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哲學的實事求是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15 09:26:00

導語:審計哲學的實事求是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哲學的實事求是探討論文

摘要:審計屬于社會活動的范疇,與其他社會活動一樣遵循著同樣的社會規律。但是,日常的微觀審計往往忽視審計哲學的研究與作用。審計同樣需要哲學,審計哲學就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原則不僅是實現三個代表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審計監督的內在要求,是審計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概括,是審計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長期以來,審計是否需要哲學的問題一直是制約審計發展的重要課題。世界觀、方法論不可或缺,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審計工作有重要影響。本文嘗試以此論述實事求是在審計哲學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一審計需要實事求是的哲學審計是查賬的具體活動,而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系統化、理論化的學說,兩者的確有很大的區別。我國審計機笨成立的歷史不長,從1984年建立審計機關至今也不過才20年左右,審計沒有一套較為完整和成熟的系統理論。從理論形態上劃分,審計學目前主要還是應用型理論,而不是抽象型理論。

應用型理論天然具有經驗主義的一面。審計機關產生于改革開放之初,為了規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擔負著繁重的任務。幾次大規模的機構調整和改革,審計人員編制受定編限制,人員少與任務重的矛盾十分突出。這樣就使審計機關忙于具體的審計事務,無暇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應當說,一方面審計在我國,由于社會主義審計歷史較短,經驗積累有一個過程,難以形成豐蘊的經驗;另一方面,審計任務繁重與人員少的矛盾,使審計理論準備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理論化、系統化的審計經驗也嚴重滯后,顯得理論蒼白無力。1995年,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開展了什么是審計的大討論,就審計的定義問題專門在山東青島召開有關專家會議討論。此次討論,把審計的定義表述為:審計是獨立檢查會計賬目,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行為。但仍然缺乏審計哲學的研究,缺乏審計方法論的探索是個重要原因。審計基本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從審計本身的職能和特點上去考慮,但沒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是不可想象的。審計哲學最科學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一旦和審計相結合,審計就有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為之開辟廣闊的發展道路。審計監督職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古往今來,千篇一律的審計是不存在的,審計職能是在“變”與“不變”之中運動發展的。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審計事業的發展。由于在審計基本問題上的模糊認識,理論滯后,使審計工作受到很大影響。1995年,企業改革,兩權分離,特別是股份制改革,企業經濟效益問題顯得尤其重要。有的同志就提出,審計要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探索效益審計的新路子??墒鞘軅鹘y審計職能是監督的觀念影響,經濟效益審計始終未能廣泛開展起來。由于企業改革缺少了效益審計這一信息,未能很好地總結企業改革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使審計人員在企業審計過程中不斷地遇到改革遺留的問題。如企業普遍存在重體制改革輕內部管理的現象,雖然企業變為股份制的了,但光有一個“美麗的外殼”,企業內部缺乏科學管理,運作機制不健全,經濟效益并沒有提高。相反,公司關聯交易虛增利潤,“三會”形同虛設。對企業法人代表不是放權不夠,而是監督不力。對此,如何應對新形勢的變化,審計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手段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就成為是否與時俱進的重要課題。不少同志認為,審計領域要擴展,向“參謀”、“催化”、“服務”三個方面延伸,重點是經濟效益審計。筆者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從審計理論的構架來看,審計職能的轉變,審計方法的創新,受制于審計理論的創新。審計理論結構有審計主體運行理論、審計客體理論、審計主客體關系理論、審計運行理論等。

這些理論都有一系列審計范疇支撐著。審計理論與范疇具有兩重性,一方面,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理論與范疇能促進審計的發展;另一方面,超前或落后于形勢的理論和范疇會阻礙審計的發展。不適應審計新形勢的觀念會束縛人們的手腳,極易形成不易改變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審計創新。審計如何與時俱進,成為每個審計人員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審計哲學是審計理論的先導,是審計的指導思想。審計只有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實事求是,才能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進行理論思考,才能著眼于新的發展。審計哲學的脊梁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審計的靈魂,是全部審計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實事求是直接反映審計的本質審計的本質在于監督,這種監督是通過查清事實來實現的。事實本身有本質和現象之分。審計首要任務是發現現象,查清本質,以審計定性和處理來實現審計的職能。實事求是的基本點就是探求事物的本質,在主體與客觀之間實現統一。審計的過程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查帳、算帳、詢問、調查等活動,就是獲取被審計單位這一事物的信息。

審計人員首先是感覺,進點被審計單位,了解概貌,得知組織機構、帳務處理流程以及單位外觀的表現如建筑物、人員形象等。通過進一步查閱帳表,得知該單位的資金來源,資金占用以及比例關系,審計人員獲得了知覺形態。隨著審計的深人,進而對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認識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審計人員的認識就進人到表象形態。審計人員通過整理材料、系統分析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狀況,對材料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得出其財務收支真實、基本真實、不真實、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的結論,審計認識就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一認識過程本身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求。對此,憑感覺審計是不符和實事求是原則的。如一看到被審計單位發獎金,就產生懷疑,認為肯定存在違法問題。其實,如果被審計單位在帳上“明來明去”,發放獎金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是符合“效率優先”和“按勞分配”原則的。因此,對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憑感覺審計實際上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表現。審計是反映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活動的,是審計對象這一事物在審計人員頭腦中的反映,而不是相反。實事求是原則要求我們原原本本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狀況,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縮小,做到不先人為主,客觀公正。這要求我們遵循著的認識路徑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而不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這正是一條實事求是的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審計認定事實,但事實是動態的,又是有層次的,就是事物本質本身也是動態的,有層次的。因此,審計認定事實是不容易的。事實有現象與本質之分。審計必須通過財務收支的現象,發現其本質,而不能只停留在一定的層面上,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問題必須窮追不舍,查深查透,查個水落石出,才能實現審計目標。審計認識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深化的過程,不能指望一次完成。

現在,有的審計項目,進點一個企業,走馬觀花,三五天完成,認識肯定不夠深化,不可能做到客觀、全面地評價審計對象。審計程序有一個重要環節,即審計報告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階段。這是實事求是精神的最好體現。審計是監督別人的,審計又是單方行政行為,在審計中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是不平等的。但在認識上,在弄清事實的前提下是平等的。事實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并不是固定不變地掌握在某個人手里,而是不依人的意志客觀地存在于事實之中。審計報告征求意見,就是防止審計人員產生主觀片面性的重要措施,是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表現。能否認真、虛心地聽取被審計單位的意見,是衡量審計人員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標尺。征求意見的過程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是弄清事實,正確反映審計對象狀況的過程,也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過程,因而是必要的和重要的認識環節。公務員之家

古今中外的審計發展史,就是一個追求實事求是的歷史。古代的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審計,雖然從實質上說都帶有剝削階級的烙印,但它們和社會主義審計存在共同的一面,即在專業上都要追求真實反映審計對象。不論何種形態的審計,都在不知不覺地貫徹唯物論的反映論,只是有自覺和自發之分。為了實現審計規范化,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審計署自1989年起就開始著手我國國家審計準則的制定。在國家審計準則的基礎上制定了40多個具體審計準則。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也先后了獨立審計準則等相關文件和標準。我國審計界一直在追求真實、完整反映審計對象財務收支狀況的目標,都在為貫徹實事求是的唯物論原則而努力,都在為實現真理而奮斗。

因此,實事求是原則本質上反映了審計發展的客觀需要。1994年我國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審計法,在第一條總則中第六條規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將實事求是原則固定下來,把實事求是原則法律化,將實事求是作為審計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不時旨導思想,成為我國審計法制的基本原則。為保證實事求是原則的貫徹落實,審計法同時規定了審計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并對審計人員失職行為規定了相應的制裁措施。這樣,實事求是原則從認識論的原則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說明黨和國家為保證審計目標的實現,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這一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路線,是徹底的唯物論者。實事求是原則的法律化,必將有力地促進審計事業的發展,使審計這個經濟的“哨兵”和“警察”能看得更清楚,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三實事求是是審計的方法論任何審計都必須有目標,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目標是企業報表的真實合法效益,經濟責任審計目標是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目標是投資造價的真實合法效益,外資審計目標是外資運用的真實合法效益等。審計目標是個系統,有總目標和分目標之分,目標本身是有層次的。如何確定目標,就有個實事求是的問題。

審計目標不能定得太低,否則審計的深度不夠,目標定得太高,難以實現,也會增加審計成本。這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對上市公司審計,將審計目標確定為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為首要目標,而將檢查錯弊作為第二目標。在企業改革初期,即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制公司,應將檢查錯弊作為第一目標,公允性審計作為第二目標。審計目標的確定還應當根據政府和領導以及群眾關心的問題,確定符合有關方面意愿的審計目標。如對學校的審計,群眾反映亂收費意見大,就應將審計目標確定在查核學校亂收費的合法性以及費用的使用方面。審計目標確定以后,也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審計方案,確定審計重點。由于會計具有濃厚的藝術特征,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并不是絕對準確,而是真實、公允和有效,亦即會計信息要具有決策有效性。如何在審計方案中確定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度,是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重要性必須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合理地確定。如判斷存貨中一筆錯誤金額是否重要,亦即是否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要根據其占企業資產總額的比重來確定。從性質上說,錯報有兩種情況,即無意差錯和有意舞弊,有意舞弊比無意差錯更嚴重,因而也更重要。應當說在審計目標、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的確定方面,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僅難以實現審計職能,而且審計成本也會不必要地增加,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這種浪費有三種:一是物資成本,如人力、物力的浪費;二是時間成本,審計時間過長,影響審計及時性;三是精神成本,主要是增加被審計單位人員精力負擔,影響審計對象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確定審計目120標和重點,是十分要的。實事求是作為審計方法論還體現在它是重要的審計手段。審計人員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評價審計事項,必須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必須以證據即事實說話。審計人員不應就帳論帳,查帳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但不應局限在帳簿報表方面。要深人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審計與審計調查相結合,這樣才能摸到真情,取得成果。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審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有效途徑。什么時候堅持實事求是,什么時候審計職能就能有效發揮。審計機關成立二十年來,正是堅持了實事求是原則,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審計程序和審計技術與方法,使審計工作逐步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實事求是原則與獨立性、依法辦事一道成為審計的“三大法寶”。

四實事求是原則是審計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基點審計的最終目的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監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審計通過披露審計信息為有關決策人服務,通過查錯糾弊促進市場主體規范經營。審計監督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政府形象。為此,審計必須講政治,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審計通過監督體現“三個代表”。而實事求是原則是審計工作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結合點。實事求是不僅是“三個代表”的靈魂與精髓,也是審計工作的靈魂和精髓。實事求是原則怎樣實現審計工作與“三個代表”,思想的結合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以“三個有利”標準衡童經濟行為是否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是在生產力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和新的時代要求提出的判斷我們工作好壞的標準,也是生產力標準的具體化?!叭齻€有利”標準是鄧小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得出的重要結論,“三個有利”是實事求是精神的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審計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理應堅持“三個有利”標準,作為審計判斷是非的根本準繩。“三個有利”的內涵與“三個代表”的內涵有密切聯系,“三個有利”是“三個代表”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堅持“三個有利”是堅持“三個代表”的實際表現,也就從根本上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定,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而社會主義事業又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須依衣全國人民不斷創新。面對群眾的首創精神,面對群眾的探索,審計人員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眼光,正確看待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此,審計必須與時俱進,以“三個有利”來判斷改革中出現的新生事物,保護改革,促進企業發展。

(二)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審計是執法活動,必須遵循我國法制的基本原則,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q但法本身也有個精神問題,法的精神即法的宗旨,也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依法辦事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一致的。實事求是是依法辦事的基礎。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法

律面臨兩個方面的考驗:一是法律空白,即社會現實已經出現,而法律沒有規范的“盲區”,如虛擬經濟、虛擬市場等;二是法律本身不適應客觀現實,要么落后經濟發展需要,變得過時,如計劃經濟時期的文件,要么不適合某個地區經濟建設實際,阻礙了經濟建設。遇到這些情況,審計必須實事求是,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法律“盲區”經濟事項用“三個有利”、“三個代表”來衡量和評價。對法律“滯后”和“不適應”也要堅持“三個有利”來評價,并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見和建議,而不能一概而論,“依法”照抄照搬,否則就會脫離實際,不利于經濟建設。對法本身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一個建設項目,資金來源有多方面,有專項資金,有集資款,項目法人為了不耽誤工期,在單項工程之間進行資金調劑,將專項資金單項工程之間調劑,并沒有影響項目建設。因此,凡是“合法不合理”或“違法但合理”的現象,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妥善處理。

(三)審計定性處理要寬嚴適度審計定性是確認事實的性質,定性必須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定性要“嚴”,是什么性質就定什么性質。但處理時要“寬”,即要留有余地,要堅持辯證法。其實,就是審計定性也不能鐵水一杯,也要在“嚴”中留有余地。堅持定性處理的實事求是原則,并不是詭辯論,而是辨證唯物論的具體體現。在審計中,應區別不同情況,不同環境,采取相應的定性和處理,是由矛盾特殊性所決定的。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及其結構多元化的今天,經濟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任何采取形而上學的認識和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在這里,實事求是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成了同義語。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堅持了實事求是原則。例如企業有好有差,對差的企業,審計披露定性重一些是可以的,但對好的企業,審計說過頭話,抓住一二個問題不放,就會給這個企業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對好的企業和差的企業,在定性和處理中要區別對待。

對好的企業應注意維護其形象,幫助其改正和規范經營。對差的企業應“鞭打慢?!?,督促其走正道。對違紀問題,也要區別不同情況,對個人問題要嚴肅處理,對單位的問題要本著促進發展的原則妥善處理。對故意行為要嚴肅處理,對過失行為要幫助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要過于追究某個人的責任。對發展中的問題,前進中的過失,改革探索中出現的“毛病”,要客觀地、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不要急于下結論,審計可以采取“寫實”的手法,提出問題,向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l]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樂志強.《德意志意識形態》簡明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3]陳長暢.《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簡明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4〕李金華.審計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5]王德升,閻金仔.審計學基礎[M].池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秒,1989.

【6]黃大勝.審計技術和方法【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