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淋巴結轉移癌治療論文
時間:2022-01-05 03:58:00
導語:頸淋巴結轉移癌治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臨床資料
25例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25~78歲,中位年齡56歲,頸淋巴結轉移的病理類型(按UICC2002年分期標準):低分化癌10例:N12例、N25例、N33例,轉移性鱗癌8例:N12例、N23例、N33例,轉移性腺癌7例(其中2例為轉移性乳頭狀腺癌):N11例、N23例、N33例。全部病例頸淋巴結轉移灶均經病理證實。
2入組標準
(1)頸部轉移灶經細針穿刺或切取活檢病理證實;(2)治療前及治療中仍未發現原發灶者;(3)經全面詳細的全身檢查。包括:①病史;②體格檢查;③常規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記物,甲狀腺功能檢查等;④特殊檢查:頭頸部CT或MRI,全身骨掃描,纖支鏡,胃鏡,鼻咽鏡等;(4)無惡性腫瘤病史或不明手術史;(5)無明確的某器官系統相關癥狀.
3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見表1。手術治療17例(切檢除外),其中8例行單側頸清,3例行雙側頸清,6例腫瘤病灶部分切除。單純手術切除2例,5例術后加放療,7例術后化療,3例術后放化療。共放射治療13例,單純放療1例,放化療結合4例,術后放療8例,全頸照射9例,部分頸照射4例。放療采用直線加速器,劑量為40Gy~75Gy。共化療16例,單純化療3例,放化療4例,術后化療10例,化療方案為DP(多西他賽+順鉑)方案,化療4~6周期;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者采用COP方案或CVP方案化療4~6周期。見表1.
5結果
5.1總體療效
25例病人,12例生存5年以上,5年生存率48%。最終發現原發灶者3例(肺鱗癌1例,鼻咽癌1例,乳腺癌1例)。5年內死亡13例,死亡原因為頸部復發5例,遠處轉移5例,不明原因死亡3例。低分化癌10例,5年生存率10%;轉移性鱗癌8例,5年生存率75%;轉移性腺癌7例,5年生存率71.4%。單純手術2例,單純放療1例,單純化療3例,無5年生存例數;放療+化療4例,手術+放療5例,手術+化療7例,手術+放療+化療3例,綜合治療19例,5年生存率63.1%??梢姡中g聯合放療或化療的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63.1%優于單純手術和放化療0%(P<0.05)。
5.2腫瘤分期、轉移灶部位、病理類型及治療方式與五年生存率的關系統計學結果見表2。
6討論
原發灶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約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2%~5%[1],對于不明原發灶頸部轉移癌的治療和預后的報道,迄今多為小樣本回顧性分析,因此尚存在很多爭論。各家報道的5年生存率在25%~66%[2,3],本組5年生存率48%。頸淋巴結轉移癌約75%來源于頭頸部原發腫瘤。對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癌的治療,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主要是:①首選外科治療還是放化療?②放療是否將可疑原發灶包括在放射野內?范圍如何劃定?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包括頸部轉移灶的N分期、轉移部位、病理類型、治療方法以及對放療的敏感性[2]。近期觀點認為,應根據轉移灶的部位,N分期,病理類型來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放療,手術,化療以及其中兩種或三種聯合的綜合治療[6.7]。我們此組病例分析結論亦支持這種觀點。
不明原發灶頸部轉移癌的治療,有人認為不論用何法治療均屬姑息性,但大多數主張應先處理轉移灶。對有指征的病例,采用積極的手術切除或放化療,放療應大野足量。頸部淋巴結轉移性鱗癌,來源于鼻咽可能性最大,可在放療全量后行頸清掃術,較大淋巴結轉移灶對放療不敏感,應先手術切除,后補充放療。若不能行頸清掃根治者,可行根治性放療。Bataini[3]等認為中上頸淋巴結轉移性鱗癌有20%~40%來自于口腔、咽、食道的粘膜上皮,治療為手術或手術加放療。本組8例頸部轉移性鱗癌中1例單純手術,1例單純化療,6例行手術+術后放療或化療,5年生存率為75%。
不明原發灶頸轉移性腺癌的臨床報道不多。Templer[8]等認為頸部轉移性腺癌的原發灶多來自鎖骨下,生存期短。中上頸淋巴結轉移性腺癌的治療應以手術為主,尤其是乳頭狀腺癌,應考慮甲狀腺來源,甲狀腺乳頭狀腺癌為低度惡性腫瘤,生長慢,頸淋巴結轉移率高。疑為甲狀腺癌者,術中探查甲狀腺并行冰凍切片檢查,手術可以采用甲狀腺聯合根治術,本組3例采用該術式。此外還要考慮是否乳腺、胃腸來源,診療中應著重對乳腺、胃腸等進行檢查。頸部轉移性腺癌應采取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或姑息治療。局部控制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手術或放療。此組病例頸部轉移性腺癌1例單純手術,1例單純化療,5例行手術+術后放療或化療,5年生存率71.4%。
中上頸轉移性低分化癌原發灶可能多來源于鼻咽、口咽等部位,其分化差,對放療、化療敏感,應采用手術結合放療或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單純手術效果差。放療至面、頸聯合野,上界達顱底,下界達鎖骨水平,將可疑原發灶如鼻咽、口咽、喉咽包括在內,可提高療效和生存率。本組頸部轉移性低分化癌10例,有8例接受放療,5年生存率為10%
鎖骨上區轉移癌的原發灶大多來自于胸腹臟器,如肺、食道和胃腸等,尤其左鎖骨上淋巴轉移癌多來自于腹腔,說明腫瘤已進入晚期,預后差,處理與內臟器官轉移癌相同。我們認為如患者一般情況好,無遠位轉移,仍可考慮局部手術切除。鎖骨上區轉移淋巴結多數與鎖骨下組織如鎖骨下動靜脈、臂叢神經等有粘連,手術往往不能切凈,術后輔以放療及化療尤為重要,可降低頸部復發率和遠位轉移率。本組病例鎖骨上區轉移癌5年生存率28.6%,低于中上頸部轉移的5年生存率55.6%,差異無顯著性。
文獻報道N分期和腫瘤的放射敏感性是影響局部控制的主要因素[1]。本組資料顯示:N分期、治療方式、病理類型及放射治療范圍影響5年生存率,其差異有顯著性。對于放射野的確定,有學者[4]認為僅對轉移灶進行放療,原發灶待出現后再治療。這樣原發灶的出現率往往較高,從而影響生存率。Reddy等[5]報道治療后未出現原發灶的病人5年生存率為54%,而出現原發灶的病人5年生存率僅為20%。我們認為根據轉移淋巴結部位、病理類型與原發灶轉移的規律,并結合血清腫瘤標記物的檢查、纖維內鏡及CT、MRI檢查,行包括可疑原發部位及雙側頸部在內的放療,放射劑量為40Gy~75Gy。如對于考慮原發灶可能來源于鼻咽部者,可選擇行包括鼻咽和口咽在內的頸部放療。本組資料顯示,部分頸部照射者5年生存率為0%,全頸部照射者5年生存率66.7%,二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表2)。
所以,對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癌的治療,應根據淋巴結轉移的部位、N分期、病理類型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決定,應選擇綜合治療。
【論文關鍵詞】頸淋巴結轉移癌治療不明原發灶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不明原發灶的頸部轉移癌的治療方式。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25例不明原發灶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病例資料,采用治療方法為手術(S)、放療(R)、化療(C)、手術加放療(S+R)、手術加化療(S+C)、放化療(R+C),手術加放化療(S+R+C)。結果全組5年總生存率為48%,其中轉移性低分化癌的治療方式為以手術+放療為主,轉移性鱗癌則以手術+化療為主,轉移性腺癌以手術+化療為主,其中的乳頭狀腺癌采用甲狀腺癌聯合根治術式,鎖骨上區轉移癌以化療及放療為主。結論對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癌的治療,應根據淋巴結轉移的部位、N分期、病理類型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決定,應選擇綜合治療。
[參考文獻]
[1]NguyenC.Metastaticsquamouscellcarcinomatocervicallymphnodesfromunkownprimarymucosalsites[J].HeadNeck,1994,16(1):58~63·
[2]LefebvreJL,BernardCD,VanJT.etal.Cervicallymphnodesfromanunknownprimarytumorin190patients[J].AmJSurgery,1990,160(4):443~446·
[3]DavidsonBJ,SpiroRH,PatelS,etal.Cervicalmetastasesofoccultorigin:theimpactofcombinedmodalitytherapy[J].AmJSurg,1994,168(4):395~399·
[4]JonesAS,CookJA,PhillipsDE,etal.Squamouscarcinomapresentingasanenlargedcervicallymphnode[J].Cancer,1993,72(6):1756~1761·
[5]ReddySP,MarksJE.Metastaticcarcinomainthecervicallymphnodesfromanunknownprimarysites:resultsofbilateralneckplusmucosalirradiation[J].IntJRadiatOncolBiolPhys,1997,37(4):797~802·
[6]肖光麗,徐國鎮,高黎.原發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治療.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0,11(2):84~87
[7]殷玉林,唐平章,徐國鎮等.頸部原發不明轉移癌的治療與轉歸.中華腫瘤雜志,1999,21(3):230~232
[8]TemplerJ,PerryMC,DavisWE.Metastaticcervicaladenocarcinomafromunknownprimarytumor.ArchOtolaryng,1981,107(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