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科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

時間:2022-04-19 11:36:02

導語:醫學??粕沙掷m發展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粕沙掷m發展能力研究

摘要:醫學專科生可持續發展受到家庭環境、身心素質、專業思想、學習狀態和人文素質等諸多內部因素的影響。通過對我校2014屆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和結果分析,了解了目前醫學??粕沙掷m發展能力的現狀,有利于醫學??茖W校改進教育教學,促進醫學??粕目沙掷m發展。

關鍵詞:醫學專科生;可持續發展;現狀

醫學??粕目沙掷m發展是指在離開學校后,個人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持續增長,以此來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自身發展的需要。醫學??粕沙掷m發展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職業環境、繼續教育環境等。外部環境既是他們賴以發育和成長的土壤,又是引導和激勵其攀登更高目標的導向。[1]影響醫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自身的內部因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醫學??粕膬炔恳蛩貙⒅苯佑绊懫渖硇陌l育、知識傳承和綜合素質拓展,是形成其可持續發展源動力的重要基礎。課題組對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2014屆臨床醫學和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內容涵蓋了內部因素的各個方面,收集到有效問卷827份。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初步了解到醫學專科生內部因素對未來職業生涯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

一、家庭環境

(一)家庭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家庭所處的地域環境對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般認為北方多平原、大漠,視野遼闊,北方人多豪邁爽快,南方山川河流眾多,南方人多迂回睿智。成功不僅僅取決于智商,更取決于一個人的情商。[2]醫學??粕彝ニ幍牡赜颦h境將影響其未來的持續發展方向。鄉鎮基層和大中城市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存在差異,導致教育水平和質量也存在較大距離。調查數據顯示,68.1%的學生來自鄉鎮,父輩多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從時間和精力上都不能對孩子的啟蒙教育給予更多關注,也就是說大部分來自鄉鎮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要落后于來自城市的學生。這樣的生源結構說明,大部分醫學專科生早期教育相對薄弱,跳出農門可能是多數家長對子女的終極愿望。因此,很多學生對自身的要求并不高,從而影響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家庭文化背景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其文化背景對子女的發展勢必產生深遠影響。誠然,文化水平不代表教育水平,但總體看來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學生能力的養成成正比關系。家庭文化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父母親的文化修養、職業特點和為人處世的方法,為孩子耳濡目染;父母和子女長期共同生活,相互影響,父母的一些思想觀念無形之中會傳給子女。[3]在調查的樣本中,父親和母親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分別占56.6%和68.8%,大學以上的僅分別占6.3%和3.0%。這一結果充分說明,我校醫學生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文化教育非常有限,要求這些自身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家長對孩子早期的品性、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好的啟蒙實在勉為其難。個別家長甚至自身就缺乏科學的人生態度,對子女發展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身心素質

(一)身體素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醫學生走入社會后將擔負人類健康的守護者,其工作強度一般都比較高,一個手術持續七八個小時也是常事,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從事健康產業的基本前提。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身身體素質很好的占35.6%,比較好的占40.3%,一般的占21.8%。總體看來醫學??粕谏眢w條件這個基礎要素上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這與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課外活動關系密切。

(二)心理素質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其職業的特殊性要求他們既要有扎實、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廣博、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同時還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4]心理健康本來就屬于醫學的范疇,也是醫務人員的工作內容之一。因此,醫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將來勝任崗位職責的重要基礎。本次問卷直接涉及心理素質的內容不多,但窺一斑可知全貌。在問及“心理素質如何”時,回答“很好”的占47.7%,回答“比較好”的占38.5%,可見,多數學生對未來充滿自信。

三、專業思想

(一)選擇專業

學生就讀的專業并不一定是自身最初的意愿,有一些是聽從親朋好友的建議而選的,有一些是被調劑的。即使是自己當初的選擇,也因為當時對高校專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所學專業與最初期望有較大差異,從而動搖專業思想。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因興趣愛好而選擇專業的占25.4%,因為職業理想而選擇的占34.9%,因為家庭原因而選擇的占21%,其他因素占18.3%。從數據上看,多數學生的主觀意識已基本形成,這是他們未來職業生涯保持穩定的重要理由。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家庭力量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學生選擇醫學專業受其影響不小,這部分學生合計占比近40%。這一部分學生雖然勉強步入醫學院校,但畢業后容易轉入其他行業。因此,加強在校期間的專業思想教育,實現由“既來之則安之”到“干一行愛一行”的轉變非常重要。

(二)職業規劃

醫學專科學生從進校起,就開始了與其職業規劃相關的課程學習。應對因各種不同原因進校的、懷有不同想法的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專業思想逐步明確和穩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27.9%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很明確,48.9%的學生認為比較明確,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清晰的奮斗方向。這對在校期間的學習和未來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撐。

(三)從事職業

在對畢業生所從事職業的調查中,學生認為職業與專業結合度高的占37.7%,認為與專業有關系的占54.1%,二者合計占比91.8%??梢钥闯?,經過學校的專業知識教育和專業思想引導,絕大多數學生已經接受了所學專業,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四、學習狀態

(一)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的好與壞對學習結果將產生直接影響。良好的學習態度是醫學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在調查學習態度問卷中,45.3%的學生認為自己樂于學習,44.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態度還可以。這一數據令人欣慰,至少表明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狀態是積極向上的。

(二)學習能力

僅有學習態度這個前提還不夠,要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學生還要具備相當的學習能力。查中我們發現,在學習獨立性和自覺性方面,認為自己很強的占23.3%,比較強的占41.1%,一般的占32%;在運用知識的能力方面,認為自己很強的占22%,比較強的占48.6%,一般的占26.7%。醫學??粕闹袑W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在學習能力方面能有這樣一份自信的數據應該說還是比較樂觀的。這對其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至少說明他們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能。

(三)學習實踐

良好的學習態度和一定的學習能力是醫學??粕沙掷m發展的必備條件,但最終的結果卻還是要靠具體的學習活動。在針對學習習慣的調查中,認為自身習慣很好的學生占20.4%,比較好的占39.1%,一般的占33.6%。在調查圖書館閱覽頻次中,頻繁借閱的占12.7%,較頻繁的占30.6%,每周進一次圖書館的占29.9%,還有23.9%的學生很少進圖書館。從這些數據看出,醫學??粕谛F陂g學習行為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圖書館的入座率并不高。這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毅力有待提高,這可能對其未來的持續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五、人文素質

(一)人際溝通能力

醫學畢業生在實際醫務工作中,與患者、家屬接觸頻繁,診斷治療活動都離不開溝通和交流,其結果將直接影響對疾病的確診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從而最終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在校期間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很有必要。在針對性問卷中,認為自身溝通能力強的占26.5%,比較強的占42.7%,一般的占27.6%。這說明多數學生能在工作中應對各種交流和溝通。

(二)團隊協作能力

工作中各個角色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配合融洽可產生合力。比如在醫務工作中,醫生、護士、護工不同崗位之間協作,甚至是醫生與醫生,護士與護士相同崗位之間協作,協作效果的好壞對患者的治療會產生重大影響。在調查中,認為自身團隊精神很強的占42.8%,比較強的占42.1%,數據非常樂觀,令人欣喜。

(三)綜合應用能力

醫務工作者不僅僅要求在診斷、治療、護理等方面具備足夠的業務能力,還需要有很好數據和文字處理能力,這樣才能在工作中科學地計劃、分析和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前進。這些基本能力的養成主要依靠在校期間的學習和鍛煉,當然職后的再提高也不可或缺。在調查的畢業生中,認為自身語言文字能力很強的占23.1%,認為比較強的占43.2%。作為大專畢業生,這個數據還不能算太樂觀。究其原因是學生在中學時代基礎不夠扎實,醫學院校在語言文字能力方面的訓練又往往因教學任務繁重而顯得力不從心。另外,在數據處理方面,多數醫學??圃盒]有開設高等數學等數據處理相關的課程,個別專業即使開設了預防醫學課程,涉及數理統計,但缺乏數學知識的支撐,學生對統計學內容也只能一知半解。這對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也是一個短板。

(四)開拓創新能力

醫學??粕鳛閼妙愥t學人才,其主要方向雖然不是從事醫學研究,但基本的創新能力還是必須的。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醫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創新意識和能力調查上,課題組設計了多個問題,比如“你是否喜歡異想天開”,回答“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的分別占14.6%和26.5%;在問及“你的異想天開是否付諸行動”時,56.6%的學生表示想去試一試。這表明更多畢業生比較循規蹈矩,缺乏創新意識,有了好的創意也很難付出行動。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缺乏,這將是制約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阻力之一。

六、討論

經調查發現,經過醫學高等專業教育的??飘厴I生,雖然有多重因素影響其職后可持續發展,但并不存在致命的缺陷,其可持續發展是切實可行的。當然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應試教育模式余威未散,勢必對人才培養帶來負面作用;學生在學習習慣養成、綜合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依然任重道遠,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目前期待學校教學模式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不現實的,依靠行政力量和行業舉措加強醫學??粕穆毢蠼逃容^切實可行。有關部門應該出臺更多有效措施加以推進?,F在醫學??飘厴I生已大量出現在基層醫療機構一線崗位,能否提高這些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關系祖國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成敗。可喜的是有關政策已經開始實施,“規培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國家下撥經費支持選拔基層醫生到三甲醫院進行為期三年的學習進修。目前來看,參與者大部分都是??茖W歷。這一舉措已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相信這對我們研究醫學??粕目沙掷m發展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作者:胡慶政 熊澤金 沈莉兵 楊敬博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季春元,等.醫學專科生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動力培養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2):73-74.

[2]丁穎.好性格是成功的基礎[J].家庭與家教,2003(2):20.

[3]劉楚魁.家庭文化對家庭成員的社會化功能[J].婁底師專學報,2002(4):44-47.

[4]徐朝陽.從醫學畢業生素質現狀調查談如何加強素質教育[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