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9 08:34:00

導語:宗白華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宗白華的研究論文

宗白華的美學思想是與他對于中國哲學形上學的思考聯成一體、互為表里的?!蹲诎兹A全集》第1卷中的“形上學”筆記,是他為建構自己的形而上學理論所做的準備和探索,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于中國和西方哲學形上學的集中思考。

宗白華認為,西方的哲學形上學及宇宙觀是一種數學幾何學的形態。從托勒密著《天學大成》開始,到后來的伽里略、牛頓、愛因斯坦都是運用數學或幾何學的方法來描述宇宙與天體的結構和運行規律。西方哲學也是如此,所走的是一條純邏輯、純數理、純科學化的道路。因此,西方的形上學實質上是一種科學。反過來說,科學在西方也可以說是一種形上學,因為“希臘人之研究幾何學,并非為實用,而是為理性的滿足,在證明由感覺的圖形,可以推出普遍的真理。”例如,畢達歌拉斯研究數,是證明宇宙秩序與和諧的根源均在于數。宇宙——世界——科學——形上學,在西方成了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宗白華認為,這種形上學不能把握世界鮮活生動的事物和現象,沒有達到宇宙和世界萬物的精神和本質。因此,這種形上學對于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最終是隔膜的:“西洋出發于幾何學天文學之理數的唯物宇宙觀與邏輯體系,羅馬法律可以貫通,但此理數世界與心性界、價值界、倫理界、美學界,終難打通?!弊诎兹A的這種梳理,應該說揭示了西方形上學的一種本質,也揭示了西方哲學與科學文化之間關系的一種本質。

與此不同的是,宗白華認為中國人的形上學和宇宙觀則是非數學、幾何學的,因此與近代科學也完全不同。首先,中國古代哲學家沒有注意到西方哲學中所謂的實體。西方從泰勒斯就認為水為萬物之根本,是一不變實體,而中國哲人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以水喻道,但不以水為哲學實體。同時,中國哲學家具有一種傳承、延續先祖和古圣的政治道德遺訓以及禮樂文化的使命感,因此對哲學與政治及宗教不采取對立的分裂態度,而主張“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們對古代的宗教儀式以及禮樂,只是想闡發其“意”,于其中顯示其形上(天地)之境界。而對于形而下之器物,他們則試圖體會其形而上之道,即在器物的“文章”(文飾)之中顯示出“性與天道”來。這樣,中國古代的哲學不僅沒有與宗教分裂,而且與宗教、藝術(六藝)密不可分,同時與具體的歷史生活、與現實人生的世界息息相通,即所謂“仁者樂道,智者利道?!比绻f,西方哲學家把人類歷史生活的所謂“命運”化為一種命定的自然律,那么,中國哲人則把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推向“天人合一于‘保合太和,各正性命’之形上境”。從這里,我們看到中西方哲學形上學具有一種數與詩、科學與藝術的分野,風格和氣質迥異。

在中國古代的形上學中,宗白華認為,主體是《易》傳與孟子的思想。而構成中國形上學最根本的起點,就是中國人觀察宇宙萬物所采用兩個最基本的維度:象與數。

易傳所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以及“天垂象,圣人則之”等,這里的象實際上具有兩層的意義,一方面,像是宇宙萬物的另一種呈現,一種與現實具體事物有區別的但仍然另一種視覺上的形。這就是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另一方面,象又是宇宙萬物的范型,可以作為模板。這就是所謂“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俺伞本褪墙Y構、創構的意思?!肮省灾破髡呱衅湎蟆!韵鬄橛薪Y構之范型也?!碑斎唬蟊旧硪灿芯恢刃虻慕Y構,象有它本身構成的規則和圖形(六位及陰爻與陽爻),這種規則和圖形不僅揭示了具體的世界萬物及其關系,而且它們的意義和所指在根本上也是在宇宙和世界的范圍之內:“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倍蟮氖澜缢尸F的形象和意義是無窮盡的:“象為圜,執其環中以應無窮?!痹谧诎兹A看來,真正的、完美的象的世界則是一種音樂的世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正’唯顯示于樂。”因此,宗白華說:

象即中國形而上之道也。象具有豐富之內涵意義(立象以盡意),于是所制之器,亦能盡意,意義豐富,價值多方。宗教的,道德的,審美的,實用的溶于一象。

這種象的世界已經超越西方的科學的、數學的、理性的世界,達到了一種意蘊的境界。這兩者之間的不同,就像孔子所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蔽鞣降男紊蠈W是“食而不知其味”,而中國的形上學“由序秩數理中聆出其內在的節奏和諧,音樂,即能‘知味’,即能‘以情縶情’。以情體其意味?!边@就是中國形上學象所具有的可以體驗、意會的獨特功能和意義。

但是,宗白華認為,要完全表現出宇宙和世界的關系,還需要數(又稱理數)。關于象與數的關系,宗白華說:

象是自足的,完形,無待的,超關系的。象征,代表著一個完備的全體!

數是依一秩序而確定的,在一序列中占一地點,而受其決定。故“象”能為萬物生成中永恒之超絕“范型”,而“數”表示萬化流轉中之永恒秩序。……“象”為建樹標準(范型)之力量(天則),為萬物創造之原型(道),亦如指示人們認識它之原理及動力。故“象”如日,創化萬物,明朗萬物?。ù颂幾⑨專骸办o的范型是象,動的范型即道?!保?/p>

象之構成原理,是生生條理。數之構成是概念之分析與肯定,是物形之永恒秩序底分析與確定。

象與理數,皆為先驗的,象為情緒中之先驗的。理數為純理中的?!跋蟆庇裳鲇^天象,反身而誠以得之生命范型。如音樂家靜聆其胸中之樂奏。

這些不太流暢、完整的筆記揭示出宗白華思維的過程,具有某種跳躍的性質。我認為,宗白華這里所思考的象,大致就是宇宙萬物的原型和本源,具有使萬物流動、變化的功能,還構成萬事萬物的存在的理由、原理,故是一種“生命范型”。這種原理不僅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也是人類認識它們的路徑和邏輯,因此,象與中國哲學中的道有某種類似。這種“生命范型”的象,不僅是萬物產生的根源,也是宇宙萬物的意義所在。因此,象不僅創化萬物,也使萬物顯現。這樣,在象本身中即存有一種“構成原理”,即“生生條理”。不過,這種“理”不是由理性所把握的,而是由情感和感性運用內省的形式(反身而誠)把握的。這是象與數之間的根本區別。

另一方面,如果說象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具體可感的、變化萬千的世界,數則是這個世界中呈現的秩序。數具有我們后來所說的規律、法則之類的涵義。因此,這種數與理性相關,是由理性來理解和把握的。但是,宗白華認為,這種數與西方形上學中的科學的、數學的數具有根本不同的質。因為中國形上學之數是“生成的、變化的、象征意味的”,也是“流動性的、意義性、價值性的。”這種數“以構成中正中和之境為鵠的”。他還說過:“‘天地位,萬物育’是以‘序秩理數’創造‘生命之結構’。生命有條理結構,則器(文化)成立。(文章之器及機械之器。)”數在這里不僅與理性相關,也與“位”、“時”相關。因此,這種數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尤其不能脫離時間的因素:“此‘數’非與空間形體平行之符號,乃生命進退流動之意義之象征,與其‘位’‘時’不能分出觀之!”這樣,“中國之數為節奏與和諧之符號,故有中心之黃鐘之聲、之數,以生其它音與數。是一完形?!痹谶@個意義上,“中國之數,遂成為生命變化妙理之‘象’矣?!?/p>

我們看出數與象在根本上又互為一體,難分難解。其原因在于中國宇宙觀的空間永遠是流動不拘的、具體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數學的或幾何學的。關于這個世界的運動和變化的具體規律和法則,宗白華還是用《易》傳的思想進行解釋,認為乾坤八卦是象,陰陽二氣交感互動是內在動力,它們使世界生成并使世界運動。宗白華還說:“此生成之世界曰:‘變通莫大于四時’,……變化世界,即內具節奏規律,即是實體生成之境,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肯定變化世界與價值意義。”這表明,宇宙和世界萬物運動的根據在于“變”,“變”是絕對的、永恒的。其實,“變”在這個體系中,既是時間的因素,又是空間的因素。

一般說,《易經》中的空間觀念,表現在“位”之中,時間觀念表現在“時”(也即“變”)之中。但宗白華根據《易》傳象辭“六位時成”之說,闡明空間的“位”不僅是在“時”中形成的,是這個時間過程中短暫的“立腳”場所,而且“位”(六位)還隨著“時”的創進而變化,不是固定不變。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易經》中的空間是在時間中生成、變化的,時與空是不可分離的。

同時,宗白華認為,《易》鼎卦《象傳》“君子以正位凝命”這句話是“中國空間天地定位之意象”:

“正位凝命”四字,人之行為鵠的法則,盡于此矣。此中國空間意識之最具體最真確之表現也。希臘幾和學求知空間之正位而已,中國則求正位凝命,是即生命之空間化、法則化、典型化,亦即空間之生命化、意義化、表情化??臻g與生命打通,亦即與時間打通矣。正位:序秩之象;凝命:中和之象。

這里的關鍵在于“空間與生命打通”,表明中國形上學中的空間不是與人無關的獨立于人類之外的空間,這種空間的意義是在于人生和生命之上。因此,這個空間不僅法典化,而且意義化、表情化。宗白華又認為:“鼎是生命型體化、形式化之象征”。鼎本身所呈現的,是一種具有生命意蘊的景象,這景象中包含有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秩序,也含蘊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宗白華也對革卦《象傳》“君子以治歷明時”進行闡發,展開對于時間的論述。他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彼谶@里強調革卦中的“變”的含義。而這種“變”,是與人的社會生活一體的??梢娺@里所闡述的是一種人類歷史的時間,而不是與人類無關的宇宙時間。宗白華把這種人類歷史時空又稱為“具體的全景”,也就是“四時之序,春夏秋冬,東南西北之合奏之歷律也,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具體全景也?!薄八臅r成歲”是中國人生活中最普通、也是感受最深刻、最豐富、最有意義的時間。因此,相對于西方的“幾和空間”之哲學,或“純粹時間”(博格森)之哲學,中國乃是“四時自成歲”之歷律哲學也。時間在這里不僅與空間,還與季節性的、特定的生活圖景(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融為一體。在“四時成歲”所展開的大千世界中,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也得以展開。在伴隨特定的、切實的、豐富的內容和具體感受的時間空間中,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是有節奏的、有情調的。

因此,中國形上學的時空觀是與古代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宗白華認為:“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睢俏萦睿妗怯伞睢谐鋈胪鶃?。”“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就是他的世界。他們以屋宇得到空間概念,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擊壤歌》),即從宇中出入作息,而得到時間觀念。”同時,宗白華認為從“世界”二字來看,“世”的古字與“葉”(葉)相關,“一年一度新葉就是一世,子孫世世相承也如新葉”;而“界”字從“田”,即為田地劃界。“世界”二字的含義從草木的枯榮到生命的延續,以及伸展到田野、季節、收成等意義,都是與農業的生產生活相關。另外,他還把中國的“日”字解釋成為日出上升的形象,說明中國人的每一天,中國人的時間與生活,是與太陽相關的(這并非意味著每天必須有太陽)。這種宇宙觀是與中國人的生命觀、價值觀密切相關的。

比較西方的形上學,這里的根本差別在于:西方形上學的世界范式是一個概念的、邏輯的體系,它與構成世界的質料是分離的,與人類的社會生活也沒有內在的聯系和貫通;中國的形上學的宇宙和世界則是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這個世界的主體是人類,世界的意義在于人類的生活,它所展示的宇宙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春夏秋冬,都是與人類有密切的和諧關系的事物,它們呈現出的意義是人類生活的所賦予的。因此,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意蘊和情趣的天地,它的最高境界是音樂。這就是宗白華所建構的中國形上學的天地。

應該強調的是,在宇宙及其運動過程以及認識的結構次序中,宗白華認為,中國人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具體使用的器具和禮節儀式中,就可以達到形上學的境界,而不像西方柏拉圖的模式,從具體的人體美開始,經過心靈美、制度文化的美、知識的美,然后達到最高的境界。因此,在宗白華看來:

中國哲學是就“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暗馈本呦笥谏睢⒍Y樂制度。道尤表像于“藝”。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p>

體道和悟道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孔子觀看流水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宗白華認為,這“最能表現出中國人這種‘觀吾生,觀其生’(易觀卜辭)的風度和境界。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這樣,儒家的或曰傳統的禮樂,就使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成為藝術化的生活:“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現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所以,宗白華認為:

在中國文化里,從最底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

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

從以上所述我們看到,宗白華的形上學所描繪的理想世界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洋溢著詩意和樂音的宇宙和世界。因此,這個世界(包括宇宙)與人的關系,就從哲學本體論、認識論的問題,演變成一個審美本身和藝術哲學的問題。故有人說宗白華的形上學也是美學。宗白華建構的這個富于詩意的形上學,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思想史、哲學史上的一件杰作。比起為數不多的幾個創立體系的現代哲學家如金岳霖、熊十力、馮友蘭、梁漱冥、賀麟等,宗白華的形上學也是思想獨特、別具風格的,因此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對于中國現代美學史來說,宗白華的形上學更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也是壁立于平緩山巒之上的一個絕頂。在已經過去了的20世紀,中國的美學學者們只能仰視其項背,甚至如同煙霧中的廬山,在21世紀的麗日朗照之前,我們還沒有真正看清它的輪廓。

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理想與特質的發現

宗白華在他的形上學基礎上,展開了對中國古典藝術——詩、畫、音樂、雕塑、書法、舞、園林、建筑等的獨創性研究,建立了較為系統的中國美學和藝術學理論體系,從而成就了他在這個領域無與倫比的一代宗師地位。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研究的突出貢獻,我認為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兩大類型,即“錯彩鏤金”的美與“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國古典藝術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另一是,他在中西哲學、文化、藝術的大背景下,重新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時空意識,由此對中國藝術意境作了精湛絕倫的闡發,揭示了中國藝術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意蘊、內涵和精神,把中西藝術的方法論差別,上升到哲學和宇宙觀的高度。

先談第一點。

鮑照曾說謝靈運的詩評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而顏延之的詩是“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宗白華說:“這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彼J為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中國古代藝術的各個方面。像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顏延之詩、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詩中的對句、園林中的對聯等,都是一種“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講究華麗和雕飾。這種美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但向來被認為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而像漢代的銅器、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這又是一種美,即“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比較起來,他認為“初發芙蓉”的美比“錯彩鏤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從歷史的發展來說,真正崇尚這種“初發芙蓉”的審美理想是魏晉以后。魏晉時期對“初發芙蓉”美感的激賞和崇尚,標志著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創造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初發芙蓉”這種藝術美的理想的出現,不僅是中國藝術本身發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也體現了當時中國人心靈和觀念的一些轉變和特征。在魏晉時期,藝術“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沒有漢隸那么整齊、那么有裝飾性,而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這是美學上的一個大的解放。詩、書、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獨立的自我表現?!币虼?,宗白華認為:

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劃分了兩個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六朝時的著名詩評家鐘嶸很明顯贊美“初發芙蓉”的美。唐代在唐初四杰之時,還繼承了六朝之華麗,但已有了一些新鮮空氣。經陳子昂到李太白,詩歌完全表現出了“初發芙蓉”的美的理想。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這里的“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詩句。司空圖《詩品》雖有雄渾的美的主張,但他說過“生氣遠出”、“妙造自然”的詩歌理想,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到了宋代,蘇東坡用奔流的泉水來比喻詩文,要求詩文的境界要“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國向來把玉作為美以至于人格美的理想,玉的美就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蘇軾又說:“無窮出清新。”“清新”與“清真”也是同樣的境界,即“初發芙蓉”的境界??偠灾?,魏晉以后這種“初發芙蓉”的審美理想受到歷代大家的推崇,漸漸成為藝術創造中的正宗和主潮。

宗白華認為,這種“出水芙蓉”的美的理想在《易經》賁卦中就有它的思想根源。從卦象本身來看,賁卦是由八卦中的“艮”(山)與“離”(火)組成的,“艮”在上而“離”在下,直觀卦像是山下是火的景象。據此,宗白華認為這個卦象本身是美的形象。而在這個景象中,也包含著裝飾的意思,由此也可引申為一種藝術創造,即文章(藝術描繪和強調突出)的創造。宗白華說:“王廙(王羲之的叔父)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為體,層峰峻嶺,峭崄參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飾,復加火照。彌見文章,賁之象也?!ɡ疃瘛吨芤准狻罚┟朗紫扔糜诘耧?,即雕飾的美。但經火光一照,就不止是雕飾的美,而是裝飾藝術進到獨立的藝術:文章。文章是獨立純粹的藝術。”王廙的時代正是中國山水畫萌芽的時代,他的話表明中國畫家已經在大自然的山水里面看到藝術的情感和要素了。宗白華在這里就把賁卦的含義從一般的裝飾引申到藝術的范疇和領域內。因此,他提出“藝術思想的發展,要求象火光的照耀作用一樣,用人的精神對自然山水加以概括,組織成自己的文章”,這就是“從雕飾的美,進到繪畫的美?!?/p>

但是,在賁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白賁”的含義?!鞍踪S”就是“本色”、“無色”。宗白華說:“我們在前面講到過兩種美感、兩種美的理想:華麗繁富的美和平淡素凈的美。賁卦中也包含了這兩種美的對立?!暇?,白賁,無咎。’賁本來是斑紋華采,絢爛的美。白賁,則是絢爛又復歸于平淡?!卑踪S的這種自然、樸素的美就是最高的美,白賁的藝術境界因此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國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愛的園林;中國人的畫,要從金碧山水,發展到水墨山水;中國人作詩作文,要講究‘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追求一種較高的藝術境界,即白賁的境界。”

宗白華所發現的“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兩種美的理想,以及“初發芙蓉”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揭示了中國藝術的一種內在精神、氣質和理念,把握到了中國藝術的內在血脈和律動,也打通了我們與中國古代藝術家的心靈和情感的交感互應,為我們理解和領悟中國藝術提供了直達本質的最直觀的路徑。因此,宗白華的這一思想,也是中國美學史和中國藝術思想史上的絕妙之筆之一。

再談第二點。

時空問題是宗白華形上學思想中的硬核之一。中國藝術中的時空意識和觀念也是宗白華藝術研究中關注的核心問題。他說過:“我的興趣趨向于中華民族在藝術和哲學思想里所表現的特殊精神和個性,而想從分析空間時間意識來理解它。”

建筑是藝術中視覺感受最直觀、最強烈的藝術。在宗白華看來,中西建筑之間最重要的不同之處是在于對空間的使用上。他認為:古希臘建筑“內部與外部不通透。祀者在廟外空場上。羅馬萬神廟,只由(有)頂光。中國則每室自鑿窗戶,內外通光,后又可加回廊圍繞,故全部顯得玲瓏剔透。廊,檐,欄等,加強此印象?!边@里的“通”、“透”與“不通”、“不透”有著根本的區別,表現著美感的民族特點。古希臘人對于廟宇四周的自然風景沒有在意,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來欣賞。而中國人就不同,比如,“我們看天壇的那個祭天的臺,這個臺面對著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边@樣,園林藝術在中國幾乎與建筑是不可分的。為了豐富對于空間的美感,中國的園林建筑采用種種手法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來創造、擴大空間,創造藝術的意境。因此,“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都是為了得到和豐富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即達到所謂“山川俯繡戶,日月近雕梁”的意境??梢哉f中國建筑和園林的藝術就是處理空間的藝術。此外還有中國的戲劇。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布景(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在這里,空間的構成不須借助于實物的布景來顯示,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使無景處都成妙境。

中國人的空間的觀念在中國畫中則更突出地體現出來。宗白華認為,西方油畫的目的,是在二維的平面上力圖表現出一個三維的空間世界來,而中國古代繪畫所要表現的世界卻與此不同,畫家是運用“三遠”的方法對外在事物進行描繪,由“‘三遠法’所構的空間不復是幾何學的科學性的透視空間,而是詩意的創造性的藝術空間。趨向著音樂境界,滲透了時間節奏?!痹谶@里中國畫家的視線是“流動的,轉折的,由高轉深,由深轉近,再橫向于平遠,成了一個節奏化的行動。”因此,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而傾向抽象的筆墨表達人格心情與意境。雖然它的出發點也極重寫實,如花鳥畫寫生的精妙為世界第一。這就造成西方繪畫在境界的層面與中國畫描繪超實相的抽象筆墨結構有著天壤之別。西洋人曾說中國畫是反透視的,其實是他們不知道中國畫家另是一套構圖。而在中國人看來,從固定角度用透視法構成的西方油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

這樣,中國畫就展現出一種與西洋油畫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如果說,西洋油畫境界是光影的氣韻包圍著立體雕像的核心,那么,中國畫的光是動蕩著全幅畫面的一種形而上的、非寫實的宇宙靈氣的流行,貫徹中邊,往復上下。所以,虛白就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如宋代著名畫家馬遠就因常常只畫一個角落而得名“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實,是海,是天空,卻并不感到空。清代的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令人感到滿幅是水。當代中國的齊白石畫冊里一幅畫上畫一枯枝橫出,站立一鳥,別無所有,宗白華認為其“用筆的神妙,令人感到環繞這鳥是一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敝袊鴷乙仓v究布白,要求“計白當黑”。

所有這些,即小中見大,有中見無,化虛為實,宗白華認為都是中國藝術的共同特征。這種有中見無,化虛為實,不僅在于通過藝術手段對客觀外界化虛為實,更在于藝術家和欣賞者心中空寂的詩心,即“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心靈和心境。它們的目的和追求,就是讓藝術作品產生出一個意境。宗白華認為,中國藝術“中心的中心”,即是作品中獨辟的意境。什么是意境?宗白華說:

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趣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的“意境”。

具體來說,意境就是詩和畫、情和景的圓滿結合。質言之,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交匯。所謂畫中有詩就是在畫面的空間里引進時間的感覺。同樣,詩中有畫則是在詩歌流動的時間中展示了一個個具有空間感的畫面。而藝術的空靈,更賴于空間感的創造。在宗白華看來,構成中國藝術意境的這種時間和空間感,歸根結底來自于中國哲學中的道。道是中國藝術意境中最深邃的涵蘊。所有中國藝術中的虛空和空白,“不是幾何學的空間間架,死的空間,所謂頑空,而是創化萬物的永恒運行著的道”。因此,對于中國藝術的體驗,同樣也是一種對道的體驗。這種藝術體驗的境界也是中國哲學和宗教的境界。宗白華說:

中國人對“道”的體驗,是“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

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

宗白華認為,道這種流動的精氣、神韻,最生動地體現在中國“舞”的創化過程中:“‘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究竟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征……”

其實,這種道也表現了中國人獨特的時空意識。宗白華明確說過:“虛和實的問題,這是一個哲學宇宙觀的問題?!痹谥袊軐W中,老莊重虛,孔孟尚實?!袄?、莊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是一切真實的原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就沒有生命的活躍。儒家思想則從實出發,如孔子講‘文質彬彬’,一方面內部結構好,一方面外部表現好。孟子也說:‘充實之謂美?!强?、孟也并不停留于實,而是要從實到虛,發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ザ豢芍?,就是虛:只能體會,只能欣賞,不能解說,不能摹仿,謂之神。所以孟子與老、莊并不矛盾。他們都認為宇宙是虛與實的結合,也就是《易經》上的陰陽結合。”這種虛實結合的宇宙觀,總起來說就是:

我們的宇宙是時間率領著空間,因而成就了節奏化、音樂化了的“時空合一體”。

宗白華認為,儒道兩家中虛實相生的思想和《易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宇宙觀,滲透在中國藝術的各個方面。中國藝術家于是用心靈的俯仰的眼睛來看空間萬象,“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立場觀照全整的律動的大自然,他的空間立場是在時間中徘徊移動,游目周覽,集數層與多方的視點譜成一幅超象靈虛的詩情畫境(產生了中國特有的手卷畫)?!币虼?,“我們的詩和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不是象那代表希臘空間感覺的有輪廓的立體雕像,不是象那埃及空間感的墓中的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歐洲精神的倫勃朗的油畫中渺茫無際追尋無著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節奏化的音樂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蔽鞣剿囆g源于希臘,希臘人發明了幾何學和科學,他們的宇宙觀重視宇宙形象里的數理和諧性。于是創造整齊勻稱、靜穆莊嚴的建筑,生動寫實而高貴雅麗的雕像。經過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西方藝術更是追求與科學的一致。因此,中西藝術技法的差異,實質上表現了不同的宇宙觀?!案┭鐾€,遠近取去,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而這觀照法表現在我們的詩中畫中,構成我們詩畫中空間意識的特質”。這也是中國藝術意境構成的精要所在。由此可見,中西藝術技法的差異,比如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甚至水墨和油彩,線條和顏色,實質上是表現了中國和西方不同的宇宙觀。宗白華說:“這‘時——空統一體’是中國繪畫境界的特點,也是中國古代《易經》里宇宙觀的特點,這些古代哲學思想形成了藝術思想和表現的基礎,盡管藝術家不一定明確地意識到它?!?/p>

綜上所述,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繪畫、書法、建筑、園林、戲劇等)在整體上作出了精湛闡發,揭示了中國藝術的最深厚的意蘊和特質。從上述這些極精微的思想和方法中,我們不難看到:叔本華對現象世界的本體論思考,博格森關于生命和世界的時間意識,以及康德深邃博大的哲學時空觀,構成了宗白華學術和思維方法的一維;他把這些理論與中國的《易傳》、老莊以及禪宗等思想融會貫通,鑄成一體,從具體的作品體悟入手,運用精密的思辯方法,揭示了中國藝術美的理想,破解了中國藝術中的時空之謎,闡發了關于中國藝術意境的精湛、絕妙的思想和理論。這里所展現的如此高妙的學術境界和研究范式,在現代中國美學界,不僅前無古人,至今也無來者,幾成絕唱!

宗白華的獨特方法:以對古代工藝的美學思考為例

宗白華把中國藝術與中國哲學、文化聯系起來考察,因此,他對于中國美學思想的思考不僅精深細密,而且內在貫通,涉及古代中國人的審美、信仰、倫理、禮儀、風俗、器具等廣闊的領域,形成了一個從藝術到哲學、從思想到作品、從文化到生活的理論整體。而在這個理論整體中顯示出宗白華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又是非常獨特的。我認為這里面有超越一般研究者的學術素養和天賦。

宗白華思維方法的奇特在于,似乎總是從人們不經意的地方或被遺忘的領域,來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而對于同樣的材料,他卻見出一般研究者未見出的新思想,很少落入俗套和俗見之中。他具有一種很強的學術創造力,甚至在一些細小的問題上,他也說出不同凡響的見解,以至于后來者至今仍未準確理解。在具體手段上,他既有詩意的描述,顯示難以言說的生命、藝術境界等,也有用傳統考據訓字的方法。宗白華所使用的所有這些方法,應該說都是非常獨到并有效的。這當然是與他博覽深思相關的。僅僅從《中國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筆記》中,我們發現宗白華對中國古代典籍閱讀的數量是驚人的,涉及古代典籍幾十部,經史子集,各種藝術,詩文、繪畫、雕刻、建筑、園林,甚至甲骨、鐘鼎器皿文字等,有些典籍甚為生僻。同時我們知道,宗白華對于《周易》有專門的研究,除了在《形上學》筆記中涉及大量的《周易》思想,在美學方面,涉及《易經》卦象就有咸、艮、渙、觀、革、干、小畜、大畜、賁等十多個。

因此,我們看到,宗白華的文字(文章、著作,包括筆記)與很多當下的中國美學研究學者的著述,無論在思想還是在思維風格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區別。他很少對中國哲學家的理論著作中談美的只言詞組作空洞、冗長、枯燥的分析、發揮。盡管論及中國古代哲學家的一些論美言論,他也是結合中國藝術來談的,例如孟子“充實之謂美”等。相反,他談論老莊,除了從整體上來概括他們的思想,例如虛實與道的關系,也常常在它們對具體事物的論述中,例如關于車輪、杯子(盅)、居室、風箱(橐鑰)等的論述中,來發現、揭示他們的藝術和美學思想。他一方面建構他的中國的形上學體系,闡發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不同的獨特品質和理想,另一方面,又通過藝術作品的分析來尋找中國的美感特征,通過深入到藝術作品創造過程甚至是深入到工藝過程的考察(《考工記》、《園冶》、《浮生六記》等),來捕捉古代中國藝術家在操作過程中的具體思維和想法,探詢他們的審美理想和范式。這其中,他多次說到要重視中國古代工藝中的美學思想。我且以此作為一個個案,對宗白華研究中國美學的方法作一探索和思考。

宗白華認為,我們應該結合古代工藝品等實物材料來研究古代的文字中的思想,例如,結合漢代壁畫和古代建筑來理解漢朝人的賦,結合編鐘來理解古代的樂律,結合楚墓中極其艷麗的圖案來理解《楚辭》的美等。因為在古代工藝中,工匠們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技巧,而且表現了他們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表現了工匠自己的美學思想)。象馬克思所說,他們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無論在表面上看來是多么虛幻(如莊子),但嚴格講起來都是對當時社會現實、對當時的實際的工藝品、美術品的批評。因此脫離當時的實際材料,就很難透徹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p>

同時宗白華指出,在先秦一些哲學家的著作中,有很多關于工藝的記載和描述,其中有很深刻的美學思想。他說:“反映手工藝昌盛及其成就的哲學思想及美學的關于藝術創造的思想,可于老子《道德經》、《莊子》、《墨子》、《禮記》、《韓非子》、《淮南子》、《呂氏春秋》中見之。”比如,《老子》中說的“橐鑰”,就是一種工藝品(類似現在的風箱):“中虛無物,氣機所至,動而愈出”,“外橐內鑰,機而鼓之,致風之器也?!逼渌珥n非論畫:“客有為周君畫莢者”,涉及到古代漆畫。關于《樂記》,宗白華除了指出《樂記》重點是音樂與政治的關系,但強調現存《樂記》遺失了后十二篇,是關于音樂、舞蹈等表演方面技術的記載。這個看法不僅引起我們對于古代工藝中美學思想的重視,也揭示了長期被人忽略的《樂記》的另一個重要思想。這表明工藝在古代中國思想家的意識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在《莊子》中,宗白華引述的篇名就有《達生篇》、《胠筴篇》、《馬蹄篇》、《田子方篇》、《山木篇》、《天地篇》等。他認為,莊子中的一句話“道……雕刻眾形而不為巧。”,“可以見當時雕刻之精工為哲學家、思想家所注意?!薄肚f子》中的“庖丁解牛”、“梓慶削木為鐻”等論述,以藝喻道,而這里的體現道的就是大雕刻家,本身就說明《莊子》重視道與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老子“更以‘手工藝之創造過程’……啟示了宇宙的最高原理”。宗白華多次引《老子》“三十輻共一轂”、“鑿戶牖以為室”、“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等論虛實的文字,認為《老子》的這些話都“啟示了宇宙的最高真理,即道與器之關系”。他還說:《老子》的“‘虛’‘實’‘有’‘無’是一切構成的原理?!搶嵪嗌斐蔀橹袊囆g思想之核心部分。(有無相生)?!?/p>

在有關工藝思想的著作中,宗白華尤其重視《考工記》。他說:“《考工記》為先秦古籍之一(據郭沫若的考證,為齊官書)。漢河間獻王以周官闕冬官一篇,乃以《考工記》補入。于是,經和記合為一書,即今之《周禮》第六篇。所記專令百工的事……是我國現存有關古代重要的科學文獻典籍,從書里可以看出漢代以前古器制度的遺跡,和有關工藝思想及設施?!彼髞碓陉P于中國美學史的專題講課中,把《考工記》作為專門一節。

宗白華還從《易》離卦中闡發了中國工藝與中國美學思想的淵源。他首先闡發了離卦的裝飾美的思想,即把“離”解釋為“麗”。他說:“《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倍@個“麗”也就是“附麗”的意思:“離者麗也。古人認為附麗在一個器具上的東西是美的。離,既有相遇的意思,又有相脫離的意思,這正是一種裝飾的美?!绷硗?,宗白華還有一個解釋:“麗者并也。麗加人旁,成儷,即并偶的意思。即兩個鹿并排在山中跑。這是美的景象。在藝術中,如六朝駢儷文,如園林建筑里的對聯,如京劇舞臺上的形象對比、色彩的對稱等,都是并儷之美。這說明離卦又包含有對偶、對稱、對比等對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的思想。”附麗和美麗的統一,這是離卦的一個意義。

第二,宗白華認為,裝飾與雕飾是離不開的,特別是器物。這樣,“離”的裝飾的意思又與工藝相關。因此,“這可以見到離卦的美是同古代工藝美術相聯系的。工藝美術就是器?!备禁惻c器具的雕飾都是為了能夠引起美感。他說:“《易系辭下傳》:‘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是一種唯心主義的顛倒。我們把它倒轉過來,就可以看出,古人關于離卦的思想,同生產工具的網有關。網,能使萬物附麗在網上(網,古人覺得是美的,古代陶器上常以網紋為裝飾),同時據此發揮了離卦以附麗為美的思想,以通透如網孔為美的思想。婦人用面網,也同時有作為美飾的意思?!?/p>

從工藝思想這個角度,宗白華把“離”訓為“明”:“《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附也,飾也,外加也。)因離而生明,透光,現出美麗來。重明,上下,鏤空透明也,二重之明(明兩作)。以麗乎正者:有節奏,有規律。離中虛,故明,故附麗?!彼€進一步解釋說:“離也者,明也?!鳌抛郑贿吺窃?,一邊是窗。月亮照到窗子上,是為明。這是富有詩意的創造。而離卦本身形狀雕空透明,也同窗子有關。這說明離卦的美學和古代建筑藝術思想有關。人與外界既有隔又有通,這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基本思想。有隔有通,這就依賴著雕空的門窗。這就是實中有虛。這不同與埃及金字塔及希臘神廟等的團塊造型。中國人要求明亮,要求與外面廣大世界相交通,如山西晉祠,一座大殿完全是透空的?!@說明離卦的美學乃是虛實相生的美學,乃是內外通透的美學。”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有“鏤空美”、“離婁美”、“離明之美”。因此,他認為,離(麗)為“中國美麗觀之元素?!边@里把中國古代的工藝、建筑以及中國古代關于虛實的哲學思想又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內在的有機的思想整體,一個統一的宇宙觀、世界觀和審美觀。

在宗白華其它的研究筆記中,我們還發現他對“離”字又做了一些相關考證。宗白華認為:“中國建筑是木架構建筑,以雕鏤為主,木工為主,線條的交錯、雕刻、漆色,聯綿不斷,是其特色。故‘離’始于‘窗’,終于‘樓’之表現?!币虼?,“離”與“樓”相關。古代“樓”字本取“麗樓交疏”之義。樓,就是美麗的樓臺,宗白華還引《水經注》、司馬相如《上林賦》、張衡《西京賦》等描述樓的文字。故此宗白華又說:“樓者,鏤也,離婁之明”。比如,何晏賦有“丹綺離婁”,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離摟?!保ㄗⅲ褐^眾木交加也。)”而離婁,則是《孟子》中的人物,著名的工匠。宗白華認為:“木工大匠,離婁,又即離朱,古之明目者。《慎子》:‘離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w歧《孟子注》:‘離婁,古之明目者,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于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竟ば枰曈X明銳。雕鏤之工匠為當時工藝代表人物?!?/p>

這些考據說明,“離”的字義與樓臺、工匠等具有多重迭合、轉承的關系,表明離卦的思想與古代工藝即雕刻有著直接的淵源。這種對于離卦思想的解釋,不僅從中深入發掘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思想,而且也是中國《易經》研究中的一種極有見地的觀點和理論。

同時,宗白華又推斷認為:“雕飾是中國工藝美術及一切藝術的基礎動作。”因為,“中國鏤刻技術始于殷甲骨,陶器及陶制模型上明暗、線文之節奏,占去主要地位,此為‘麗’、‘離’之藝術?!源恕〉瘛U刻’美,‘明兩作離’為出發為基礎?!庇傻耒U宗白華又引申到中國古代“文”的思想。他認為,中國古代的審美觀與希臘埃及以“體”為主有別,希臘藝術重視人體中的美,觀其比例,對稱,完形,以揭示宇宙數理秩序的和諧關系。中國強調“‘體’上之‘飾’‘文’,‘樸’上之‘巧’、‘雕’;骨,牙,玉,銅,陶之飾文,為美觀之出發點?!敝袊倪@些雕飾之“文”是以大自然的“文”、“紋”、“?”,水紋、獸文,波瀾節奏等為主要源泉。故線文(紋)之組織、變化,流動的節奏,為中國美感之特殊對象?!抖Y》曰:“五色成文而不亂”。人的文化、教育、也即雕飾之美。孔子說過:“朽木不可雕也?!钡耥氂忻蕾|,但美質也需要雕飾,即“文質彬彬”。因此,“‘文’是中國美學的中心概念?!倍拔摹迸c離卦的思想,有著直接的相通。

雕刻與后來的繪畫又有聯系。宗白華認為:“殷人用筆寫字,用刀鍥骨。刀產生雕鏤(離婁)技術,筆產生了書法及畫的藝術(文學)。”他還研究了繪畫與雕鏤的關系:“以筆塑造形體,是猶以刀塑造出形體。”當然,筆之于中國繪畫的形式則具有必然的關系。中國畫用毛筆。毛筆有筆鋒,有彈性。一筆下去,墨在紙上可以呈現出輕重濃淡的種種變化。無論是點,是面,都不是幾何學上的點與面(那是圖案畫),不是平的點與面,而是圓的,有立體感。此外,宗白華還研究了建筑中具體材料如椽、棟、楣等,以及觀、臺、榭、樓等,還有關于青銅器皿的筆記。

僅從工藝的角度,我們就看到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思想。這些筆記雖然不太完整,但這些話題和看法涉及到中國美學和藝術思想的一些重大問題和觀念,都非常細致、深入,而且新意迭出,可謂入木三分,獨具慧眼。宗白華無論是考據還是議論,都是融思想與材料于一體,寓廣博于洗練之中,其精審、深湛與睿智隨處可見。在仔細咀嚼宗白華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我們真感覺享受到一次思想的盛宴,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當然,這其中有很多思想和看法,還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宗白華是一個具有自己思想體系的美學家。這個思想體系的內在血脈和學術理想,不是屬于西方而是屬于中國的,因此尤為可貴,尤為寶貴。宗白華的這些思想在世時未能全部發表,因此,他的思想主體一直未被學界理解和接受。在思想之途上,他始終是孤獨的。他的“散步”實屬無奈而并非瀟灑,實屬自我放逐而非逍遙。當然,宗白華的這些思想還需豐富和完善,但對于我們則已經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他至今甚至還被中國美學界和學術界誤讀和淹沒。我想,如果說在20世紀中國,青年們從閱讀朱光潛的書進入美學之門,那么在21世紀,讓我們從閱讀宗白華的思想為起步,來建立真正的中國美學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