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從毒論治透析
時間:2022-05-16 06:14:00
導語:中風從毒論治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風毒邪論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永炎院士在總結《內經》以來歷代有關中風發病理論,針對臨床治療中的難點與疑惑,結合現代中醫中風病研究,吸收、借鑒現代醫學成果基礎上提出的中風病機理論的新觀點。王永炎[1]認為,毒,主要是邪氣亢盛,敗壞形體,即轉化為毒。毒系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過多而生成。中風后可產生瘀毒、熱毒、痰毒等,可破壞形體,損傷腦絡,包括浮絡、孫絡與纏絡。在辨證與方藥應用方面需充分重視毒邪的作用,這樣才可使中醫治療中風急性期的療效有望提高。
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毒邪認識的深化,諸多醫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風病的病機探討中,逐漸認識到毒邪與中風病的密切關系。以王永炎院士為代表,在中風毒邪論指導下形成了“毒損腦絡”病機假說[2],這一病機假說是對中風毒邪學說的發展和完善。該假說認為,中風發病是由于毒邪損傷腦絡,絡脈破損,或絡脈拘攣瘀閉,氣血滲灌失常,導致腦神失養,神機失守,形成神昏閉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狀態。毒之來源,因于臟腑虛損,陰陽失衡,內風叢起,風火上擾,鼓蕩氣血,氣逆血亂,上沖于腦,或風火夾擊,內生瘀血,痰濁上犯于腦,交結阻于腦絡等,終致營衛失和而壅滯,則毒邪內生。毒損腦絡是中風發病和損害的最直接病機,因此,解毒以驅除損害因素,通絡以暢通氣血的滲灌,從而恢復腦神的正常功能,是中風治療的核心環節。而日本漢方醫家常把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黃連解毒湯作為腦血管病常用方予以應用,臨床療效可[3],從而也反佐證明中風確有內毒存在的事實。
盡管目前毒邪在中風病機中的作用逐漸成為熱點,采用解毒、排毒法治療也能提高中風的療效,但從毒論治中風仍有許多問題需深入探討,有待進一步充實完善。筆者不揣淺陋,試就一些問題稍作淺探。
1“毒損腦絡”學說中毒邪的界定
毒的本義是指毒草,《說文解字》釋:“毒,厚也,害人之草?!痹诠糯t藥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義,或言病因,或言病證,或言藥物,或言治療等。就病因學而言,毒是指毒邪,有內外之分。外毒由外而來,侵襲機體,造成毒害,如寒毒、熱毒、疫癘之毒等;內生之毒來源于體內,它是正衰積損、臟腑功能減退、體內排毒系統功能發生障礙的標志。
“毒損腦絡”學說認為,在病理狀態下的毒邪,系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運行失常使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過多而成。照此來說,中風“毒損腦絡”之毒當屬內毒范疇。筆者認為,中風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內毒之邪是肯定的,但致病因素中,尤其是在中風病危急重癥中,此毒邪是否尚包括外來原發之毒?
外毒,顧名思義來源于體外,以外感六淫為主,六淫之邪侵襲人體,著者邪盛為毒,微者病因積累,日久反復外感,邪積為毒。就中風而言,此毒當以邪積之毒為主,且很多中風病起病急、來勢猛,尤其是急性期,病程之短以致內毒尚未完全形成之時病情就變化迅速、變證叢生,從而也反佐證明了中風致病原因中尚存在外毒,且具有性質猛烈的致病特點。故認為,“毒損腦絡”中毒邪的界定,確以內毒為主,但不排除外毒的存在。
2對“毒損腦絡”學說中絡的認識
《素問·調經論》云:“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薄鹅`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笨芍嗅t學中的絡,一是指經脈的一種,其大小介于經與孫之間;一是指連絡。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有“久痛入絡”,認為凡久痛、久病,多因絡脈瘀滯而引起,亦因久痛、久病而致絡脈瘀滯。張學文教授的“顱腦水瘀系指瘀血與水濕痰濁互阻于腦絡”,此絡似乎是指脈道而言。筆者認為,“毒損腦絡”之說可以是指毒邪損傷腦部的某一脈絡,亦可以是對毒邪侵襲出現的某一類證候而言,或者是某一基因調控紊亂的一組表現。毒損腦絡,絡之內涵有待深化。
3“毒邪”的具體含義及臨證的難以把握性
前已述及,“毒損腦絡”學說認為毒邪系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運行失常,導致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過多而成。然而,我們知道,傳統中風病因病機中的風、火、痰、瘀等無不是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運行失常的產物,其與“毒邪”有何區別,風、火、痰、瘀蘊結到何種程度才化為火毒、熱毒、痰毒、瘀毒,二者有何區別?其在臨床上有何特異表現?臨床辨證應以何依據為準?
馮氏等[4]在對中風毒邪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發熱、頭痛、嘔吐、神昏甚至厥脫可作為瘀血轉化為瘀毒的標志;喉中痰鳴、喘促氣粗是痰濁化毒的標志;火熱化毒的標志是發熱、煩躁不安、吐血、便血、便秘、尿少、尿赤、舌絳、苔黃燥、脈數等;二便不暢是毒邪內存的顯著標志。這些都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劉氏[5]則強調毒邪具有依附性,內毒往往依附于體內的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積滯等,形成痰毒、瘀毒、糞毒等各種毒邪。因是在原有病邪基礎上而化生,故又保留了原有病邪的某些特點。王氏[6]也提出,作為病因而言,“毒”并不是一個單獨的致病因素,而是依附于其它病邪而致病,即所謂“無邪不有毒”。其所以稱為火毒、熱毒、痰毒、瘀毒者,蓋言諸邪致病暴戾,病勢急驟,病情兇險,預后不良,或病情反復頑固,常規治療難以奏效,且諸邪交挾為患。另外,“毒邪”亦表明邪侵部位的重要,如同為痰濁,若阻于腦竅、損傷腦神、出現神昏等病情危重者,此即為痰毒為患;若僅有言語不利、半身不遂、麻木等病情輕淺者,則宜稱為痰阻腦竅而不稱為痰毒。在此基礎上,王氏提出中風發病后出現意識障礙是諸邪化毒的標志,具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
筆者以為,中風病毒證是對中風病情危重、惡化狀態的描述,反映風、火、痰、瘀諸邪亢盛暴戾,致病兇險,病情危重,預后不良;“毒為邪甚”,故毒邪致病的作用主要強調在瘀、熱、痰至久至甚時的情況。但毒邪在臨床上有何特異表現及臨床辨證標準如何,仍需深入探討。
4解毒法指導下的方藥應用缺乏特色
迄今為止,很多醫家已探討了解毒法的應用。林氏[7]認為,中風“臨證施治以解毒為要”。原氏[8]指出,解毒法在中風超早期和早期運用,不但能解毒、抑毒,導毒邪外排,而且會因毒邪被及時清除而瘀滯漸化。劉氏[9]則提出解毒降濁法是防治中風病機轉歸的關鍵。然縱觀解毒法指導下的具體用藥,不外乎清開靈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安宮牛黃丸、至寶丹及承氣湯、黃連解毒湯之類,常用藥物有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生梔子、生大黃、黃芩、黃連、丹參、天麻、黃芪等,所用方藥與傳統中風病因病機學說指導下的用藥無甚區別。筆者認為,一種理論的創立,不僅在于創立了新的學說,更重要的是要在用藥上有突破,這樣才會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而目前尚不存在特異性中風解毒藥,一般只認為能夠緩解或消除某些毒性癥狀的藥物,即為相應的解毒藥。因而,筆者以為,解毒法與一般療法之間如何區別應用,解毒藥如何選擇,是使中風內毒論真正確立、臨床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具有可深入性的關鍵,尚需醫家共同探索。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一味夸大毒邪的作用,只重視毒邪的存在,尋求純粹的解毒方法與藥物,置內毒原發病邪及辨證論治于不顧,恐怕也很難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炎.關于提高腦血管疾病療效難點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2):195.
[2]李澎濤,王永炎,黃啟福.“毒損腦絡”病機假說的形成及其理論與實踐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1):1.
[3]長谷川恒雄.腦血管障礙的漢方治療[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1,13(5):7.
[4]馮學功,劉茂才.中風病毒邪界定與治療初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6):3-5.
[5]劉衛紅.從毒邪論治中風病急性期[J].遼寧中醫雜志,1999,26(1):14.
[6]王立新.中風從毒論治淺探[J].中醫雜志,2002,43(9):715-716.
[7]林亞明.出血性中風的內生毒邪說[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1):18-20.
[8]原金隆.解毒法治療腦中風急性期機理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00,9(4):164-165.
[9]劉軻,李建生.解毒降濁法在中風病中的地位[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11):893-894.
- 上一篇:小議產業融合與產業發展的新視角
- 下一篇:報業在金融危機下的對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