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法對免疫調節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8-10 05:05:00
導語:針灸法對免疫調節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灸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升陽舉陷,拔毒泄熱及保健強身,預防疾病等作用。作為祖國醫學傳統外治法之一,其重要性很早就為古人所認識。由于灸法操作方便、療效肯定的特點和優勢,臨床上廣為患者所接受,也深受醫生所重視。隨著現代針灸學的發展,灸法的作用機制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逐步成為針灸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又一新的研究領域,現就近年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作一綜述。
【關鍵詞】灸法腧穴免疫調節綜述
灸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升陽舉陷,拔毒泄熱及保健強身,預防疾病等作用。作為祖國醫學傳統外治法之一,其重要性很早就為古人所認識,如《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薄夺t學入門》則強調:“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由于灸法操作方便、療效肯定的特點和優勢,臨床上廣為患者所接受,也深受醫生所重視。
隨著現代針灸學的發展,灸法的作用機制研究也逐步深入。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是指應用針灸學、現代免疫學和多學科方法及技術,研究灸法作用于腧穴后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及機理。該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逐步成為針灸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又一新的研究領域,現就近年灸法對免疫調節影響的研究綜述如下。
一、灸法對免疫調節的臨床研究
灸法可調整機體各系統臟器的機能,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整體免疫能力,有利于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其臨床療效可靠,無不良反應,且簡便經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呼吸系統疾病謝奕彬采用生物陶瓷灸療球加熱隔姜溫灸腎俞、命門和直接冷灸心俞、膈俞、厥陰俞,辨證加減取肺俞、膏肓俞,達到“瀉南補北”效應,治療陰虛火旺型咳嗽67例,總有效率82.1%,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表明瀉南補北灸法具有補虛瀉實雙重效應。逄金岐將100例痰菌陽性肺結核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加用隔蒜灸3個月。治療1月、3月、6月時,治療組和對照組痰菌陰轉率和病灶吸收率的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1),與同期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表明隔蒜灸對結核病患者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隔蒜灸可作為結核病患者的長期免疫調節的輔助治療手段?;摼哪芙档蜋C體過敏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治療哮喘具有效果持久、不易復發、遠期療效顯著的特點。洪建云選用大椎、肺俞、脾俞和定喘、膻中、腎俞兩組穴位,于初伏天對96例緩解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行化膿灸,觀察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6%,表明化膿灸對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尤其是肺虛型與脾虛型療效良好。
循環系統疾病廖運新等將120名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足三里組、氣海組、命門組、非保健穴組,每人每穴連續施灸二壯,足三里對側交替施灸,14天為一療程,共施灸2個療程。結果附子餅灸足三里、氣海、命門穴后,老年人紅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明顯加強,各指標比灸前有顯著差異(P<0.01)。姜小英觀察了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結果,灸后其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等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1),提示艾灸療法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性,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預防治療作用。路雪婧等用電熱隔藥法灸神闕穴。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增強老年人紅細胞的免疫功能,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強身健體,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目的。
消化系統疾病王文莉等觀察以麥粒灸為主治療脾虛泄瀉患者,結果表明,該法可提高脾虛泄瀉患者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CD4值,降低紅細胞免疫復合物(1C)花環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療效與中藥對照組間無顯著差異,說明麥粒灸有顯著改善脾虛泄瀉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王曉燕將虛寒胃痛18例、脾虛泄瀉12例,以隔藥餅灸進行觀察。結果表明,虛寒胃痛者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增加14.16%。脾虛泄瀉者較治療前增加10.94%,兩者治療前后差異均有極顯著意義(P<0.001),CD3、CD4、CD4/CD8,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意義(P<0.05,P<0.01),隔藥餅灸使中藥、灸療、腧穴作用于一體,對虛寒胃痛和脾虛泄瀉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效果明顯,初步揭示臨床療效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神經系統疾病張彤等將青少年面癱患者64例分為重灸翳風穴治療組33例和常規針刺對照組31例,觀察其臨床療效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0.9%,明顯優于對照組;灸治1個月后,機體T淋巴細胞CD3及T輔助細胞CD4明顯上升,CD4/CD8比值明顯改善,表明重灸翳風穴治療青少年面癱的療效可能與CD3、CD4、CD4/CD8的比值升高有關。孫寧等治療心膽氣虛型失眠病例36例,選取雙側神門、雙側太沖、右側沖陽穴位一次發泡,4周后結果顯示,總有效率75%,有效病例均在48h內起效,提示天灸療法治療心膽氣虛型失眠有很好的近期療效,部分患者還可以改善睡眠節律。
其他疾病葉玲等以隔藥餅灸為主治療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82例,藥物組作對照,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39%,對照組為80.12%,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隔藥餅灸為主能改善血黏度,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隔藥餅灸為主治療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具有較好療效,其機理可能與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和調節機體免疫機能、減少復發有關。喻志沖等將68例宮頸癌患者分為灸療組和對照組,觀察治療前后兩組IL-2、IL-6、IL-8、腫瘤壞死因子、紅細胞免疫黏附功能、T細胞亞群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灸療組治療后各項檢測指標均好于對照組,提示灸療可以調節、提高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由上可見,灸法具有雙向的、溫和的、良性積極的調節作用,對某些疾病療效確切,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臨床上的不足之處:一是臨床應用范圍較窄,病種有限;二是灸法作用于腧穴位置不明,即便教科書中論及腧穴時,絕大多數穴位只是寫明可灸,少數穴位禁灸,部分穴位則莫衷一是;三是關于艾灸的灸時、灸量、灸溫、灸質等影響艾灸作用效果的眾多因素不明確;四是灸法往往配合其他療法,如針刺、推拿等一并使用,作為單獨治療手段的不多。其原因關鍵在于對灸法的認識僅停留于臨床應用,對其具體作用機制不甚明了,臨床作用機制不明,故很難恰當、正確地發揮其治療作用,限制了灸法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采用現代針灸學、免疫學和多學科方法及技術,加強灸法的作用機制研究,明確其作用機理,是灸法保持特色,并發揚光大的必經之路。
二、灸法對免疫調節的實驗研究
FukazawaY艾灸小鼠足三里和腎俞,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以觀察其對體液免疫的調節機制,分析表明,連續灸刺激導致穴位局部皮膚淋巴結IgG生成細胞增加,從而使血清IgG水平上升。陳禮勤等通過天灸療法配合玉屏風散防治兒童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次數明顯減少,癥狀明顯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檢測血清中IgG、IgA、IgM及補體C3含量均有提高。方向明探討雀啄灸(肺俞、大椎、定喘穴)對支氣管哮喘患者RCD及IgG、IgE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治療組治療前RBC-IF、IgG、IgE較健康對照組明顯升高,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其中IgG、IgE接近正常水平。
紅細胞免疫系統是1981年Siegel等提出的概念,它使人們認識到紅細胞不僅具有攜帶運輸氧氣的作用,還可像白細胞一樣具有多種免疫功能。靳聰妮等將以熟地、山藥、山茱萸等為主方的藥物制成藥餅置于健康人神闕、關元、足三里等穴施灸。結果發現,隔藥餅灸后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與灸前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抑制因子變化不明顯,說明隔藥餅灸能使紅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機體正常狀態的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穩定,并可加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體內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強機體紅細胞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田岳鳳等用同樣方法觀察隔藥餅灸對機體紅細胞抗免疫黏附活性的影響,發現隔藥灸后RBC-C3b花環形成率明顯升高,IC花環率有下降趨勢,提示隔藥餅灸能改變紅細胞免疫調控狀態,增強機體紅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迪君等觀察麥粒灸對實驗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的影響,發現造模后實驗動物Caspase-3表達增強(P<0.01),經艾灸后足跖腫脹度降低(P<0.01),Caspase-3較模型組增加(P<0.01)。提示艾灸可能通過促進局部組織炎性細胞的凋亡,抑制局部組織的增生,以減輕局部組織的炎癥、水腫等癥狀。王松等[20]觀察艾灸療法對兔膝骨性關節炎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于造模后6周艾灸后三里(相當于人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血海四穴,4周為一個療程。結果顯示,艾灸治療組關節軟骨細胞凋亡陽性表達比骨關節炎模型組明顯降低,軟骨細胞凋亡率比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比模型組明顯降低,認為艾灸療法能減少關節液一氧化氮的含量,抑制軟骨細胞的凋亡。
駱文郁等在傳統灸法的基礎上,將艾絨進行特殊加工,并配以人參、附子、干姜、蒼術等制成無煙灸條,對實驗性小鼠的神闕穴施灸,觀察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此法能明顯提高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和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形成轉換率。裴建等觀察艾灸調節腫瘤免疫抑制效應與IL-2受體-Jak-Stat信號轉導通路的關系,探討艾灸調節免疫抑制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顯示,艾灸治療能夠提高荷瘤小鼠低下的中親和力IL-2R數量,顯著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細胞的IL-2Rα和IL-2RβmRNA表達水平,而對IL-2RγmRNA表達無明顯影響;能有效提高Jak1mRNA及Stat5a、Stat5mRNA表達水平,而對Jak3mRNA表達沒有影響。推測艾灸大椎穴調節免疫抑制效應與上調IL-2R-Jak-Stat信號通路有關,其中IL-2Rβ-Jak1-stat5信號分子可能是介導艾灸調節免疫抑制效應作用的靶分子。
劉慧榮等取天樞、氣海穴分別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進行隔藥灸、溫和灸治療,治療后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大鼠成纖維細胞上清液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轉化生長因子β1含量,認為艾灸大鼠天樞、氣海穴能抑制大鼠結腸成纖維細胞分泌促細胞外基質細胞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轉化生長因子β1,減少細胞外基質的積聚,達到防治腸纖維化的作用。認為,艾灸在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的同時,可使CD3、CD4的含量明顯升高。張英應用陽虛小鼠模型觀察不同灸治時程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艾灸15分鐘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的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艾灸5分鐘和25分鐘則無顯著作用,但艾灸5分鐘、15分鐘和25分鐘均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
從以上實驗研究來看,灸法對提高機體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有著顯著的效果,對免疫應答的調節已涉及到神經內分泌系統,灸法的作用機理探討已經從細胞水平逐步深入到分子生化、基因水平,灸法的實驗研究已日趨深化。公務員之家:
三、問題與思考
盡管灸法的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已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灸法刺激量的研究是針灸由臨床經驗積累向現代醫學轉化的重要步驟。目前,這方面工作開展不多,導致經驗性的成分較多??梢姡訌娭嗅t文獻整理工作,全面掌握古今醫家對灸法機理的認識,從中尋找線索,使灸法的治療更加規范,針對性更強。希望對灸法刺激量問題的研究成為今后灸法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灸法可治療多種疾病,但取效的關鍵在其補瀉方法上,所以對其研究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欠缺,尤其是從比較醫學的角度開展研究幾乎是空白。因此,對灸法補瀉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內存在調節網絡。隨著“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的研究進展,人們已認識到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網絡。在機理研究方面,除繼續從免疫系統調控網絡上進行探討外,應著重研究灸法與免疫作用的神經內分泌機制。我們應該從循證醫學角度出發,采用隨機對照、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方法,為探討灸法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理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指導臨床。隨著生化、免疫、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艾灸治病的機理研究將日益深入,灸法的臨床應用前景也會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
1朱兵.針灸的科學基礎[M].第1版.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92.
2謝奕彬.灸療球瀉南補北法治療陰虛火旺型咳嗽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1):15~16.
3逄金岐.隔蒜灸輔助治療肺結核的臨床觀察及免疫調控的研究[D].結核與肺部疾病論文集.2006:141~144.
4洪建云.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8):35~36.
5廖運新,李金華.附子餅灸對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16(3):42~46.
- 上一篇: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意義探討論文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