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英語素養提升目標及策略分析
時間:2022-04-22 11:08:01
導語:學生英語素養提升目標及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英語培養目標的變化歷程
1.1注重人文教育。新中國成立前的外語教育以人文培養為重,80年代初的文化熱繼而引發了語言文化教學及研究的大討論,外語界開始反思本國文化的闡釋和表述問題,由此確定了90年代開始盛行的三類人才培養模式,即:復合型(人文專業+英語)、雙語型(英語之外的外語語種+英語)、主輔型(英語+人文專業課程)。1.2功利實用主義上行。在服務于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中翻譯人才、商貿人才、國際法人才等需求的推動下,各類人文課程、課時被大幅度消減,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東方文化生態失衡。人文教育被實用功利的課程設置取代,以局部或近期的功利驅動和實用為指導原則和發展方向的教育現實導致了社會人文精神的衰落。1.3思辨缺席癥出現。外語教育界在20世紀末提出了“思辨缺席癥”。英語專業過于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教學以教師和教材為核心,與社會實踐活動脫鉤,忽略了思考問題、特別是批判性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訓練。1.4文化關注回歸。21世紀以來的英語教學中注重了文化課程目標的確立,強調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重視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及社會行為規范,反思英語國家文化與本族文化差異,提高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鑒別力,培養世界意識,提高文化修養。21世紀以來的外語教育呈現了更加蓬勃發展的景象,學習者、教學實踐者思辨能力的培養和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力度逐漸回歸。
2.我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
2018年教育界各大會議均強調了我國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注重對學生語言基本功、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思辨的能力、適應新形勢需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媒體素養、國際公民性、領導力和良好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語言是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熟練使用外語技能是主要目標,大學本科的英語教育擺脫危機的出路不在于如何與市場接軌或與多種知識復合,而在于適應本身特色完整知識體系的構建”。
3.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及相應策略
3.1英語緊缺型人才培養。目前大多數用人單位需求量最大的語種是英語,最急缺的英語人才是商務類和翻譯類英語人員,人才類型傾向于專業型和通用型,人才技能重視口語能力、再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指明了英語人才缺口方向,調整專業布局、明確培養目標、擴大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供需數據庫等措施亟需施行。3.2英語思辨能力培養。外語教育中的思辨能力是指在積累一定的母語文化和知識的同時,對外國文化、語言有相當的了解,并具備一定的質疑、推理、探究、辨別、跨文化溝通和外語運用能力。對學生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培養對于國家的外語發展戰略、中國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身份意識、文化身份意識的回歸與理性認識以及中國夢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思辨缺席”的根治需要從英語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考試制度、英語教育政策規劃等源頭做起。教師和學生如果在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具體實踐中有高層次的思辨能力參與的話,就能夠客觀、真實、理性地形成對教學的思考和反思。3.3英語溝通能力培養。英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語境和更多的交流機會,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實施能夠為學生提供廣泛的交流機會,培養其實戰能力。這就要求語言課程的設置要以全英或雙語培養為主,保證輸出人才的質量,促使其能力的真正習得。其次,開展市場需求調研,為學生提供便于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的工作崗位,幫助他們鍛煉實際語用能力。3.4英語自主創造能力培養。知識的積累是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思維主動性的開啟是比知識獲取更重要的過程。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實現從注重學生英語知識培養向學生英語素養提升的轉變,讓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增強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信心和勇氣,進而進行深入學習。
4.結語
我國英語教育歷經了發展和改革的眾多階段。我們應該看清國家發展的大勢(育人)、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質量)、把握學校建設的態勢(特色)、引導學生成長的走勢(能力)。外語教學從“翻譯人才培養”到“外語生活”到“講好中國故事”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指明了順應教育改革趨勢、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性。各高校應該把握本校的辦學特色,爭創一流專業,建設一流師資,實現產學融合、產教融合和育人協同,以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發展。
作者:陳亞非 單位:青島黃海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 上一篇:現代職教體系下高職英語評價體系構建
- 下一篇:水利局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