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文化教育現狀與方法

時間:2022-01-18 10:10:23

導語:英語教學文化教育現狀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文化教育現狀與方法

【摘要】在我國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文化教育的缺失,對于學生英語素養的全面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應該引起重視。本文在分析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改變英語中教育重語言輕文化的現狀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院校;英語教育;文化教育;問題

一、現階段職校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育的問題

(一)教材的編排體現不出英語教學的文化教育特點。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下,英語的定位更多是一門外語,在職業院校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在具體的學習中,更多的是注重對于語言技能的學習,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處于缺席的現狀,這在教材的編排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目前,我國的英文教材更多的是從英語的詞匯、語法句式出發來編排教材。在教材中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的有關英語文化的內容,但只是作為語言學習的背景點綴其間。零碎、缺少系統化的內容組織,英語文化的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對學生了解和學習西方的文化、英語的文化造成不利的影響。(二)英語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英語文化教育。在英語教育以培養英語語言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背景之下,大多數英語教師所接受的英語教育也只是語言教育,缺乏文化教育的內容。加上教師的教學以語言教學為主,重語言技巧的傳授,自然在提高自身英語教學水平的過程中更加不會把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的英語文化修養上。因此,目前的職業院校老師鮮有具備系統的英語文化教育背景,對于英語文化的知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也就無法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的學習英語文化。(三)學校重語言教育輕文化教育。片面地重視英語語言教育,忽視英語文化教育是職業院校英語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與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無關系。表面上看來,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并沒有太顯著的作用,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傳統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能夠更快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久而久之學校就會放棄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語言的滲透。而且,學校的英語水平測試的重點也是放在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考查,文化知識的考核比較少,這更加加劇了職業院校英語教育的重語言輕文化的現狀。

二、改變文化教育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地位的措施

(一)改變英語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文化教育的比重。轉變傳統的英語教育中重語言輕文化的教育思想,把培養兼具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又了解英語文化的學生作為英語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首先,學校、教師和學生應該提高認識,對于在英語教學中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拋棄英語學習中單純為了運用語言的功利性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修養為要求。其次,在教材的編排上進行改革,改變以往依靠詞匯、語法、句式來進行內容編排的方式。應該把語言技巧和文化知識進行深度融合,把語言的教學融于文化教育當中。最后,在課程的安排上,除了傳統的英語教學外,還可以安排專門針對于英語文化學習的第二課堂,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給學生灌輸系統化的,全面深入的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英語文化。(二)變革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的課堂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只注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巧學習的教學方式,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其中深入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應該是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學習語言是了解他國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掌握了一門外語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相應的國家的文化知識。同時英語語言中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語言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相應的文化背景。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師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文化背景發掘出來,并有效結合語言教學一并傳授給學生。英語詞匯的學習就有實現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比如“國家”在英文中可以用:country,nation,state等多個詞匯來表示,多個英語單詞可以用來表達同一個意思與西方復雜的政治文化相關聯,它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在西方國家,聯邦制是很常見的政治體制,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州和邦是組成聯邦國家的單位,因此英語中state才有國家的意思。這些詞匯的背后包含著西方國家以及地區在政治制度上的特點,有著歷史的淵源。給學生講解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其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地實現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的結合。

總之,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缺失是職業院校英語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問題,要改變這種現狀,就應該通過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實現英語教育的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淑香;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融入探究[J];校園英語:中旬;2017年9期

[2]倪秋梅;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1期

作者:馬麗萍 單位:銀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