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馬休斯模式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20 05:15:00
導語:道家思想對馬休斯模式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對世界環境危機,瑪休斯努力尋找著一種可以應對這種危機的新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不否認對物質的需求,但否認對物質的貪婪;它既不是傳統性的前唯物主義社會,也不是現代性的后唯物主義社會,它產生于現代和傳統精華的結合之中。這就是瑪休斯提出的協同模式——一種在瑪休斯看來是與道家順其自然思想一致的模式?,斝菟箞孕胚@種發展模式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同時又能實現自我。
關鍵詞:瑪休斯;發展模式;協同;道家;順其自然
F•瑪休斯(FreyaMathews)是澳大利亞LaTrobe大學的教授,從事哲學研究。她是《生態與民主》的編輯,長期關注環境及生態問題,并出版了很多有關環境倫理方面的書,如《生態的自身》、《重新定居的現實》、《為了愛》等。她認為環境危機是現代文明深層的癥狀,這個癥狀是由失去文化意義所產生的;克服這個危機需要在現代超自然的前提下進行改變,而這個改變對所有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含義,不僅僅是我們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因此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我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更需要改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生存方式。
面對環境危機,瑪休斯一直在尋求解決危機的出路。她不是簡單地、而是站在一個高深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能從她提出的問題中反映出來:“這個世界是否在某種意義上與內在生命相融合?是否就如同主體之于客體,精神之于物質?”[1]如果如此,瑪休斯認為:“那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基本生存方式將不得不改變:我們將不得不融入現實,而非將自己的設計強加給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參與模式,它能讓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同時,這種參與模式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表達我們的創造。”瑪休斯的重要貢獻在于她提出了一種參與模式,而這個模式的探討是建立在道家的生態智慧基礎上的。她說:“協同,就是這樣一種與道家‘無為’思想一致的參與模式。它不僅針對環境的可持續,而且也是對現代性所造就的社會變革模式或‘發展’模式的替代?!爆斝菟惯M一步指出:當我們用這種方式理解世界的時候,我們將不得不修改我們基本的生存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瑪休斯要改變的不是這個社會,而是我們人類自己本身。她說:“一如既往地用傳統科學來認識世界已經不合時宜,我們應試圖去‘邂逅’世界,并分析它對人類活動的反映。同樣,如果去統治、去管理一個有其自身終極和意義的世界也是不合時宜的。”瑪休斯的結論是:“我們應該順其自然——讓世界展現其自我?!盵1]在她的研究中,瑪休斯假設了如果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們以一種“道家”方式來迎接環境所帶來的挑戰,那么對于嚴重的環境問題,他們是能夠提高響應力及管理能力的。我們能感受到瑪休斯一直在尋求使道家“順其自然”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環境保護的方式中,也一直想嘗試將道家文化的原則運用于一系列領域中,渴望和同仁們一起共同監測其中的成功和失敗。她甚至把一些領域細化到包括能源政策、污染治理、循環計劃、農業及林業中。
瑪休斯認為道家的“順其自然”是一種“隨波逐流”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有益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個體到總體,還能使力量變更方向擊敗自身并轉換成一種益處。瑪休斯希望道家的“順其自然”能為環境管理機構提供理論的解釋和新的沖擊力。在此管理機構中,開發者和管理者共同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并著眼于可以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瑪休斯并不拒絕全球化的發展,她意識到這種發展是阻擋不了的,但她希望在接受這種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傳統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如何能同未來的發展計劃協同合作,以便更少地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傷害。關于全球化及發展,瑪休斯對人類不應該去干預自然(美國環境倫理學的主要觀點)或自然是一種任意隨人類使用的資源(現展觀的觀點)沒有進行爭論,而是在道家“順其自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尋求與自
然共同發展的途徑,在發展中既尊重并促進人類生活,又尊重并促進生態系統自身的能力。
一、“回歸自然”的歧途
自然環境主義對自然保護的理解是,不但要拯救現有的山洼、森林等項目,而且要恢復失去的一切。但是,瑪休斯指出,從當前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回歸自然”并不是恢復失去的東西,而是允許某種程序開始新的事物。當我們往回走,或者當我們停止干擾,使事物按自己的意愿設計發展,這個過程就發生了。這樣的過程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重新開始,這個過程在邏輯上和被我們錯誤地理解的那個自然世界是沒有聯系的?;貧w自然的“自然”不是森林、田野,而是一種重新開始的過程,可以在最城市化和工業化環境中展開,在最易受控制、最文明的人中展開。
我們必須注意到,瑪休斯對“回歸自然”的理解,是她對道家“順其自然”的理解,也是給道家古老文化注入新元素的一個重要基礎,對怎樣把道家的生態智慧運用到環境保護的實踐中有著重要意義。
在已經城市化的世界里,“回歸自然”并不是指要推翻城市、拆除工廠,然后在這位置上栽樹建成花園,這樣的行為只能使這個世界根據獲取概念的設計而形成重復前進的過程——盡管是生態設計——依然會導致人與自然的更加對立。在城市化的世界里,回歸自然就是讓世界自己發展,也就是讓房屋、倉庫、道路“漸漸變老”(growold);當然,因為我們要繼續使用,我們就必須得到它們。居住的同時要求適應,并需要提高審美意識,但這只是在所給予的范圍中的默認,是這范圍中順其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又一個拆除破壞的循環和再發展。漸漸回歸的城市,并不是為了新顏而改變舊貌,而是會被吸收、融入地球生命的大過程中去。水泥和磚瓦因風吹雨打而褪色變舊,苔蘚和常青藤爬滿了墻,小鳥和昆蟲于樓房之間飛來飛去,園藝技手在人行道上打開了小裂口,表層絢麗色彩將會退去而呼喚著自然色彩。在莊重的影響下,現代建筑的硬質邊角將會軟化,模仿著腐朽的地表外形。如果給予時間,一切都觸摸到了生命的過程,并最終被這些過程所接管,被腐爛與重生之間的循環而撫養著,讓其順其自然,具有生命的世界重新宣布自己開始,一開始看起來的不一致和不相稱,最后都融入了上帝的造物之中了。舊車在老狗老樹旁停著,古物古跡甚至令人最不愉快的垃圾也自然化了?,斝菟乖谶@里再次強調的是,從深層意義上理解的自然并不是只指樹木、草地和野生動物,而是一種任何事物都會發生的一種過程,當這些事物不再受外界并被干擾時,這過程才會產生。這樣的回歸過程,是真正“回歸自然”的過程。一些原始物種可能會衰退,新的物種會悄悄出現,但當競爭一旦穩定,物種就在它該有的位置上生存。
二、瑪休斯回歸自然中的詩意夢想
當這世界被允許回到歷史中去,當事物被保留原來狀態,或以它們自己的方式來發展,那么在變化的社會中,只有當我們不總是奢望獲取而居住這些地方時,我們才真正可能歸屬于它們。在瑪休斯的生活里,沒有人類貪婪的獲取夢想,但卻充滿著莊子那詩意的夢想。她在《LettingtheWorldGrowOld:anEthosofCountermodernity》一書里表達了這樣的夢想:雖然歲月流逝,但我們居住的地方依然保持它們的原貌,這就使我們讓它們與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家庭和社區的歷史一起被記載下來。當我們的生活經歷和我們的居住地交融在一起,它們就向我們展示了意義。從這兒到小河的路上,我每星期和我的狗一起散步,這兒有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建造的房子,我還保存著那些褪了色的照片,它們鎖定了過去的歲月。大約是19世紀后期的時候,在拐角處是我祖父開的小鋪子,再過去是我父母每天夜晚手牽手散步了16年的公園,沿著這條路走過去是一個我在我青年時代經常漫步的公墓,我尋找著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墓穴,在空墓里頻頻幽會,譜寫著玫瑰詩歌,沿著墓地的地域延續著,一層又一層的具有主要意義的底蘊也就形成了,這種底蘊在任何別的地方都不可能產生的。“這種環境本身與我們形成一致,這種不可替代我們環境的或為我們提供環境的意義把我們與環境交融在一起,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世界的本土人?!豹?/p>
在這樣的夢中,瑪休斯堅信:當我們讓我們的世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回歸到過去年代,最終,它會接受我們,向我們敞開它的胸懷來迎接我們,同意讓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關心我們、和我們協調一致,我們成為它的居民;它也決不允許不負責的自私自利的居住者或陌生人進入這塊土地。這樣,通過時間與被允許居住的這塊土地,我們融入了這塊土地。
但是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斝菟箍吹揭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一個組織或其他組織已經承擔起保護環境的情況下,如平衡順其自然與其該負起的責任的矛盾就顯而易見的了。當順其自然被運用到我們所關心的生物系統中,并被剝奪了他們自己的意動時,順其自然就名存實亡了。
為了強調自己提出的問題的重要性,瑪休斯對回歸自然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我在這兒并不是說不要發展,或者繼續文明本身不需要努力。顯而易見,這包含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這是我們已經習慣的一種努力形式,那么就不太可能再花更大努力把我們的整個系統轉換成更自發、更有活力的模式。我也不是說靠自己的自然傾向使自己生機勃勃是一種消極的,沒有任何自我努力價值的方法。”從這段話中,我們能讀出瑪休斯的擔憂:人的自然傾向和別的動物一樣,包含了大量的奮斗。比如人們會竭盡全力地尋找食物來解決饑餓問題,他們會在性活動中充分放縱自己,但是這是有機體想要表現的努力——這種努力是出于它內心的欲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必要讓有機物去做出這樣的努力,而應讓有機物作出巨大努力去反對它內心的欲望。
因此,在世界和自我的層面上,都不存在太晚回歸自然的問題。無論我們自己或這世界變得多么人工化,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永遠順從于自然過程,只不過我們的決策呼喚停止“發展”、“前進”及“自我改進”,并允許事物保持原來的狀態,而不是替代原來的狀態。她說:“說到這點,我并不是要禁止所有的變化,但堅持變化不能干擾事物順其自然的原則,變化必須尊重創造、衰敗及再生循環,柔和地、漸漸地、平穩地載著我們進入未來,以它的靜靜的方式系統地否定已經形成秩序的價值,以徹底廢除當今這些毀滅世界的資本主義的秩序?!笨磥?,瑪休斯不僅僅有著莊子詩意地生活著的夢想,她更是要讓夢想成真。這就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從資本主義意識的枷鎖里解放出來,這是一個轉變的開始,它與生活中以物質為尺度的經營方式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轉向完全不同的經濟、完全不同于確保我們對物質需求滿足的方法。
三、“順其自然”的新解
正如瑪休斯所意識到的,尊重自然不僅僅是保護生態系統,而是保護所有的一切,包括被人類過度干擾的事物。這種自然觀,即我們和自然相處而不是反對自然,表明了一種社會精神,這遠比傳統環境運動意義深刻得多。激進的變化是現代化的標志——是以發展、控制、經營、設計、干擾、進步、改進,甚至拯救的形式出現。(注:這在“現代”這個詞上完全能反映出來,現代化是這樣一個時代,它可以被描述為以致力于日益出新的努力,對所給予的并不滿足,與過去斷線,與歷史斷檔。)順其自然的社會精神氣質是對現代化的挑戰,這種社會精神對順其自然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智慧表示信任,它避開現代社會的無限欲望,它可以在擯棄獲取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一種重建世界的行為。從當前的觀點來看,環境主義,即使以深層生態形式,也在通向現代化的通道中失去了更大的超自然(形而上學)的圖像。它自己同樣也是極度的混亂或在理解自己使命中深受著現代性的影響;它需要從它自己的改變世界、拯救世界的英雄現代主義的責任中解脫,解除自己對自然合法的關心。
因此,瑪休斯認定,環境運動應該而且能夠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而不是讓改變這世界、拯救這世界的現代主義的社會精神永存。她認為,我們現在就可以跳出現代主義的設想,因為在任何程度上,如果“讓一切更好”不斷地以一個成果取代一個成果并使之合法化,那么,我們就走進了一種惡性的循環。當我們說“讓我們來修理這個世界——讓我們來拆除這些貧民區的樓房,在此位置上建起嶄新的生態——文化城市住宅區”,我們就像城市的前輩那樣陷入了舊的社會精神控制和統治中。為了“讓一切更好”,我們正在拒絕我們所獲得的、并想象和追求著我們的替代品,我們正在拒絕“順其自然”;正是這種傲慢自大的態度成為現代文明的動力,成為環境危機的源泉。在舊社會精神控制之中,在渴望獲得更好的驅動之中,我們在繼續灌溉著目前的掠奪性經濟體制那深深的現代化根子。
而設法避免這種精神上陷阱的社會精神將是一種保守主義的精神而不是激進主義的精神。這種保守主義在環境運動中總是含蓄的,就如事實非常清楚地表明那樣:“保守”這詞經常被認為是環境主義的同義詞。然而,這樣的保守主義并不意味著順其自然與政治右翼分子是一致的。當然,在歷史上,右翼分子一直是保守的,也就是說,他們致力于所擁有的。而左翼分子是反對所給予的,并致力于獲取的理想。相比之下,順其自然是穩健節制的,因為它出于對這個世界、出于對事物按自己方式發展能力的真正尊敬。正是這一點,使瑪休斯對“順其自然”有她自己獨特的見解。她認為,順其自然首先關注的是物質,而不是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它的保存主義是本體論的而不是社會驅動的。它與財富的積累是對立的,但是沒有激進主義,沒有干擾自然的社會精神和推翻歷史遺產的資源的欲望,它取得了“平等”的效果?,斝菟垢蔷实刂赋觯绊樒渥匀弧钡木裢讌f于右傾的、管理的作用與左傾的道德目的之間。從這點上來說,事實上,它逆轉了當今工業化世界里正在實行霸權主義的市場驅動的政治形象,它既不是左傾也不是右傾的。這種政治——新“經濟主義”把對少數特權的舊式右翼投資,大多數苦難者的道義上的冷漠和左翼舊式的激進主義,對所擁有的不滿足及盡力建設更新的、更豪華的一切結合起來。換句話說,經濟主義已把左右的邊緣成功地銜接起來了。我們都意識到,在一個不神圣的領地里,沒有任何事是讓人害怕的。每一樣東西——每一個存在的,每一個目標,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制度,文化和社會的每一個元素,每一種關系都服從于商業的責任和合作,這種商業使資源越來越少。“順其自然的態度有效地顛覆了這個噩夢,走出左和右的共同游戲,漫不經心地把舊式的左右精華結合在一起?!豹?/p>
瑪休斯在尋找一個于現代和傳統之間的新概念。這個新概念不否認對物質的需求,但否認對物質的貪婪。這個從順其自然態度中形成的新概念,能否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
對許多關心全球環境命運的人來說,瑪休斯這里所描述的順其自然的原則,可能仍然顯示出過度的寂靜無為。我們怎能在這世界上生存而又不讓它的命運服從于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只僅僅退回并讓事物在自己的軌道上發展,我們怎么應對由人類干擾引起的環境變化及生態系統的失衡?如果我們僅僅是勉強滿足所擁有的并拒絕采取抵制的態度,我們怎能保衛我們這個世界,保衛所有的人類和非人類的居民,并反對帶有政治意愿的人去鎮壓他們?現在我們都看到了瑪休斯看到的問題:順其自然的態度可能代表了最深層次的挑戰,這挑戰能夠向最有意志的現代化發出,但是如果它同樣不能明確積極行動的模式,它最終必然自我擊敗。
那么,順其自然或無為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它能否幫助我們在現代和傳統之間尋求一個新概念?能否成為我們解決環境問題的有力支撐點?瑪休斯在順其自然的召喚下,踏上了尋找新的發展模式的旅途。
她把傳統性社會稱為前唯物主義社會,它的基本存在形態是使這個社會的人們適應他們的世界——個人和社會都急于從超自然資源中尋求幫助?,斝菟拱熏F代性社會稱為唯物主義社會,即現代主義。它在世界上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主宰、控制和改造?,斝菟顾鶎ふ业男碌陌l展模式是后唯物主義,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協同合作。
四、協同合作——順其自然與無為的延伸
順其自然和無為能否成為后唯物主義形式的基礎?瑪休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在她的思想里,后唯物主義與道家有著驚人的共同點和相似點。順其自然就是讓事物自由發展,它是后唯物主義的形式的基礎,加以延伸就是協同合作。不加以干涉是順其自然的行為,但是在不干涉的情況下,我們該怎樣獲得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呢?瑪休斯此處提到了“無為”。她指出“無為”這個概念大有用處:“無為”主張順意欲而行而不是背意欲而行。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無為的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并不是硬碰硬,而是允許自己隨外界的意欲前進。在這個隨外界的意欲前進的過程中,他已經明白了宇宙的本質。
在這個問題上,瑪休斯深受莊子影響,她舉了《莊子•庖丁解?!返睦樱x擇阻力最小的骨骼間隙解剖動物,就不會把刀子弄鈍。由“庖丁解?!钡姆椒ǎ斝菟固岬搅藢μ柲?、風能和沼氣的利用——通過利用而不是浪費世界上的能量,這是一種新的能量形式;她提到了在建筑設計時,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資源,在建筑設計和城市結構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利用優勢,而不是根據建筑物和城市結構來改變地勢。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順其自然是需要協同合作的。協同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參與、探索和利用環境的問題,而是一種雙向的東西:我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不能對環境產生破壞;在同環境協同合作的同時,我們對于自身的需求感也發生了變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調整和擴大是與它自身的意向相吻合的,同時也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意向。換而言之,世界在和我們共同參與的同時,仍然在朝著它自己的目標行進。我們所做的,只是將至今還不是很明顯的、潛在的意欲誘導出來。但是,通過協同合作,我們的目的也得到了改造。
瑪休斯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確切地說是老莊道家)的啟發,但又是適應時代需要對道家思想的再創造。其思想不僅對道家“順應自然”作了重新解讀(其對“自然”的理解類似于當代的自組織理論),還從“協同”的角度對道家思想作了進一步發展。她的第三種發展模式與道家的“無為”有著深厚的情結,以下一段話足以證明了她在尋找第三種發展模式過程中與道家的這份情結:“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去尋找一種參與模式,這種參與模式使得我們能夠以一種與我們的世界持續協調的方式改變社會。協同——無為的核心思想的創造性原則——就是這樣一種參與模式。”
參考文獻:
[1]瑪休斯•F.超物質主義者的環境主義[J].郭輝,譯.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12-19.
[2]FREYAMATHEWS.Lettingtheworldgrowold:anethosofcountermodernity[J].WorldViews:Environment,Culture,Religion,1999,3(2):119-137.
[3]FREYAMATHEWS.Lettingtheworlddothedoing[J].AustralianHumanitiesReview,2004(33):5.
- 上一篇:八一建軍節慰問演出主持稿
- 下一篇:WTO對我國金融監管的挑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