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知識論的揚棄論文
時間:2022-02-15 09:46:00
導語: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知識論的揚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古希臘羅馬哲學的發展和演變
古希臘哲學是指公元前6~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又稱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生和發展的階段。古希臘羅馬哲學的發展和演變,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早期自然哲學時期。致力于探討萬物的本原和宇宙的演化問題。尋求多中之一,提出關于世界的統一性間題,探究世界的本原。
(二)中期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
(三)晚期希臘化和羅馬哲學時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AlexandertheCreat,前336一前323年在位)于前334年發起東侵,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不久瓦解為托勒密、馬其頓、塞琉西等王國,直到前30年最后被羅馬帝國征服,這段時間屬于希臘化時期。
以上三個時期中,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是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古希臘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出現了一批以教授演說的論辯術為業的思想家,被稱為智者。他們討論的中心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羅泰戈拉。為了反對傳統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制度和思想,他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但他的思想也導致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這種相對主義思想發展到極端,產生了智者高爾吉亞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智者的思想在政治上雖然起過進步作用,但卻是古希臘哲學最初的帶有主觀唯心主義色彩的哲學。蘇格拉底反對智者的相對主義,認為客觀真理是存在的,他要為各種倫理道德范疇尋求普遍的定義。他反對用灌輸知識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張用論辯詰難、找出對方論證中的矛盾的方法,啟發人們自覺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辯證法”一詞的最早來源。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有大量著作流傳至今的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們的體系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中是最早的,也是少有的。柏拉圖認為我們感覺到的種種變動的、有生滅的具體事物,只是現象,它們是相對的,它們的本質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的“理念”。理念是具體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體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人對理念的知識是先驗的,只要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覺就可“回憶”起來。柏拉圖在后期的對話篇中對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這一普遍的范疇并不是絕對單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聯系的,這一看法有較多的辯證法思想。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批評了他的老師。他把理念稱為“形式”,把物質稱為“質料”,認為事物是由形式與質料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它只在具體事物之中,和質料相互結合而存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亞里士多德還是第一個要將哲學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哲學家,分別地研究了邏輯、倫理學、政治學、天文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他是這些學科最早的建立者,是古代希臘最博學的學者。
(一)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古希臘哲學家,是開創希臘哲學研究新方向的劃時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對象從自然轉向了社會和人類的內心世界,專門探討人類的心靈智慧與活動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會、人生的基本問題,在西方人的生活領域豎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宮殿。雖然這是唯心主義的追求,卻顯示了人類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從此人自身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希臘哲學開始邁向一個新的高峰。
蘇格拉底自稱是神賜給國家的禮物—牛氓,其使命是刺激一頭偉大而高貴的牛一樣的國家,使它活躍。受“靈異”的啟示,勉勵公民留心美德。雖被德爾菲阿波羅神殿的神喻稱為最智慧的人,而他則強調自己“自知其無知”,只是能通過問答式的“理智助產術”。幫助別人辨別真假,使青年人鑒別幻想和真知灼見,由此產生值得稱道的心靈的聲音。聲稱青年人從來沒有從他那里學到任何東西,他們產生的許多令人欽佩的真理是憑借他們自己從靈魂深處發現的。但是這種接生卻是上天的工作和他的工作。對邏輯學的發展作出貢獻;(1)注重“歸納的論證”,力求在一些簡單的、顯著的具體事例中,找出有永久性的論證;(2)注意“普遍的定義”,追求一種普遍的術語,特別是倫理道德概念(如正義、勇敢、虔敬、節制等)的精確意義,認為這是改進實踐的首要步驟。但他沒有將普遍的東西從個別的東西中分離開來。自稱本來有志于研究自然哲學,但鑒于阿那克薩哥拉未把“努斯”(心靈)原理貫徹到底。從而轉向“認識你自己”,又鑒于當時雅典公民道德墮落,故又致力于探討道德倫理問題。提出“美德即知識”,肯定知識是一切美德的基礎,人不會明知故犯,為惡是出于無知。認為沒有人自愿趨惡,或做他認為是惡的事情,避善趨惡是違反人的本性的。人的目的在于幸福。掌握所有一切知識是沒有必要的,遵循般的知識,未必能使人行為公正和得到幸福,只有掌握關于善、惡這門科學的知識。才能便人幸福。為辱作惡的程度取決于掌握知識的程度,無知導致惡行,在智慧和深謀遠慮的指導下,可導致較大的善。知識和知識的使用是分不開的,知識在于使人獲得幸福,而幸福又是和智慧分不開的。反對以普羅塔哥拉為代表的道德的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認為哲學的目的在于認識自己,即把握達到直正善的途徑。
(二)蘇格拉底方法及其知識論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英Socraticelenchus),亦稱“蘇格拉底的辯駁術”。古希臘蘇格拉底提出通過彼此談話潔難,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尋求真理的方法?;緝热莘譃槿?。(1)出發點是“自知其無知”,事先不提出任何獨斷的原則。駁斥自然哲學家就重要間題提出的論證是彼此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類知識的限度,批評智者派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放棄求知的原則。(2)手段是通過對知識的愛(愛洛斯)和彼此的談話、詰難以尋求真知識,同時也推進了問答者彼此的友誼。(3)目的是形成概念,求得真知識。集中種種對立的例證,通過歸納的方法,從個別具體的事例,尋求一般概念或永恒本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的歸納的論證和普遍的定義與科學的出發點有關。柏拉圖在這種方法的影響下,把原來和個別結合在一起的一般概念分離出來,看作是先于和獨立于個別事物的一般理念,導致客觀唯心主義: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的發展中,一方而起到積極作用,有一定的辯證法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強調“自知其無知”和“認識你自己”,從自我意識中去尋求真理,導致懷疑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發展。
蘇格拉底的知識論把知識建立在理性基礎上,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經由概念的。概念是撇開具體事物的特殊屬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變的。所以知識也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恒不變的。他“自知自己無知”,認為人們一般所謂的知識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知識,因為它們都是變化的、沒有永恒價值的;但他們還自以為有知識。而蘇格拉底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那種絕對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認為自己是無知的。蘇格拉底提出的這一命題包含有價值的思想,那就是不應該停留于個別、具體,而應提高到一般。這種看法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進步。蘇格拉底認為,人們不能認識外部世界,也不應該認識外部世界。因為他認為自然界是神創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人的理性不可能認識神所創造的東西。只有放棄的自然的認識,承認自己是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梢姡K格拉底的“自知自己無知”又是反對人們從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出發去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意志,在他看來,體現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應該去研究事物的目的。蘇格拉底可以說是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目的論的。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目的的。所以他認為,所謂尋求事物的原因實際應該是尋求事物的目的。所以“自知自己無知”這個命題就是說從自然本身去尋求事物原因的人是最無知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須知道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就是服從神,聽神的話。
蘇格拉底強調探究體現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時他教人要“認識你自己”,就是說要人認識“真正的我”。這個我是我的靈魂。他認為一個人應當關心自己的靈魂,因為只有靈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個把自己的靈魂或理智看做至高無上的人,自然能分清善惡,所以,“美德就是知識”。美德和知識一樣,是人的心靈先天具有的,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啟發(精神接生術)誘發出來,這種啟發和誘導他是通過問答式的詰難,使人們接受的一般概念與具體事例發生矛盾,從而引出普遍的原則。正是這個意義上蘇格拉底稱自己是“知識的助產士”。
三、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知識論的批判與繼承
(一)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柏拉圖(Platon,前427一前347)古希臘稚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實繼承人。出生于歷代和雅典民豐政體關系密切的貴族世家。后來轉人保守的貴族奴隸主立場,對民主政體持批判態度。在蘇格拉底于前399年被民主政府處死后,離開雅典去麥加拉、埃及、昔勒尼、意大利的塔千同等地講學。約于前387年返雅典創建學園,使之成為當時希臘世界從事科學研究、哲學探討、培養上層統治者的中心。
早期主要受蘇格拉底的影響,試圖運用歸納的方法,從具體的倫理道德行為中,探求一般的勇敢、虔敬、正義、美等的定義。相應提出了通過談話不斷揭示矛盾,從而達到一般、本質的認識的辯證術—產婆術。中期進一步接受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無物常住”說、埃利亞學派的存在理論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的理淪的影響,制定了理念論。柏拉圖的理念論把“單個存在物”作為理解的、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理念,認作是第一性的實在。認為它是萬物的本體、共相、模型、追求的目的,而處于實在和非實在之間的可感事物則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是由于分有或摹仿同名理念而派生的。在他看來,世界分為感覺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兩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總在不停地變化,因而是不真實的。唯一真實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是對理念的“分有”和“摹仿”。他倡導對永恒的理念世界的追求,所以他的哲學是客觀唯心論。在認識論上,相應地提出“回憶說”,認為知識是不死的靈魂固有的,出生時被遺忘掉了,憑借感知可感事物得以重新回憶起來。后在(國家篇)中另行提出“心靈轉向”說,不再認為靈魂先驗地擁有現成的知識,而是僅僅擁有把握知識的可能。認為靈魂憑借感官,從永恒變動流逝的可感事物世界獲得感性認識的意見,井憑借理智轉向以數理學科為對象獲得知性認識;理性則憑借辯證法。“從理念出發,通過理念,達到理念”,以理念世界為對象獲得理性認識,直到轉向終極的善理念,它是萬物最高終極目的,是一切存在的原理和認識的極致。后期對中期的理念論進行了認真的自我批評,進一步制定了有豐富辮證法思想內容的哲學體系。在《巴門尼德篇》中指出,彼此分離的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既然是絕對對立的,就無法憑借“分有說”、“摹仿說”解釋理念和同名可感事物的結合。在《智者篇》中指出,只承認處于變異中的有形物才是唯一實在的“巨人們”(唯物主義者)和只承認永恒不變的無形理念才是唯一實在的“理念之友”(唯心主義者),都有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的理念論,認為“完善的實在”必須同時包括變異的有形物和不變的無形理念。以后又提出了“通種論”,探討“最普遍的、最高的種”意義上的理念結合問題,認為有些彼此對立的理念(存在和非存在、動和靜、同和異)是能夠彼此結合,從而揭示了以對立統一為特征的理念一范疇矛盾進展的體系。在《國家篇》中,主張推行由把握善理念的哲學王掌權的理想政體。其中,第一、二等級不事生產,實行財產、夫妻、一女公有,第三等級則為整個社會提供生產勞動和生活資料,允許占有一定的私有財產,適齡男女可以正?;榕浜徒⒏髯缘募彝?。在后期的,《法律篇》中,另行提出“第二好的國家”,不再提倡在統治階級范圍內實行財產、夫妻、子女公有,主張土地、房屋公有而分配給全體公民耕種、居住,但不準買賣,推行名義上選舉產生,實際由富人掌權的兼有寡頭和民主政體特征的混合政體。強調嚴格的法治,凡奴隸反對主人或侵害自由民、信仰無神論或泛神論的一概嚴懲。在美學上,認為美是理念,它是水恒的、絕對的、神圣的,萬物之所以為美是由于分有或模仿美的理念的結果,而這種達到美的理念是由于“愛的接引”,即所謂柏拉圖的愛,使情感理智化,從而能觀照絕對美,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在文藝和現實的關系上,認為文藝模仿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又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因此,文藝是摹本的摹本,提供的只是迷惑人的幻相。從非理性主義的立場來解釋文藝的創作過程,認為文藝創作的源泉是靈感。在晚年的《蒂邁歐篇》中,闡述了自然哲學,認為不僅是理念,而且還有處于永恒運動原始無定形的混沌物質,作為必然和偶然相結合的原動力理解的“巨匠”、空間都是永恒的非派生的。由于“巨匠”的作用,以理念為模型,將物質接納到如接受器的空間,形成具有不同幾何結構的立方體的土元索、四面體的火元素、八面體的氣元素、二十面體的水元素,進而形成世界靈魂,再形成日、月、地、行星、恒星等。隨著作為時間尺度的日、月的出現而出現時間,所以時間并非永恒。接著相繼出現人、其他動物和植物。他的思想體系深刻影響2300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發展,除了直接影響早期學園派和亞里士多德外,在古代,還影響了斯多亞主義、懷疑主義、以斐洛為代表的猶太神學、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新柏拉圖主義、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學。在中世紀,影響了東方亞里士多德主義。在近代,影響了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在現代,影響了叔本華、新康德主義學派、新實在論的代表人物懷特海和羅素、以胡塞爾為代表的現象學等。
(二)柏拉圖的知識論
如前所述,柏拉圖哲學思想核心為中期的“理念論”,其它理論(包括知識論)均以此為基礎。
知識論問題在柏拉圖哲學中始終占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在這個問題上,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看法。不過,蘇格拉底還沒有把他的主張從認識論上加以系統化,柏拉圖則提出了較為系統的關于知識的理論。什么是知識呢?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是確實可靠的,是真實的。所謂確實可靠,就是不容許有矛盾、有錯誤,能明確表達的;所謂真實的,就是永恒不變的。根據這兩個標準,柏拉圖認為,知識的對象并不是我們的感官所接觸到的現實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是變動不居的。并不完全真實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知識的對象,因為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變、真實存在的。根據這個標準,柏拉圖認為,感性知覺并不是真正的知識,因為知覺也是相對的、易變的、不真實的,柏拉圖稱這種認識為所謂“意見”;只有認識到理念,那才算真正的知識。柏拉圖所謂的理念即事物的一般概念,所以他所謂的知識也就是對一般概念的認識。這種一般概念不能通過感覺認識到,而只有通過“心靈自身”的學習,也就是通過思維活動,把在出生前內在于人的心靈而又忘卻的知識重新回憶起來。所以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柏拉圖從蘇格拉底那里還直接繼承了關于概念的學說,即認為概念是普遍的、一般的,又是永恒不變的,概念是事物的本質或共同本性,個別具體事物不過是概念的表現;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完全擺脫一切感性事物的,僅僅與理念有關,這種事物不是別的,正是辨證法。柏拉圖的“辨證法”也是對蘇格拉底“精神接生術”的進一步發展。它要求撇開感性事物,從理念出發,完全依據理念,揭露理念之間的關系,最后上升到無矛盾的善的理念。同時他也繼承了蘇格拉底關于要為事物尋求目的的思想。當然,柏拉圖并不是簡單、機械地把這些思想成分拼湊在一起,而是依據當時社會的需要,將這些思想原則融會在一起加以發揮,形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并且以理念論為中心建立了他的知識論等其它理論,形成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唯心主義體系。
[摘要]本文分別論述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知識論,以及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知識論的批判和繼承。
關鍵詞:柏拉圖;蘇格拉底;知識論
參考文獻
[1]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2]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4月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商務印書館,1982年
- 上一篇:波普爾歷史非決定論思想產生影響探析論文
- 下一篇:社會建構對科學哲學的挑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