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黃疸中醫治療原則
時間:2022-05-04 05:12:00
導語:談論黃疸中醫治療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病證存在于多種外感疾病和內傷疾病中,與西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西醫學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損傷、肝硬化、膽石癥、膽囊炎、先天性膽紅質代謝功能缺陷、溶血性黃疸、鉤端螺旋體病等,具有黃疸體征者,可按本篇辯證論治。其它如敗血癥、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黃疸,亦可參照本證辨治。肝癌、膽囊癌、胰頭癌、乏特氏壺腹周圍癌等引起的黃疸,亦可參考本篇辯證論治。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大多突然起病,散發或暴發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2、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為主要依據。其中眼目白晴發黃為最主要體征,應注意有因疫毒感染而致的外感黃疸,也有因七情勞傷、酒食失節而發的內傷黃疸。
3、肝臟可腫大或縮小,可在觸痛、叩痛。脾臟可腫大,可出現腹水及下肢浮腫。有時腹部疼痛或有壓痛,或向右肩背放射。
4、實驗室檢查黃疸指數、血清膽紅質升高。亦可查肝功能、血漿蛋白定量、凝血酶原時間,以了解肝功能損害程度。
二、鑒別診斷
1、黃胖病
黃胖病是由蟲積匿伏腸中耗傷氣血所致。癥見面部淡黃虛浮,肌膚色黃帶白而眼白如故,小便不黃,兼見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氣血虧虛證候及腹痛間作,嗜異見癥,與膽汁外溢見目黃、身黃、尿黃迥異。
2、萎黃病
萎黃又稱虛黃,多為脾胃虛弱所致。由大失血、大病及瘧疾等病致氣血虧耗而成。與黃疸的區別在于兩目不黃,面及肌膚萎黃少澤,小便通利不黃,必有頭暈心悸,氣短乏力。
3、濕病
濕邪郁蒸可引起身黃、面黃,但眼目不黃,可資鑒別。《醫學綱目·黃疸》指也:“色如煙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醫學入門?黃疸》作進一步鑒別:“又濕病與黃病相似,但濕病在表,黃病在里。”
4、風氣目黃
風氣目黃是由風氣自如陽明入胃上致目眥,風氣不得外泄所致。其特點為只見目黃,且以內眥較為明顯,表面凹凸不平,面身不黃,亦無其它見癥,多見肥胖之人及老年人,是為球結膜下脂肪沉積所致。
5、多食瓜果發黃
過食含胡蘿卜素的胡蘿卜、南瓜、菠菜、柑橘、木瓜等。
致胡蘿卜素潴留沉著,可出現皮膚發黃。其與黃疸病的區別在于發黃部位多在手掌、足底、前額及鼻等處皮膚,眼白不黃,亦無其它癥狀。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1、辨性質
一般地,起病迅速,病程短,黃色鮮明,舌紅、脈弦數、屬熱證、實證,為陽黃,其中起病急驟,黃色如金、變化迅速,舌絳者,為急黃,而起病較緩,病程長,黃色晦暗或熏黑,舌淡或暗,脈遲緩,屬寒證、虛證,為陰黃。
對陽黃需進一步辨濕熱孰輕孰重。以發熱重,或胸腹熱滿,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飲,煩渴不寧,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邊紅紫少津,苔黃膩,脈弦數為主癥者,為熱重于濕;而以身熱不揚,身困倦怠,胸膈痞滿,口干粘不思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黃,苔折膩或白滑而厚,脈弦滑或濡稍數為主癥者,則屬濕重于熱。上述兩組癥狀相兼并見,無明顯偏重者,為濕熱并重。
2、辨病位及證候特征
黃色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脾胃,證屬脾胃濕熱;黃色鮮明,脅肋脹痛,口苦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肝膽,屬肝膽濕熱證;黃色鮮明,脅肋劇痛,痛徹肩背,嘔惡嚴重甚則嘔逆膽汁者,位在膽并及于肝,證屬膽熱瘀結;以黃色如金,高熱煩燥,嘔吐頻作,甚或神昏、抽搐為特征者,位在肝膽,證屬熱毒熾盛,熏灼肝膽;而身黃如金,入夜身熱甚,神昏譫語,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吐血、便血者,則位在心肝及膽,證屬熱毒內陷心營;黃色晦暗,肢冷畏寒,腹脹納少,便溏為主癥者,位在脾及肝膽,證屬寒濕困脾、若見黃晦暗,頭暈腰酸,脘痞腹脹,肢體困重,五心煩熱,舌紅苔白膩等癥,則位在肝、膽、脾、腎,證屬陰虛濕阻;而以黃色暗滯,脅下痞塊,舌質淡暗、瘀紫者,則位在肝膽、屬血瘀證。
3、辨病勢輕重
常綜合黃疸色澤變化、患者精神狀態及全身情況判定,一般認為,黃疸逐漸加深、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極度疲乏、厭食嚴重,提示病勢加重;黃疸逐漸變淺,患者神清氣爽,納食增加,病情趨向好轉,為順證病輕;黃疸色晦無澤,患者煩燥不寧或神昏嗜睡,納差嘔吐,甚或吐血、衄血、則為逆證,病重。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首先應據發病情況,分辨外感、內傷、正邪之輕重緩急,而采取或急則治標、或緩則治本,或標酸兼顧的原則。
外感黃疸,屬于濕熱的,治以清熱化濕,同時通利腑氣,以使濕熱下泄;屬于寒濕的應以溫中健脾,淡滲利濕,以求濕黃退。急黃熱毒熾盛,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法。內傷黃疸的治療,則應以調整肝膽脾胃的功能為主,可分別予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膽、補益脾腎、滋養肝腎、活血化瘀等治法。
黃疸的發生,主要因濕邪入于血分瘀阻血脈,膽汁外溢所致,治療當據黃疸之濕、熱、寒之輕重,分別在清利,溫化的同時,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若濕痰交結,瘀于血脈,則以祛濕、活血化痰為法。
祛邪退黃調整臟腑功能在臨床上常常結合應用。具體用法應根據病邪盛衰、正氣強弱、疾病新久及證候轉化等情況決定,或單獨使用,或分先后主次,或相互組合。
參考文獻:
[1]趙紅兵,何晶.黃疸的中醫辨治思路[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6):460.
[2]李麗玲.中醫治療濕熱黃疸的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5,26(2):63.
- 上一篇:社區工作及年度工作計劃
- 下一篇:市區稅務工作大會結束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