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文化沖突論文
時間:2022-09-09 10:47:00
導語:儒家思想和文化沖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Tan)的小說《喜福會》(TheJoyLuckClub)一發表,便好評如潮,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九個月之久,獲得多項文學大獎,令她一舉成名。作品主要描繪了分別代表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母女兩代人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心靈歷程,展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
小說中的四位母親均來自戰火紛飛的舊中國,她們出生并成長于舊中國,在大陸的娘家都曾有著不錯的家境,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早在她們赴美國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因此她們骨子里信奉的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她們的四個女兒均生于美國長于美國,在美國文化與教育熏陶下成長,與生俱來所信奉的大多是美國文化中鼓吹的個體與獨立,兩代人之間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谶@樣的背景,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沖突就與普通美國家庭的情形不同,反映了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
本文主要從倫理學的角度討論由于中美價值觀的不同而導致的小說中人物間的性格沖突,從而揭示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促進不同文化圈的人們的和諧共處。
一、儒家思想與美國精神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典型,美國文化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代表。由于兩國歷史發展、文化傳統的形成和地域環境的差異,中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倫理思想。一個文化體系的核心就是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同的價值觀源于不同的倫理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在中國兩三千年的封建宗法社會的歷史中,一直占主導地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提倡長幼尊卑有序,家庭中小輩必須服從長輩,子女必須絕對服從父母,不得有半點違背?!兜茏右帯吩唬骸案改附?,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狈駝t便是大逆不道,就是“反了”。
西方沒有像中國那樣一統數千年的傳統核心倫理思想,但我們依然可以追溯到其淵源。在早期的歐洲社會中,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很重。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把人看作世界的主人,看作是命運的主人,這極大地推動了個人進取精神。另外,在歐美文化中,人們由于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崇尚個性?;浇探塘x的核心就是基督信徒“靠個人信念通過持之以恒的個人靈魂深處追求與奮斗而獲得新生”[1]。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美國的倫理思想雖然起步較晚,但它繼承了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倫理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美國文化和美國精神,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特立獨行,而不是百般服從”[2]431。美國倫理思想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卻富有“美國特色”。美國“遼闊的土地、獨立流動的氣氛、積極樂觀進取的精神等,為美國倫理思想注入了鮮明的美國特征”[2]427,培育了獨特的美國精神。
無論是中國儒家倫理思想,還是獨特的美國精神,都有極其豐富的內涵。
二、《喜福會》體現出的儒家思想與美國精神的沖突
小說中,隨著對這四位女兒成長的描寫,作者展示了四對母女間的代溝與文化隔閡。這些沖突集中表現了兩種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四位母親要按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塑造自己女兒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兒,而在美國生長接受了美國文化的四個女兒要按美國的價值觀生活,無法接受中國傳統價值觀,兩代人無法溝通思想因而發生沖突;另一方面,四個女兒畢竟在華人家庭中長大,因此她們在無意識中接受的某些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又與正宗美國人發生矛盾。在女兒方面,她們幾乎都不能理解她們各自母親的過去,而且常常為中國的習俗、規矩大傷腦筋。在母親方面,因英文的貧乏以及對美國社會的不甚了解,她們無法接受各自女兒疏遠自己這一事實。此外,因失落感和望女成鳳之心的膨脹,幾位母親都企圖控制她們女兒的命運,這無疑激化了母女之間的矛盾。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沖突其實就是儒家倫理思想與美國精神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家庭中的長幼尊卑和美國家庭中的平等觀念之間的沖突
小說中的母親龔林達一直試圖教會女兒韋弗利有關中國的氣質:如何服從父母,聽媽媽的話,凡事不露聲色,不要鋒芒畢露……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順從父母,做事中庸,“出頭的椽子先爛”。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從小到大,每一個成長階段無不浸透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兒女必須對父母盡孝?!靶ⅰ钡牡谝粚雍x是不僅要尊敬父母長輩,物質上精神上還要無微不至地關懷父母,而且要養老送終、傳宗接代?!靶ⅰ钡牧硪缓x是順從。“順”就是在行動上必須尊重服從父母的意志。按照孔子儒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思想,子女必須服從父母。但是,韋弗利從小受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熏陶,強調獨立能力,自我意識和反叛心理強烈,所以她抱怨媽媽對她“管頭管腳”。當吳晶妹不愿按媽媽的要求彈琴時,媽媽說:“女兒只有兩種,聽大人話的和不聽大人話的。只有一種女兒可以住在這個家里,那就是聽話的女兒?!保?]145晶妹頂嘴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兒,你也不是我的母親?!保?]146她認為“我不是她的奴隸,這不是在中國”[3]145,表達了她強烈的獨立意識和無處不在的獨立自主觀念。媽媽的話一語道破了中美家庭中母女關系的區別。在中國,人們常用“女兒是媽媽的貼心襖”來形容媽媽和女兒的親密無間的關系。母女關系是諸多家庭關系中最和諧、最容易理順的。美國倫理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家庭成員之間也是如此,子女和父母之間是平等關系,是朋友關系。美國人在家庭中的權利與平等地位意識極強。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不論長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其他成員無權干涉。美國人的個人權利意識使得美國父母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小說中的四對母女之所以沖突不斷,就因為女兒已經美國化了,是典型的“香蕉人”。而中國媽媽仍按華人的傳統解釋母女關系
例如,在韋弗利第一次婚姻期間,母親常常不打招呼,隨便來訪,這在中國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了,可卻遭到了女兒的抗議。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儒家的倫理秩序中,往往不允許晚輩直呼長輩的姓名,這也是長幼有序的要求,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不懂規矩?!兜茏右帯分袑懙溃骸胺Q尊長,勿呼名?!倍诿绹?,人與人之間不論長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越親密越如此,體現了對平等的追求。小說中,瑞奇初次拜見未來的丈母娘,臨別時,他緊握兩位老人的手,說:“林達,庭姆,我相信我們不久以后還會見面的?!保?]189林達和庭姆是韋弗利的母親和父親的名字,除了幾個同輩的至親好友外,無人這樣直呼他們的大名。這個舉動在華人眼里就是“沒大沒小”!可瑞奇渾然不知,還覺得自己與未來的丈母娘挺談得來呢。但是吳晶妹和韋弗利等人由于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她們總是以“叔叔、阿姨”等稱呼長輩。簡單的稱呼,體現的卻是價值觀的差異。
(二)中國式的謙虛與美國式的直爽之間的沖突
為了得到母親的支持,經過精心策劃,韋弗利帶瑞奇來家里吃飯。因為她知道“烹飪是我母親表現她的愛意、驕傲和能力的一種方式”[3]186。誰夸頌她的烹飪,誰就會取得她的歡心。赴宴前,韋弗利反復叮囑瑞奇:“飯后一定要告訴她,她燒的菜是你吃過的最好的?!保?]186果然她媽媽燒了一桌豐盛的中國菜,包括她的拿手好菜梅干菜蒸肉。按照中國的習慣,老太太對自己的拿手菜總是先謙虛一番,說自己的菜
做得如何不好,其實意在獲得大家的表揚。那晚,她滿心歡喜地端出自己得意的梅干菜蒸肉,驕傲地放在未來女婿的面前,自己嘗了一口后故意謙虛地說:“唉,這菜太淡了,沒味,真讓人難以下咽。”[3]188那句話實際上是提醒大家快來嘗一口,然后稱贊她燒的菜如何美味可口。但是,在座的人還沒來得及這樣做,瑞奇就接著老太太的話說:“你知道,只要放點醬油就可以了?!保?]188說著就在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倒上了一層烏黑的醬油,頓時老太太變了臉色,氣得目瞪口呆,弄得在場的其他人尷尬得不知說什么好。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以謙虛為美德,對別人的贊揚、夸獎常禮儀性地予以否認,更不喜歡炫耀自己的成績;美國人崇尚自我奮斗,常會對別人的贊揚樂于接受并表示感謝,對自己的成績也樂于展示。瑞奇把一切都攪混了,可他自己還蒙在鼓里,因為他根本就無法理解中國人這種自貶式的謙虛。
(三)儒家倫理中的家族觀念與美國精神中的個人主義之間的沖突
韋弗利獲得全國象棋冠軍后,她媽媽喜歡到處炫耀,自己也跟著出名。女兒看不慣這一套,抗議道:“為什么您總是用我來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學下棋好了?!保?]97儒家倫理重視家族的力量,一家人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母親們望女成鳳,把自己年輕時的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兒們身上,無形中給女兒們施加了更大的壓力。女兒成名了,母憑女貴,當媽的當然高興??墒切≌f中女兒們崇尚的是美國精神中的“個人奮斗”。她們認為自己的成功純粹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與父母無關。韋弗利對母親行為的反感使她最終放棄了下棋。
(四)作為華裔的女兒與美國白人之間的沖突
小說中的四個女兒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中國傳統教育,但畢竟在華人家庭中長大,由于母親們的言傳身教、長期的耳濡目染,這些傳統還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們的成長、思想及各自的婚姻,因此她們在無意識中接受的某些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又與正宗的美國人發生了矛盾。韋弗利打算和白人男友瑞奇結婚??扇鹌姹软f弗利小幾歲,她擔心這樁美國式的婚姻會遭到母親的反對。盡管對母親心存怨恨,她還是想方設法試圖先得到母親的認可而沒有如瑞奇所說的“說一句‘媽媽、爸爸,我準備結婚了’”[3]189。母親總是對瑞奇挖苦諷刺。韋弗利向朋友瑪琳娜訴苦,瑪琳娜建議:“告訴她住手,別破壞你的生活,告訴她閉嘴!”[3]182女兒讓母親閉嘴,這在儒家文化中也是聞所未聞。韋弗利雖然對中國傳統倫理——孝道一知半解,卻深知作為女兒,是不能對一個中國母親說“閉嘴”的,“你會被指控為殺人幫兇”[3]182。韋弗利一方面討厭母親干涉自己的婚姻,堅決要獨立,另一方面又要顧及中國的孝道,這讓她處于矛盾之中,非常痛苦。
小說主人公之一羅絲是位性格溫順的姑娘,一次她受白人朋友泰德的邀請出席他父母的招待會。這是一個典型的白人中產階級家庭,泰德的母親婉轉地表示不同意羅絲和泰德結婚。羅絲聽后心里雖然不高興,但沒有公開表示反抗。當泰德得知此事時,他大為惱火。首先他對羅絲不為自己的權利斗爭感到吃驚和不解,然后他又當著眾人的面大聲斥責他的母親不尊重他的權利?;楹罅_絲對泰德百依百順,因為她相信這是她愛他的表現。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夫為妻綱”、“夫唱妻隨”的倫理要求。然而事與愿違,泰德反而對她產生了厭倦提出離婚。這下震動了羅絲,經過痛苦的反思后,她終于明白了,在美國,作為一個人,她應該有自己的尊嚴和獨立的人格,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利,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因此,她決心為自己在婚姻中的權利和平等地位而斗爭。泰德發現妻子原來并不是一個唯唯諾諾、毫無權利意識的弱女子,兩人竟破鏡重圓,生活得比以前更加美滿。在這里,先是泰德違背父母之愿選擇了亞裔妻子,而后一向沒有主見的羅絲學會了對丈夫說“不”。這兩件事都表現了美國家庭中的獨立意識。
女兒們在與母親們的不斷沖突中長大,經歷了各自的快樂、煩惱與痛苦,也希望能緩和一下母女之間的矛盾,試圖去理解母親。小說行將結束時,女兒們已意識到她們需要了解中國文化才能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并使其變為優勢。吳晶妹的中國行從中國傳統倫理角度看,實際上是在盡“孝”,完成母親未了的心愿。母親們在遭到長期的反抗后,不再利用母親的權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早已成熟的女兒們了,注意到在她們生活的基礎上女兒們正在譜寫更為美好的生活篇章。母女間的這種和解,不只是兩代人之間矛盾的化解,也是作家的希望,希望華裔的后代能在兩種文化間取長補短、和諧地融合。
三、結語
中國儒家思想和美國精神相比,無所謂孰優孰劣,各有所長。處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們應該互相寬容、互相理解,取長補短。只有這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才能減少沖突,和諧共處,最終實現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8
- 上一篇:工廠打字員試用期工作總結
- 下一篇:農村信用社信貸員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