基本配伍規律;③當歸、川芎是治療痛經的基本藥組。
【關鍵詞】痛經;中藥復方數據庫;證治規律
痛經的發病率統計不一,一般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經者占18%[1],并以年青婦女多見,為中醫婦科治療的重點疾病之一。中醫藥對該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經驗與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劑的配伍中,而這些方劑又散見于古今醫籍和臨床著述中。本研究擬以文獻方法,輔以計算機統計手段,整理、分析古今治療痛經之方劑,總結痛經證型分布的趨向性及痛經組方用藥的規律性,為臨床醫師辨證論治及科研工作者之新藥研發,提供文獻參考資料。
1研究方法
1.1復方收集本研究共收集痛經方劑425首,其中140首古代方是從《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選??;285首現代方劑來源于《中醫方劑大辭典》《中國婦產方藥全書》《婦科常見病實用方》《古今效方臨床應用-婦科卷》《中醫方劑現代研究大典》等醫藥書籍及在《上海中醫雜志》《北京中醫》《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醫研究》等核心期刊雜志的論文。所收復方均符合藥味完整、藥量清楚、功效主治明確等要求。
1.2資料處理將方劑相關資料,如朝代、方源、方名、組成、劑量、劑型、用法、主治、證型、功效等,利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再通過數據篩選等功能來處理資料。
2研究結果
2.1證型分析通過對痛經方的主治證型進行分析,統計出每種證型的出現頻次,可以發現其病證分型的趨向性,為確定其常見證型及分析痛經病因病機,提供依據。痛經證型按實證、虛證及虛實夾雜證分類。425首方的主治證型中,除其它外,總結出證型31種。實證有13種,292例;虛證有4種,29例;虛實夾雜證有14種,95例。各類證型居前5位的按頻次高低排序見表1。
2.2藥物分析
2.2.1組方藥類本研究所收集的425首中,組方用藥涉及有312種,累計用藥次數4039次。所有組方藥物按照《中藥學》分類,統計出各類藥物出現頻次和構成比(頻次/累計用藥次數)見表2。
2.2.2核心藥物通過對痛經方的總體用藥進行分析,統計每味藥物的使用頻數,找出用藥頻率較高者進行分析,發現其用藥趨向性,找出核心藥物,以探索其用藥規律。在425首方劑中,用藥頻次居前20位的藥物見表3。藥類據《中藥學》分類排序,單味藥據頻次的高低依次排序。
表1痛經證型分類(略)
其它:原方主治無病機,而用藥屬寒熱同用,虛實兼顧,僅憑藥物較難歸納病機者
表2痛經方劑組方藥類(略)
其它:系《中藥學》未收載的藥物
表3核心藥物中居前20位及占該類藥物的比例(略)
*此統計不含甘草
2.2.3藥組藥對藥組藥對由兩味或兩味以上藥物組成。通過頻繁項集找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藥組藥對,分析藥組對于深入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及其基本組成結構有較大意義。通過頻繁項集挖掘出藥組藥對如表4~5所示。藥組據使用頻次高低排序,2味藥藥組取前20位,3味藥藥組、4味藥藥組取前10位。
表4治痛經復方常用的藥組藥對(2味藥藥組)(略)
表5治痛經復方常用的藥組藥對(3味藥藥組、4味藥藥組)(略)
3治痛經方劑配伍規律淺探
研究數據顯示,痛經用藥涉及19類,證型31種,其用藥的廣泛性,證型的復雜性,表明痛經遣藥組方思路亦呈多樣性。但據表1之主要證型、表2之組方藥類及表3~5之核心藥物和藥組藥對分析,活血、行氣、補虛、溫里、清熱藥的遣用是中醫治療痛經的基本用藥框架。下面就其配伍理論進行闡述。
3.1活血化淤是中醫治療痛經最基本的配伍藥類本研究的312種藥味中,使用次數最多的為活血化淤藥,在統計前10位頻率最高的藥中,活血化淤藥就占了5種,提示痛經方的基本組成藥物是活血化淤藥。淤血引起痛經,既為原發病因,又是繼發病因,無論是外感六淫之寒、濕、熱,還是內傷七情之肝郁氣滯及氣血陰陽之虧損均可造成瘀血。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痛經患者,均有輕重不同的淤血存在,正如唐容川在《血證論》卷4云:“若無淤血,則經自流通,安行無恙”。因此,活血化淤藥的應用,既可消除病因,又寓“未病先防”之意。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痛經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導致的子宮強烈痙攣,以及子宮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而引起[2],活血化淤中藥多具有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3],對于緩解疼痛具有重要意義。對活血化淤藥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紅花、丹參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證。
3.2行氣、溫里、清熱、補血、補氣是中醫治療痛經的重要增效配伍藥類表2之中行氣藥的使用頻率高達12.5%,使用頻次居前10味藥中,行氣藥有兩味,表明痛經方劑常配伍行氣藥。此配伍理論主要依據血隨氣行,亦隨氣滯?!杜平浘]·月經門》謂:“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蓋人身隨血行,氣一滯則血為氣并,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事將行,預先作痛…”。行氣藥的選用,一則多選用兼能活血之品,核心藥物的川芎、`延胡索的使用率非常高,除取其活血之功外,亦取其行氣之效。二則多用行氣疏肝藥,或善行下焦氣滯之品,香附、烏藥亦屬此類。值得一提的是,解表藥中使用率最高的柴胡,也是據此理而用。
《素問·舉痛論》有“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由于寒凝血淤也為痛經之重要病因病機,因而遣藥組方應配伍溫里祛寒藥。對于寒邪客于下焦,或陽虛不足,寒從內生者,溫里藥常用為主藥。痛經配伍之溫里藥,既是消除病因以治本,又能溫通血脈以治標,體現了“溫則消而去之”的治法。
《重訂廣溫熱論·清涼法》謂:“因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淤?!睙嵝爸掠?,淤致痛經,則痛經方劑常配用清熱藥,以消除病因。另外,淤血郁久,易于化熱,故清熱藥的選用可“防患于未然”。清熱藥的選擇,以涼血活血之赤芍、丹皮為佳;據肝主藏血調血理論,清肝之品如黃芩也是痛經方劑常用之品。
痛經配補血藥依據有二:一是血虛是痛經的原因之一;二是淤血在痛經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淤血阻滯,新血不生,在淤血未去,新血未生,淤血而兼血虛的情況下,適當配伍養血藥,具有補血活血的雙重作用。從本研究結果看,補虛藥除甘草外,位居前3位的皆為補血藥,充分表明補血藥應用的重要性。而既能補血,又可活血之當歸當屬首選之品。
《景岳全書》卷38謂“凡婦女但遇經期必作痛…是素稟賦氣血不足?!庇捎谕唇浛捎蓺庋撊酰粯s則痛引起。故痛經方劑以補氣之人參、白術、黃芪與補血的當歸、白芍等相配,以氣血雙補。血虛致痛經,亦常配補氣藥,此乃“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能生矣”(《醫學發明》)之意?!毒霸廊珪肪?8又云“凡婦人經行作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氣虛不能鼓動血行,也能引起血行不暢而發生淤滯??梢娡唇浄絼┡湮檠a氣藥,既可治病求本,又能補氣以生血,補氣以行血,或增強補血之功,或助祛淤之力。
【參考文獻】
目的研究中醫治療痛經病的證治規律。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獻治療痛經復方425首,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通過數據篩選等功能研究痛經病的證治規律。結果常見證型居前5位的是氣滯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宮、氣血兩虛兼氣滯血淤、血虛夾淤兼氣機阻滯;單味藥使用頻次為55次以上的藥物(甘草除外)依次為當歸、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紅花、五靈脂、烏藥、桃仁;配伍頻次居前10位的多為當歸、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組合。結論研究表明:①痛經基本證型中,屬實證者以氣滯血淤,寒凝血淤為最常見,屬虛實夾雜的以氣血兩虛兼氣滯血淤、血虛夾淤兼氣機阻滯為多見;②活血化淤藥、行氣藥、清熱藥、溫里藥、補血藥、補氣藥的遣用,是中醫治療痛經的基本配伍規律;③當歸、川芎是治療痛經的基本藥組。
- 上一篇:腠理概念探究論文
- 下一篇:林業系統民主評議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