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3:26:00
導語:科學與人文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盡管科學與人文關系是20世紀哲學反思的重要內容,但以往的哲學沒有認識到實踐的積極意義,因此不能正確解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對立。只有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卓有成效地把握到人類社會獨特的存在和本質,全面地考察了自然物質性和人文價值性、客觀因果性和主觀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達到科學和人文的互為中介、互相貫通并融合。
關鍵詞:科學與人文;哲學反思;文化融合;實踐超越
Abstract:Philosophicalreflectionontherelationsbetweenscienceandhumanitieswasimportantin20thcentury,butitdidnotresolvetheconflictbetweenthemforphilosophyinthepastdidnotrecognizethesignificationofpractice.Marxistphilosophyofpracticeemphasizeshumansociety''''suniqueexistenceandessence,reviewthenatureandhumanitythoroughly,soitcanleadtointermediation,interpenetrationandamalgamationofscienceandhumanities.
Keywords:scienceandhumanity;philosophicalreflection;culturalamalgamation;practicaltranscendency
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國內外學者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茖W與人文之間的關系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層面,即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系;二是精神層面,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一、哲學反思:對科學與人文關系的理性關注
科學是一個具有社會歷史性的概念,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產生于19世紀,此時的科學定義為系統化的實證知識。將之看作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文化是基于現代科學而產生的一種現代文化?!叭宋摹迸c表示自然界變化的“天文”相對,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自從有了人和人類文明,就開始有了人文文化。而系統的科學文化的形成,則在近代科學技術出現之后。人文文化歷史遠比科學文化源遠流長。”[1]但科學從產生之初就與人文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有人比喻科學與人文是人類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既然作為人類發展的兩翼,就應該是和諧、均衡發展的。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卻是一波三折。
在人類歷史上,科學與人文曾完全內在地融為一體,在古代,科學、文學藝術和哲學沒有截然分開,只是在后來母體文化直接同一性消解和文化分工逐步深化之后,科學與人文才陷入關系的外化。智者派興起后,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之后蘇格拉底把目光投向人,“認識你自己”成為人類自我認識的響亮口號,此時人文地位不斷攀升。在基督教統治的歐洲中世紀,人的地位和尊嚴被貶低,人和自然被看作上帝的產物??茖W和哲學被看作神學的婢女,科學和人文同時被淹沒在神學的權威之中,科學家和人文學家受到迫害。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價值,宣傳人的解放,被教會壓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轉向了關注人和自然。文藝復興是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共同復興。17世紀以后,科學以強勁的勢頭發展,出現了科學革命。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而帶來物質資料的空前繁榮,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科學文化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對科學與人文關系的理性關注,應該說首先是西方人對科學進行理性反思的結果。西方自文藝復興開始的科學對宗教的反動,一定層面上體現出了科學與人文的分裂,而在哲學反思的層面上,其始自休謨對“是”與“應當”的劃界,強化于康德哲學關于“本體”與“現象”、“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劃分。18世紀歐洲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盡管積極地反對了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然而卻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用純粹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也把人看作機器。這種離開了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和認識問題的認識方法,進一步使科學與人文走向殊途。而同時,在理性主義者看來,理性認識完全不用依賴于感性經驗,這一派哲學中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由于缺少科學性而走向神秘化,最終造成人的屬性對社會存在的游離,從而使科學與人文處于對立的境地。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而帶來物質資料的空前繁榮,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科學文化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文文化處于進一步的劣勢地位??茖W主義思潮興起后把科學視為唯一的客觀知識,科學方法無所不能,一切人生問題和倫理問題都可以用科學解決。
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對立,早被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意識到。盧梭認定科學和工藝的進步與人文精神的失落有著密切的因果關聯性,他明確指出科學與藝術不僅不能敦風化俗,反而會傷風敗俗。因此,科學是人類的禍患、道德的敵人;胡塞爾則認為歐洲陷入了人性的危機,原因是“在19世紀后半葉,現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支配,并迷惑于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象意味著,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就了只見事實的人”[2]。顯然,科學被認為是使人類落入一個不幸時代的根源??萍及l展與人的關系問題是20世紀哲學反思的一個重大課題。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學者都專門探討過科技與人的關系問題。20世紀科學人文主義思潮也是高潮迭起。自薩頓提出“科學人文主義”之后,這一主張得到了以社會科學家貝爾納、歷史學家布洛克等為代表的眾多學科領域學者的贊同,并得到科學家波蘭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后現代科學哲學家大衛•格里芬等人的追隨,科學人文主義思潮成為一種融合科學與人文最為引人注目的思潮。薩頓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沖突就是兩種看法不同人之間的沖突,一方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這些所謂的人文學者,另一方是科學家。”[3]薩頓認為,要使科學不至于失控,使之為人類的發展服務,就必須將之視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不能將之視為一種與人文文化結合起來的方法。他認為,在舊人文主義者同科學家之間只有一座橋梁,那就是科學史。但是,薩頓強調了科學中的主體性,從而也否定了科學是并且應該是追求“純粹客觀”的傳統觀念。羅蒂企圖超越柏拉圖主義傳統,消解實證科學的理性與客觀性,進而消除科學的權威性,降低科學的地位,使之與人文學平權,進而把科學歸于人文學之中。費耶阿本德在闡發了他的無政府主義認識論后提出了“反規則”和“反歸納”的方法沖擊經典和經驗的歸納法。消解科學和人文的矛盾。大衛•格里芬在《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一書中,指責現代科學觀的錯誤,導致人的異化,意義的喪失,整個自然界的全面“祛魅”,認為科學的“祛魅”是造成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分裂的根本原因。以整體有機論取代心物二分的機械還原論,以建設性或修正性的后現代觀取代或說超越現代科學觀,以達到科學、人、自然乃至整個宇宙的“返魅”。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生的“科學大戰”更是空前地體現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激烈沖突。人文知識分子發起對科學的新一輪批判。通過解構科學的實在性、客觀性和真理性來消解科學在現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認為科學像文學、藝術、宗教一樣,完全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構造,科學理論不過是科學家集團的一種社會性建構,消解了科學的神圣地位,以推翻文化的僭主地位。這引起了科學家的不滿,雙方論戰激烈。
盡管西方學者對科學和人文的關注以及積極的建設性思考具有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但由于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的積極作用,在科學文化日益膨脹的今天,很難具有可行性與操作性。在科學與人文關系上,馬克思實踐觀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文化融合:科學與人文關系的應然與必然
要探討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問題,前提是必須關注科學與人文對立、背離的原因何在。
許多人在探討科學與人文關系問題時,都要談到1959年C•P•斯諾在劍橋大學發表的題為《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演講,他是在文化活動中科學主義取向和人本主義取向日益極端演進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他認為兩種文化的對立主要是科學家和人文知識分子兩大集團互不理解,甚至互相敵視??茖W家和人文知識分子兩大集團的對立是科學與人文對立的特殊形式,也是凸顯的方面,其實這種對立背后還有深層次的原因。林德宏教授從文化層面探討了工業社會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失衡的兩個主要標志:其一,同社會科學相比,自然科學的發展速度、認識作用和社會文化作用占顯著優勢,出現了唯科學主義思潮——在認識論和科學觀上,認為自然科學是科學的唯一形式;其二,同藝術相比,技術的社會作用特別是經濟作用十分突出,使人類的生存方式從自然生存轉向技術生存,出現了唯技術主義思潮——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唯一決定性因素。[4]317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導致科學與人文對立的社會歷史根源是科學的資本主義應用。馬克思說:“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茖W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5]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導致功利主義科學觀的社會根源。馬克思指出:“在機器上實現了的科學,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而事實上,以社會勞動為基礎的所有這些對科學、自然力和大量勞動產品的應用本身,只表現為剝削勞動的手段,表現為占有剩余勞動的手段,因而,表現為屬于資本而同勞動對立的力量?!保?]因此,從社會根源上看,它是資本主義文明和文化存在著深刻矛盾的反映,科技的異化是導致科學與人文對立的重要方面。而從認識根源看,是與人們片面的科學觀,以及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劃界簡單化、絕對化等密切相關的。
科學與人文的對立局面是繼發性的,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也是可以改變的。
“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協調的關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技術的結合?!保?]317從精神層面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具有統一性,即人文精神是具有科學精神的向度,而科學精神具有人文精神向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物質對于精神具有決定作用,而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的智慧的花朵是在物質的升華中產生的,但往往人們對精神對物質的能動作用的認識是弱化的。“在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體系中,科學技術的功能主要是在生產力的范圍內得到闡述的?!保?]實際上科學技術改變物質世界的過程就是人的精神對物質進行能動的改變的過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也是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物質與精神只有在契合點時才能上升為意義和價值層面,才具有精神和文化功能。因此文化的融合的基礎是精神的融合??茖W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關照是兩種文化融合的主要方面。“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充滿人類理想和激情的并與人類自身發展、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保?]科學技術的雙重屬性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既是一種物質力量,具有生產力功能,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源泉,具有開辟道路,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確定方向之作用,是第一生產力;同時,它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具有文化功能,它對精神文明建設起作用??梢哉f,以求真和求實為核心的科學精神與以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尊重人的個性及關懷人類處境為核心內容的人文精神其實并不矛盾,人類精神是相通相融的。
從文化方面看,文化本身都具有實踐性。文化問題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關注對象,馬克思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的整體性與文化的人化本質的論述構成其文化形而上的基礎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結晶,是人類為了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而進行的精神生產的產物?!白匀唤鐩]有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保?]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與勞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猿人們進行的‘真正的勞動’,不僅使它們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也是人類開始創造文化的標志”[10]。人是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生存的資本,也是通過改造自然創造豐富的物質文化成果,從而改變生存環境和條件提升人本身的?!皻v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個方面是緊密相連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保?1]兩種歷史都因為人的參與而相互有意義。人參與兩種歷史的創造過程是通過實踐完成的,正是由于實踐人類創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成為兩大文明的重要表征。
“人的本質是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所以兩種文化的統一是人性的要求,兩種文化的對峙,則是人性的分裂。”[4]329因此,科學與人文融合具有理論上的應然與實踐中的必然。
三、實踐超越:突破科學與人文對立關系的現實途徑
解決科學與人文的對立關系還要回到馬克思。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在實踐基礎上生成的社會及其歷史這一人的真正現實,從而科學地解決了科學與人文的對立。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保?2]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過去的“科學”對于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過去的“人文”只是抽象地發展人的能動的方面。由此而發生哲學中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對立。原因在于,它們都不了解人的實踐,而“實踐”這一聯系人和自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對象化活動,正是實然與應然、現實與理想、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關鍵。
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分裂是19世紀以前科學的特征,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則力圖克服這種分裂,實現科學的統一。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保?3]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他們學說的過程中,自覺地從不斷發展著的自然科學中吸收有益的成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當時的形勢和需要,在創立新世界觀的過程中,形成了對科學與人文關系的科學理解,為了創立新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需要,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去關注研究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推動歷史前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關注與他們同時代的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的巨大作用,他們自覺地把科學技術納入到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分析框架中,社會科學有其特殊性,但在確定其科學性時,在使其科學化時,總是要直接、間接地以自然科學為參照系,總是要盡可能地借鑒、移植自然科學的方法與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是運用科學實踐觀對人文關系進行考察、分析,得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把科學的發展視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視為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基礎,同時揭示出科學與人文在本質上的統一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實踐是科學與人文統一的基礎。他們從唯物史觀的高度不僅把科學看作生產力,而且把科學與具體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聯系起來考察,從人類全部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正確指出了科學與人文統一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這一活動的基本形式——生產活動中。在他們看來,人類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這樣,整個世界由“自然和歷史”兩方面構成,而實踐既是構成自然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將它們連結起來的橋梁。正是在實踐中,自然和歷史被賦予了對立統一的關系,使歷史“自然化”,使自然“歷史化”。所以,“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14]。
實踐這種人類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能夠并且必然改變科學與人文的對立,主要在于:
一是實踐體現了自然物質性和人文價值性的統一。薩頓指出:“無論科學活動的成果會是多么抽象,它本質上是人的活動,是人的滿懷激情的活動?!保?]38馬克思也指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薄岸说念愄匦郧∏【褪亲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這種活動集中反映了人作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和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15]。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達到自由本性的自我確證、自我展現和自我追尋。
二是實踐實現了主觀目的性和客觀因果性的統一。人是一種目的性的存在,人的目的和需要是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動力,人類從事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基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又把自己的目的、需要運用到客體對象上去,創造出人類所需要的新的有用客體。自然是一種客觀規律性存在,具有因果性。而作為實踐的科學活動是人目的實現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主觀目的性與客觀因果性達到了契合和統一。
三是實踐達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物的尺度,即外部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是人對事物進行正確的事實判斷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知識、情感與意志,是人對事物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一方面要受到物的外在尺度的制約,另一方面要受到人的內在尺度的制約。自然科學,主要依據物的尺度,確保合規律性,體現了人類科學活動中求真的向度;人文科學,主要依據人的尺度,確保合目的性,體現了人類科學活動中求善和求美的向度。
在實踐中生成的社會,是人類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結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現實與理想、科學與人文、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的統一體,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質性、客觀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與追求的人文價值性、主觀目的性,高度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的結果。所以,要正確解決科學與人文的對立,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用實踐的觀點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類社會獨特的存在和本質。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質性和人文價值性、客觀因果性和主觀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達到對科學和人文的互為中介、互相貫通并融合。
參考文獻:
[1]肖玲.從分化到匯合:科學與人文的歷史走向[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5):1-2.
[2]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5-6.
[3]喬治•薩頓.科學史與新人文主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49.
[4]林德宏.科技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
[7]俞吾金.科技:蛻變為意識形態之后[EB/OL].(2005-09-10)[2008-05-12].zhongguoysl./2879061.html.
[8]孟建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J].哲學研究,1996(8):18-2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19.
[10]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起源[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63.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
[12]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7.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
[1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 上一篇:司法行政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國稅局內部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