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實施現狀調查研究
時間:2022-01-11 09:01:29
導語:“醫養結合”實施現狀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查背景
隨著“銀發浪潮”撲面而來,青海省自2009年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青海省老年人口已經達到69.77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1.86%。目前,西寧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29.89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3%;70歲以上老人13.49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45%;空巢老人約有15.54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52%;失能、半失能約有5.9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19.8%。由此可見,老年人對養老和醫療的需求都不斷提高,“醫養結合”之路就成為西寧市養老模式的必然選擇。
二、西寧市城北區“醫養結合”實施基本情況
(一)政策支持。西寧市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推出一系列政策。1.在養老政策方面。民政部于2013年年底下發《關于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專業機構提供專業服務,實現資源最優配置。2014年,青海省民政廳頒發《青海省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該辦法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規范青海省養老機構的許可管理工作,促進青海省養老機構事業健康發展;《養老機構431管理辦法》規定,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應該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和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人的服務需求。2.在醫療政策方面。2016年,西寧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84號)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的通知》等,是健全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為推進西寧市“醫養結合”提供必要的政策基礎和前提條件。(二)具體實施現狀。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在養老機構內興辦醫療機構,第二種是醫療機構轉型為“醫養結合”型機構,第三種是醫療和養老機構進行整合。目前,西寧市處于推行“醫養結合”的起步階段,西寧市“醫養結合”型機構養老模式主要是醫療和養老機構進行整合,多是鼓勵養老機構和服務組織與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為老人就醫提供綠色通道。目前推行“醫養結合”機構的情況如下:城中區有6家醫療機構與11家養老機構;城西區有2家醫療機構與2家養老機構;城北區有5家醫療機構與7家養老機構;大通縣有6家醫療機構與7家養老機構;湟中縣有65家醫療機構與6家養老機構;湟源縣有3家醫療機構與3家養老機構。筆者走訪調研了城北區3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第一家是城北區中醫院醫養服務中心,該中心屬于醫院內興辦養老機構的模式,其收費標準是30元/天,護理費及點滴費另算,護理內容包括:晨間護理、晚間護理、對非進食患者協助進食/水、臥位護理、排泄護理、床上溫水擦浴等;第二家是城北區社會福利醫養中心,屬于公辦養老機構內設醫養機構的模式,收費2300~4000元/月,護理內容有喚醒起床、提醒更換衣物、提醒更換床單(每周一次)、測血壓等;第三家是城北區大堡子鎮衛生院,該院是城北區中醫院與衛生院共同建立,是西寧市最早建立的,但由于資質審核有些問題,所以暫時試行中斷,目前已重新上報申報材料,正在審核中。
三、西寧市城北區“醫養結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和醫療資源有限。西寧市地處西北民族地區,其養老和醫療資源有限。目前,西寧市實行“醫養結合”的機構少,據調研,除在建的“醫養結合”機構以及養老機構與醫院只是實行簽約綠色通道關系的機構,具體已經開始實行并只專注“醫養結合”的機構只有3家,對于在民族地區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對醫療和養老兩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規定在養老機構中開設醫院,必須滿足硬性條件,如必須提供足夠的床位數、專業醫護人員及醫療硬件設備,然而這些過高的“門檻”使一些養老機構難以達到要求。(二)成本和收費較高。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以養老機構內興辦醫療機構為例,養老機構的前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后期的專業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的購置也是一筆大費用,這些都增加了機構的成本投入。對城北區實行“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調研顯示,城北區社會福利醫養中心收費標準為2300~4000元/月不等;城北區中醫院醫養服務中心收費是30元/天,護理費及點滴費另算。(三)政府投入資金不足。西寧市于2016年剛剛試點“醫養結合”,興辦起來的“醫養結合”機構多為公辦醫院和養老機構,政府給予公辦的機構投入大,而民辦的相對較少,對于民辦機構來說,資金壓力成為參與養老服務行業的最大困難。據調研,城北區最先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但僅有的3家“醫養結合”中心都是政府投資建立的,其規模較小,其中大堡子鎮衛生院于2016年試行,但試行時間很短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止,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資金的困難。(四)傳統養老觀念根深蒂固?!梆B兒防老”這個古板的觀念在全國老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西寧市老年人也不例外,他們認為老了就應該跟著兒子居住,很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接受機構養老,認為機構養老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并且,西寧市是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受宗教影響,孝道已成為他們的信仰內容之一,大多數少數民族子女不會把家中的老年人送入機構養老,大多會選擇家庭養老。(五)缺少專業護理人員。據調研,西寧市實行“醫養結合”機構招聘的護工工資在1500~2000元,據城北區中醫院“醫養結合”中心一名老人說:“我們這邊主要是由兩名護工照顧,平時負責打掃衛生、買飯、取藥、代買東西等服務,就兩名護工,護理其實也沒啥難度,所以也不需要多少技能,畢竟都有醫生護士?!辈⑶掖蠖鄶滇t學和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選擇是醫院,很少有人選擇養老服務機構。尤其是護理員的工作強度高,承受心理壓力大,但是其工作價值沒有通過薪酬得以實現。另一方面,目前西寧市人員配備充足的專業機構較少,專業人員配備的缺乏阻礙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發展。西寧市城北區“醫養結合”中心護工談到:“我們的應職要求是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也不需要我們具備護理專業執照。但是工資也就2000多元,工作難度也挺大的。”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共約100萬人,經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30萬人左右,其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僅有5萬人。全國尚存在老年“醫養結合”專業人員不足的狀況。西寧市處于起步階段,專業人員的缺乏更是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健康服務需求。
四、完善西寧市城北區“醫養結合”實施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宣傳力度。政府和社會應通過媒體或網絡加大宣傳“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的區別與優勢。一方面,定期宣傳一些具有模范作用的養老機構,正確引導老人對養老機構的認識;另一方面,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關系,家庭養老作為最傳統的養老方式,可以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家庭及親情是機構養老無法代替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結構逐步縮小,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削弱,為了減輕子女負擔,老人們可以選擇機構養老為自身提供服務。(二)鼓勵社會參與,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服務資金籌集機制。政府應該建立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機構行業中,與各方社會力量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政府在其中應該居于主導地位,加大對民間機構資金支持,為養老服務產業提供基金的保障,減輕民間機構的成本和經營壓力,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民營企業參與到養老產業的積極性。(三)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搬t養結合”養老模式雖然提出時間不長,但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醫療和養老的需求對于老人來說是當前最為迫切的,并且對于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的獨特位置,其氣候條件更容易導致老人慢性病、肺病等幾率的提高,因此,更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機構,以解決老年人迫切的醫療和養老需求。(四)轉變社會養老理念。養兒防老是我國的傳統觀念,西寧市是個多民族地區,信仰的力量使得養兒防老觀念更加堅定,老人們難以接受將自己的父母送入養老院。西寧市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中,同時,政府及社會加大宣傳力度,鼓勵老年人走進老人院,使老人真正了解“醫”和“養”的服務內容、明晰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使老人能享受到最好的養老服務,以便更好地滿足老人們的需求。(五)建設人才隊伍,提高護理人員素質。一方面,政府應加大人才建設資金的投入,建立醫護服務人員定向培訓制度,加大專業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另一方面,各機構應進一步拓寬養老服務人員的來源渠道,加強與青海大學、青海衛生職業學校等高等院校合作,設置相關專業,建設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養老醫療護理隊伍。
參考文獻:
[1]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13(9):129-130.
[2]程亮.醫養融合:養老機構發展新路徑探究[J].中州學刊,2015(4):79-80.
[3]黃如意,胡善菊.山東省醫養結合模式發展的SWOT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6(2):146-147.
作者:袁霞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 上一篇:中國鋼琴作品演奏風格研究
- 下一篇: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固定總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