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9:06:00
導語:肝纖維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病名的認識
肝纖維化是現代醫學概念,祖國醫學無此病名記載。該病以脅部脹痛、黃疸、脅下積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中醫淤血或積痞塊的特征,可歸屬于脅痛、黃疸、痞積、臌脹、脅痛、癥瘕、積聚等病的范疇。1997年在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制定的《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分別與中醫之“肝著”和“肝積”相對應,而肝纖維化又與前兩者不可分割,同樣可歸入肝著、肝積的范疇。
中醫古籍對此些病名描述頗多,《內經》論述最早。如《靈樞·五邪》言:“邪在肝,則兩脅中痛。”《靈樞·論疾診尺》曰:“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不嗜食?!薄鹅`樞》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薄峨y經·五十五》則以積聚分臟腑,認為“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篇》本難經之義,認為:“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并在《金匱要略·瘧病》中首提癥瘕的病名。《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闡釋癥瘕:“盤牢不移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瘕者,假也,謂虛假或動也”。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曰:“第無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癥積,其破難”。
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硬化的早期階段,未形成可堅硬不移的腫塊,為有形之癥積的早期,只有結合現代細胞病理學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并診斷肝纖維化,所以其命名為微型癥瘕、微型癥積更為適宜。
2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論述頗多,觀點各有側重,包括濕熱、疫毒、痰淤、血淤、正虛等幾個方面。我們總結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肝纖維化的病機演變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即是由實而虛、由表及里、由聚至積、由氣入血及絡的病變過程?!疤摗⒂?、痰(濁)、濕、毒”是導致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病機關鍵。虛為發病的根本原因和始動因素,淤和痰(濁)是病理基礎,濕、毒是是致病和加重病情重要因素。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肝,與脾、腎密切相關。
2.1虛癥積雖為有形之物,但因虛而成,虛是導致癥積形成的重要因素。誠如《靈樞·百度始生》所言:“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毒霸廊珪しe聚》闡釋:“脾胃怯弱,氣血兩虛,四時有感,皆能成積”?!稄埵厢t通·積聚》云:“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
正氣虛弱是肝纖維化發生的主要原因。染疾后發病與否取決于機體正氣強弱。先天不足,毒邪易侵,或感邪后不易祛除;正氣不足,不能鼓邪外出,則邪氣潛藏,及至年長體壯,然邪藏己久,正氣暗耗,難以一鼓作氣驅邪外出,邪毒留戀,病遂遷延日久成積。
慢性肝病遷延不愈轉至肝纖維化,與正氣不足,抗病力弱,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關。肝病“久病必虛”,其氣血陰陽虛損日益加重,邪氣踞于肝中逐漸形成癥積。癥積一經形成,又可作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如痹阻肝絡,影響氣機,肝失疏泄,脅部脹滿,煩躁易怒;肝郁乘脾,則腹脹便溏,食少乏力;絡阻血淤,則包塊悶脹、出血、肌膚甲錯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間有血縷赤痕,脈澀舌質紫暗或有淤斑淤點。因虛生積,因積致虛,虛積互因、惡性循環。正虛可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又有肝虛、脾虛、腎虛之分,臨床須具體辨證。
2.2淤淤血在肝纖維化的發病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淤血阻絡又是肝纖維化的病理基礎。唐容川《血證論·淤血》強調:“淤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張志聰《醫學要訣》中明確指出:“血之所積,名積”?!兜は姆āね礉M》曰:“脅痛,有死血?!蓖跚迦巍夺t林改錯》進一步指出:“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梢姲Y積的形成與淤血關系密切,然而淤血只是癥積形成的病理基礎,并不簡單等于癥積,必需日積月累“結為癥瘕”?!夺t宗必讀》說:“蓋積怨之為義,日積月累,匪伊朝夕”。故淤血內著,久不消散,息以成積是癥積發生的關鍵。
淤血的形成是以虛為始發病因,在慢性肝病病程中,不論是氣虛、血虛、還是陰虛、陽虛均可導致淤血的產生。如氣虛則血緩而滯;血虛則血少而澀;陰虛則血濃而黏,陽虛則血寒而凝,從而導致脈中之血凝而有止,出現病理上的淤血證。淤血的形成和消散;淤血與微循環功能、血液流變性改變;淤血與凝血、抗凝、纖溶等相關,都是肝病進行性發展、引發肝間質損害的重要因素。血淤證不僅臨床上有各種表現,而且與肝臟微循環、肝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及肝功能指標都有密切相關性。唐智敏等[1]從中西醫病因、病理生理、主要病因、臨床特征、實驗檢測等方面對肝血淤阻與肝纖維化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無論何種病因引起的肝纖維化均須經過肝血淤阻這一共同的致病機理。同時,肝病血淤證又是動態進展過程,肝纖維化指標與肝血淤阻的程度顯著相關,提示肝病血淤的本質之一是肝纖維化。
2.3痰(濁)除淤血外,痰濁一樣也是構成肝纖維化的重要病理因素。痰濁的形成是由于臟腑虧虛,轉輸失職,氣化失常,氣血、津液不歸正化,凝滯而成。張景岳所言:“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而痰涎本皆氣血,若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水濕不化,釀生痰濁;飲食所傷,素體濕盛,嗜甘厚膩,過度飲酒,更傷脾胃,水濕內停,聚為痰飲;正虛邪戀,毒邪內蘊,日久化熱,煎熬津液,凝聚成痰。
痰濁既成,滯而不化,易阻抑脈絡而產生淤血。痰濁與淤血最易相互攀援,以致痰淤互結,阻于肝絡之內或結于肝絡之外,引起絡道狹窄或閉塞,日久成積?!兜は姆ㄒE》說:“積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積滯成塊”?!兜は姆āっ{痛》曰:“脅痛,肝火盛,十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梢姡涤倩ソY是癥積形成的病理基礎。濕濁頑痰淤血互結,膠著不化,阻滯血絡,循環反復而致肝纖維化的發生。
痰濁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脂質代謝紊亂、脂質過氧化損害等病變。痰濁凝聚,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癥的關鍵病機,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云:“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肓豐滿?!笨梢娧羞^量之脂濁,實則是痰濁。痰濁凝于肝中,則形成脂肪肝;肝絡中痰阻氣滯,血行不暢,脈絡壅滯,痰淤互結,漸進發展至肝纖維化。
2.4濕《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闡明肝病黃疸與濕邪有關。濕邪直犯中焦,首犯肝脾。肝氣郁滯,橫犯脾胃,脾濕不化,痰飲內停,阻遏氣機,則肝失疏泄,氣機不調,膽汁不循常道,出現黃疸。
濕邪又常兼夾熱邪,一般認為感受濕熱之邪是肝纖維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濕熱既可外受,亦可內生,外感濕熱,內蘊中焦,或飲食不節,肥甘酒辣,郁遏脾胃,積濕生熱;濕邪熏蒸肝膽,致肝疏泄功能障礙,氣機升降出入活動失常,最終肝臟的氣血失調而發病致黃疸、脅痛、嘔惡等癥。另濕熱耗傷肝血,熱與血結,淤血凝于肝絡。各種肝病在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恢復期調養失宜,余邪留戀,蘊積肝膽脾胃,以致濕熱殘毒難盡,纏綿難愈;“濕”性重濁黏滯,蘊久煉液為痰,痰熱淤血互結,導致肝纖維化病癥膠結難解。濕熱毒邪久留,進一步加重正虛、血淤,形成濕、毒、熱、淤互結的復雜病理局面。
2.5毒本病更與毒邪入侵密切相關,毒是導致肝纖維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毒有內外之分,外毒是氣候異常變化作用于自然界某些物質所產生的。臨床上常見風熱毒邪客于咽喉,濕熱毒邪侵淫大腸或直入肝臟。內毒是由臟腑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病理物質,如淤毒、痰毒、濕毒。外界的毒邪致病因子直犯入內,滯阻于肝臟,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礙,最終肝臟的氣血失調而發病。毒具火熱之性,毒邪熾盛,可以燒煉營血為淤,煎熬津液成痰,從而使痰淤加重而癥積益甚?,F代醫學認為,毒的概念包含了病毒、炎癥細胞浸潤、炎癥介質、細胞因子的產生、補體活化以及代謝物質的潴留等內容,它們均可導致和加重肝纖維化。此外誤食有毒食物或藥物,均可以傷及肝臟,是導致肝纖維化不可忽視的因素。
肝炎病毒是一種疫毒,與中醫濕熱疫毒相一致。疫毒即“雜氣”“雜氣”殘留肝內,蘊結難盡是肝纖維化程度不斷加重的關鍵因素,也是導致疾病持續存在和發展加重的慢性過程。大量研究證明,肝炎病毒復制愈活躍,濕熱疫毒程度愈重,慢性肝病轉化為肝纖維化的病程則會加快。
3中醫治法
自《內經》以來各代醫籍就有詳細治療癥積的記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記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睆娬{攻積無犯其正。張潔古認為“養正則積自除”,倡導治積以補虛為要。如何攻治癥積,朱丹溪深得其法,“大法咸以軟之,堅者削之,行氣開痰為主”,其中“軟之”“削之”及治積之體,行氣開痰乃祛積之因。明清時期,對癥積認識又進一步深入,徐東皋在《古今醫統》分析歸納癥積的診治得失后說:“養正則積自除,此積之微者也……若夫大積大聚,如五積之久而成癥瘕病堅固不移者,若非攻擊悍利之藥,豈能推逐之乎?惟虛弱之人,必用攻補兼施之法也。”《臨證指南醫案·癥瘕》曰:“總之,治癥瘕之法,用攻伐宜緩宜曲,用補法忌澀忌呆。”諸家所論治積之法,兼顧癥積之本虛標實病機,對于今天肝中微型癥積的治療頗多啟迪。
根據以上五字病機,我們總結肝纖維化的治療方法為:解毒化濕,益氣養陰;消積散結,化痰通絡。在兼顧正氣,補虛扶正的基礎上,常用攻下積聚藥,諸如鱉甲煎、抵當湯、下淤血湯、大黃蟲丸等藥。下淤血湯和大黃蟲丸出自《金匱要略》用以治療干血證,抵當湯、抵當丸出自《傷寒論》用于治蓄血證。吳昆《醫方考》記有:“古方有用曲、柏者,化水谷也……用三棱、鱉甲者,去癥瘕也……用水蛭、虻蟲者,攻血塊也?!焙螇衄帯夺t碥》曰:“莪術、三棱、鱉甲,專治積聚”。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更有詳細論述:“淤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癥之為病,總是氣與血膠結而成,須破血行氣,以推除之,元惡大憝,萬無姑容。即虛入久積,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補兼施,以求克敵。攻血質以抵當湯、下淤血湯、抵當丸?!?/p>
在臨床治療中,可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應用一些靜脈用藥: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養血活血,適用于早期肝硬化、肝纖維化伴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血栓通注射液主要是三七提取的純中藥注射劑,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適用于肝硬化、肝纖維化伴有門脈高壓、胃底靜脈曲張或嚴重肝功異常凝血機制下降的病人;復方苦參注射液清熱利濕解毒,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伴有濕熱黃疸的病人。
治療用藥的多樣化,給藥方式多途徑化,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但無論是選擇口服藥,還是選擇靜脈用藥,都不要背離治療大法,不要脫離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唐智敏,茹清靜,朱起貴.論肝血淤阻與肝纖維化的關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3):14.
【關鍵詞】肝纖維化辨證論治
- 上一篇:蘇軾養生探討論文
- 下一篇:電子商務保就業拓市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