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1-26 09:13:06
導語: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涉外護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護理英語教學已成為涉外護理專業的重點教學內容。從當前護理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重要分支,護理英語具有ESP(專門用途英語)特性。結合ESP職業性和實用性特點,在涉外護理專業開展ESP教學,明確課程定位,突出專業特色;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加強教材建設,貼近職業需要;強化師資培訓;構建注重過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以提升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水平,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涉外護理人才。
關鍵詞:ESP教學理念;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學
涉外護理專業主要是培養適應國際醫療需要的,具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熟悉英語語言國家文化的涉外護理人才。雖然醫學高職院校涉外護理教學已開設護理英語課程,但是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調英語基礎知識講授,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進和提升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水平,建立一套適合高職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的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滿足社會對涉外護理人才的需要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1ESP教學理念的內涵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1]。ESP針對特定專業與職業對英語的特殊需求而產生,并隨著教學實踐與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英語教學的一個獨特的領域。ESP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導向,以職業緊密融合,結合專業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以滿足專業領域的需求。ESP教學理念認為: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語言,使學生從知識型英語學習逐步轉向應用型英語學習[2]。ESP是公共英語的延伸,有獨特的詞匯、句法和結構模式,其教學不僅包括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且具有明顯的專業內涵,是語言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學習的綜合。
2ESP教學特征
語言教學專家Strevens提出ESP教學有四大特征:(1)課程設置滿足專業學習者;(2)課程內容與該專業相契合;(3)教學內容的詞匯、句法、篇章與專業相關,學習者能夠靈活運用專業英語;(4)與通用英語(EGP)有所區別。ESP教學不是提供一種由低到高的英語基礎知識能力的漸進式訓練,而是把“需求分析”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整合詞匯、語法、教法等因素,提煉出與職業相適應的英語應用能力。高職涉外護理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英語應用能力參差不齊,因此,ESP教學符合高職涉外護理英語教學實際。
3ESP教學理念對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改革的意義
高職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護理人員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從而在涉外環境中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整體護理。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應樹立為學生從事職業服務的理念,把有限的英語教學資源集中在與職業能力相匹配的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上。ESP教學理念為實現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目標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指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作為一種根據學生的交際需要和學習目的確定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教學理念,把ESP教學理念引入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符合涉外護理專業“專業知識+語言技能”的培養模式,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路,是實施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種系統嘗試。它既保持了語言教學的特點,又涉及了護理專業的學科領域,同時還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順應了交叉學科的發展趨勢。ESP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有效實現了專業知識與英語知識的交叉。學生借助英語學習專業知識,從專業實踐中訓練英語技能,避免了純語言學習的機械性和枯燥性,極大地推動了英語學與用的接軌,促進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ESP教學理念對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彰顯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ESP教學理念下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4.1明確課程定位,突出專業特色。英語課程是涉外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英語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開設ESP課程的宗旨是“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提高能力、學以致用”。ESP教學的核心內容是需求分析,因此,涉外護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市場對涉外護理人才的需求來確定課程的性質,調整知識結構,優化課程內容,充分突出專業特色[3]。ESP課程設置應注重涉外護理專業的公共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之間的適當比例,突出核心課程,加強學科交叉。構建以“公共英語+護理英語”為主體的結構體系,在教學中加強公共英語和護理英語的相互滲透,打破英語與專業學科之間的門戶壁壘,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有機融合。同時,要以護理行業標準為導向來調整護理英語課程,以符合護理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4.2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傳統的英語教學注重學生語法的掌握、詞匯的記憶、句子的翻譯。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缺乏師生互動。ESP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ESP教學目的更為明確,即培養學生在目標情境下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護理英語教學改革應緊扣涉外護理的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一是改革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用護理情境教學模式,嘗試將課堂搬到護理實訓室,充分利用護理實訓室與模擬病房創設真實的臨床護理活動場景。通過實物演示、護理操作、角色扮演模擬醫護和護患對話情景、操作情景。同時通過積極的情感體驗來培養學生學習護理英語的興趣與熱情,將教與學巧妙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二是緊密聯系護理專業課程與技能操作流程,以護理工作流程或項目任務設計教學單元。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融入不同的護理情境,如癌癥患者的護理、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等。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和擴充護理英語詞匯量,圍繞項目中的交流需要不斷強化語言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4.3加強教材建設,貼近職業需要。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根據ESP教學理念,教材內容要體現“真實性”原則,包括與專業相關的詞匯、句型、閱讀材料等。因此,涉外護理英語教材的選擇要以傳授實用性護理專業知識為目的,兼顧英語和護理兩方面,既要符合護理英語的培養目標,又要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教材還應體現實用與夠用的原則,盡可能涵蓋護理各個分支學科的專業知識,既有配套的健康教育、安全用藥、醫學咨詢和護理服務等內容,又有護理人文關懷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突出專業性與實用性、新穎性與趣味性的特點。4.4強化師資培訓。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ESP教學的核心力量。DudleyEvans和StJohn認為ESP教師應充當5種角色:(1)合格的英語教師;(2)合格的課程設計者,并能為學生提供實用的教學材料;(3)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合作伙伴;(4)合格的教學研究人員;(5)精通ESP測試與評估者,能根據教學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時分析和總結[4]。醫學高職院校可采用3種方式促進英語教師向復合型ESP教師轉型:首先,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進行校內交叉培養。挑選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扎實的護理專業教師對英語教師進行護理基礎知識培訓。同時,英語教師再對護理專業教師進行英語應用能力訓練,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其次,邀請護理領域專家學者來校舉辦專題講座,使教師了解國內外護理發展動態。再次,邀請外籍教師觀摩教學,并對教師進行教學指導。最后,可分批次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或國外一流醫學院校進修訪學,從教學和辦學方面得到啟發。4.5構建注重過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目前,護理英語考核通常采用閉卷筆試,考核內容包括專業詞匯的中英文互譯、專業縮略語的掌握、閱讀理解和翻譯等。應摒棄這種一次性的“知識性”試題,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平時通過課堂提問、作業、情景表演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做出動態評價。期末采用筆試、口試,對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英語應用能力做出終結性評價。通過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5結語
護理英語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作為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教師,要以學生職業需求分析為基礎,把英語教學與學生就業緊密聯系起來。改革傳統以講解語法、翻譯為主的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觀念,以ESP教學理念為指導,努力改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護理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姬姝.專門用途在英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綜述[J].中國成人教育,2011(5):136-137.
[2]鄧東元.探析ESP教學現狀與發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72-75.
[3]汲壽榮.基于ESP理論的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1):158-160.
[4]DudleyEvans,StJohn.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作者:朱芮 單位:鐵嶺衛生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究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