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康復醫學論文

時間:2022-07-26 10:03:16

導語: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康復醫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康復醫學論文

1提升康復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必要性

1.1是康復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衛生部科教司的《康復治療專業技術人才準入標準》中明確指出,康復治療師必須具備人文關懷精神,時刻遵守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在實施康復治療過程中能夠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康復醫學要求康復工作者在整個醫療活動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的個人利益和需求為核心,關愛患者、尊重患者、保護患者利益,關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幫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達到全面康復。因而,提升康復專業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可以幫助其把握康復行業“以人為本”的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和要求。1.2是康復法律法規的必然要求。國務院第675號法令《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闡明了康復工作者的責任及義務,使康復服務行為得以規范化,這也是從法律角度對康復服務質量提出了高要求。如《條例》第21條及22條就明確指出:康復工作者應具備人道主義精神,維護患者個人權益,禁止暴露殘疾人隱私、欺侮殘疾人的行為。1.3是促進醫患和諧的必然要求。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和維持是每位康復工作者均需經歷的難題。在康復醫學界,人文關懷是康復工作者在職業行為中用自己的言行、生活、知識去關注患者,把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展現出來。若康復工作者關懷、關愛患者,便可拉近與患者的關系,避免矛盾的發生,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

2影響康復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環境。研究發現,與父母關系較好的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明顯高于與父母關系一般的學生[1]。家庭是學生生長發育的啟蒙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養成,當其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便能感知愛的價值,更能夠帶著愛和別人相處。然而,隨著一部分獨生子女的出生,家長過多地注入情感,由關愛變成溺愛,這便導致學生缺乏同情心、任性沖動、自私自利,這類康復學生工作后便不會主動關愛患者,甚至會把自己的壞情緒轉移給患者,增加與患者溝通難度,甚至激起醫患矛盾。2.2學校環境。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讓學生在體驗人類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涵的同時提升其修養及人文素質[2]。張丹等[3]研究發現,大學里一般設置輔導員管理制度,輔導員主要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就業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但輔導員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人文關懷水平也會因此大受影響。班級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充滿正能量、有著良好班風的班集體可以帶給學生友愛和諧的情感體驗,有助于人文素質的提高[4]。據統計,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課時較少,僅占總課時的8%左右,遠遠低于國外的20%[5]。國外醫學人文教育歷史悠久,醫學人文教育機制比較完善。如美國的醫學院校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開設醫學人類學、醫學人權和醫生等課程增加學生醫患關系的認識及處理能力;在英國,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各個階段,且特別強調通過臨床實踐方式加強人文關懷能力[6]。我國人文教育雖有較深的造詣,但醫學與人文往往孤立發展,當然必然產生一些問題,尤其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欠缺實用性、針對性。主要問題有:醫學人文教育理念不足,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中一半以上對醫學人文的認識不深[7];我國還未足夠重視醫學人文教育,目前尚無任何文件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在課程體系中融入醫學人文課程,人文課程設置及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這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醫學人文課程師資缺乏,目前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任課教師大多為思政老師,其對醫學領域的研究較薄弱,教學中往往會重理論輕實踐,這種“灌輸式”、“填鴨式”教育難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較差[8]。2.3康復學生同理心水平。研究顯示[9],學生的同理心水平影響人文素質水平。同理心又被稱為共情、移情,共情素質較高的學生便能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情緒,懂得換位思考,這樣的學生更富有同情心,在臨床工作中更能夠尊重他人,適時表達自己的關心和友愛,接受患者的各種情緒,幫助建立信心,促進康復[10]。

3提升康復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措施

3.1塑造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父母應正視教育理念,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積極、樂觀、友愛、懂禮貌的品質,避免盲目寵愛。父母作為啟蒙老師,可通過規范自身行為為孩子樹立學習榜樣,給孩子關愛的同時引導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學會關愛他人,并在實現自我的同時增強關懷意識。3.2營造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3.2.1轉變醫學人文教育理念。醫學院校主要職責是培養“仁醫”,不僅僅是技術精湛,更要有一顆仁慈的心,因此醫學院校應該承擔起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的責任,且進一步明確人文課程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同等地位的理念。要營造充滿愛的校園人文氛圍,宣揚人文常識,引導康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輔導學生將人文知識消化吸收,提高人文關懷能力[11]。3.2.2建立系統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應根據現有情況,對康復專業課程體系中醫學人文課程的設置進行論證設計并優化整合,適當增設醫學人文課程,并著重解決醫學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的結合,從而提出適用于康復專業的人文素質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在康復學生培養的各階段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從內容方面來說,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包含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人文導論、醫學哲學、醫學史、醫學心理學和醫患溝通學等課程[12]。筆者在對康復專業人文課程體系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康復醫學基本技能與人文素質相結合的培養課程可以選擇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社區康復服務四門。同時建議有針對性地開展案例教學及角色扮演,在教學實踐中合理設計醫患溝通技巧環節和心理輔導及咨詢等內容,強化正確的康復服務觀念,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道德品質及“以患者為中心”的職業素養。3.2.3改革人文課程評價機制。以往人文課程多為選修課,多以理論評價為主,與評獎評優無關,學生不重視,教學效果差[7]。因此,建議改革傳統評價機制要以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為目標,建議采用理論、實踐、討論等多途徑觀察,鼓勵學生、教師、家長、輔導員、醫生等不同群體參與評價考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綜合課堂內與課堂外的評價。如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針對醫學熱點、進展、發展趨勢等問題展開研討,也可選取相關影視作品進行賞評,激發學生思維潛能,提高學習積極性;課堂外,進行醫學人文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開展醫學人文專題報告、閱讀人文期刊、寫感悟等,讓學生在所見所聞中對醫學人文有所領悟,并將人文關懷付諸實踐。3.2.4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教師在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建立教師培育機制,逐漸獲得一支人文素質較高、教學能力較強的康復醫學人文教師。一則,加強思政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的不足,在完善自身現有學科知識基礎之上,盡量彌補康復醫學知識方面的欠缺,應盡可能地掌握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康復醫學基礎等醫學知識;二則,激勵康復專任教師參加相關人文培訓、講座,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尤其是康復專業教學與人文教學的整合;另外,鼓勵教師多參加臨床實踐,在實踐中體驗臨床康復工作崗位中對醫學人文的具體要求,發現現代專業教學中的不足,進而提出整改措施。3.3加強學生同理心培養同理心。[13]是醫務人員能夠理解患者內心的體驗和想法,并以此為基礎與患者進行交流的一種認知的品質??砷_展同理心培訓[14],如先通過觀看影片觀察人物情緒及表情,提升認知;理論培訓介紹同理心的意義、同理心在醫療中的價值等內容,培養康復學生同理心意識,再通過情感分享及交換、小組故事討論、文學賞析等實踐環節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學會換位思考,提高理解和體諒別人情緒、情感的能力;組織情感分享課、角色扮演課、社區義診、助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同理心??祻蛯I學生畢業實習一般要求44~48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時間來強化學生的同理心[15]。學校及實習醫院應定期對康復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并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并開設針對性的課程及講座,幫助舒緩學生不良情緒,同時實習帶教老師應關注學生職業道德及人文素質的養成,并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4結語

人文教育與康復專業教育的融合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開展人文教育,培育學生職業道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我們可以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借鑒國外先進的、成功的人文教育案例,并結合我國康復專業教育現狀和康復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改革,構建完善的符合臨床康復工作需求的康復專業人文課程體系,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具有精湛技能和高尚職業道德的康復醫療人才。

作者:耿姣姣 單位:江蘇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