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哲學闡釋論文

時間:2022-09-14 05:23:00

導語: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哲學闡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哲學闡釋論文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立場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斷,并深刻地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特征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會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推進以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遵循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都進入到對高級認識運動基本規律的較好把握。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發展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概括,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特點、地位和作用及其科學性。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立場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斷,并深刻地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特征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圍繞著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的首要的理論問題。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依據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及其對它的批判,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基本特征和原則進行了描述。但是社會主義革命并沒有像馬克思恩格斯所預言的那樣在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成功,反而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就需要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重新的認識,不能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結論或者教條式地理解他們的相關論述。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們沒有經驗,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只得照抄蘇聯”,“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當然不應當是長久之計”。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后,提出了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提出了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1957年2月,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的工業化方針。同年8月,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等有益的思想。遺憾的是,提出的這些正確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反而走向了反面,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誤。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國際形勢作出正確判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對的反思,開啟了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對一般事物的認識一樣,包含著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到底處于一個什么階段卻是一個有待進一步認識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對我國的社會主義進行定量分析。關于這個問題,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lJ1遺憾的是,的這一正確思想淹沒在隨之而來的錯誤思想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這些新政策雖然在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在理論上卻同過去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發生了沖突,有些人懷疑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另一些人則否定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為了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從理論上搞清楚我國的社會主義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這一根本性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堅持從中國底子薄、人口多、生產力落后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強調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秉h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內涵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階段進行正確分析的同時,鄧小平思考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現在的方針政策,就是對‘’進行總結的結果。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编囆∑椒磸蛷娬{,“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彼€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滯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薄柏毟F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11986年9月,鄧小平在回答美國記者關于“致富光榮的口號同社會主義的關系”時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990年12月,鄧小平又一次強調:“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在1992年春南巡講話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論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和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提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外交戰略和祖國完全統一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系統的論述,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會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推進以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遵循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都進入到對高級認識運動基本規律的較好把握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比如,在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問題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堅持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在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階段問題上,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很長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也需要經歷若干個具體的發展階段,我們黨的一切理論建構和方針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超越階段;在堅持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根據鄧小平有關市場經濟的相關論述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堅持鄧小平“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強調協同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針對新形勢下公民思想道德狀況,提出了要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面對新世紀新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在進一步深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認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眻陶h自身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為了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必須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來進行建設。正如所說:“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惫珓諉T之家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新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回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推進社會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茖W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有了一個更深入更科學的認識。2003年1O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主要內容。2007年l0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他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發展觀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全過程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改革開放一開始,鄧小平就把發展問題提到了能否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能否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問題、能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高度。所有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凝結成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编囆∑竭@一思想著重解決了中國為什么需要發展、為什么需要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痹谶@里,把發展問題同保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通過黨的執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科學發展觀則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堅持科學發展,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把握發展機遇,積極科學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與此同時,黨中央還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和諧社會建設理念的提出,擴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充實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追求——由原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發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為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國人民,中央及時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等戰略思想。所有這些理論成果的取得,都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向成熟。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將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推進而不斷地得以豐富、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