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注意事項

時間:2022-03-09 03:16:00

導語:小議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注意事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注意事項

摘要:意識形態理論實質與適用范圍問題是當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焦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具有存在論與認識論雙重內涵,是科學性、建設性、批判性與革命性的統一。一些國內外學者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當代西方社會微觀意識形態的分析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由于他們未能深入理解宏觀意識形態與微觀意識形態的關系,混同了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功能,并帶有明顯的擴展意識形態研究視閾的泛意識形態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意識形態終結論思潮。

關鍵詞: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理論;意識形態功能;泛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隨著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發展,意識形態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政治與理論立場提出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理論。從目前國內外意識形態研究狀況來看,有兩個問題成為焦點,即意識形態理論實質與意識形態適用范圍問題。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意識形態是“虛假意識”,它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還有學者甚至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自相矛盾。筆者認為這些觀點不僅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思想,而且不恰當地應用還可能導致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傾向。為了進一步弄清思想,正本清源,本文試結合相關文本與觀點就這兩個問題作一分析,以求教學界同仁。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實質問題

當代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湯普森的一段話實際上道出了當代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特點。他說:“理論見解大為殊異的許多作家都設法分析意識形態概念、意識形態形式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①如果說因當時條件與研究工作的需要,“因而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處理與其說是一個充分展開的理論,不如說是‘一連串的直知灼見’”②還是可以接受的話,那么如一些國內外學者所說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思想前后矛盾卻是難以自圓其說的。當馬克思恩格斯一接觸到歷史問題時,就必然會碰到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一是如何總結歷史規律,二是如何對待歷史中的種種自稱為“科學”的歷史理論(“意識形態”概念最早由法國哲學家德斯圖·德·特拉西提出,他在提出意識形態概念時就以“科學”自居)。這兩個問題表面上看互不相關,但事實上密不可分。若不形成自己關于歷史科學的觀點,又怎能批判歷史上存在的其他理論(當然自稱是科學也不一定就真是科學,這個問題另當別論)?正像一些國內外學者所言,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制意識形態概念時的確常常把它跟“虛假意識”聯系在一起,但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何要如此做?他們所說的“虛假意識”究竟是什么意思?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文本的研究,筆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虛假意識”并非指所有意識形態,更非要否定意識形態這種社會存在形式,而只是指以往意識形態理論內容。由于以往意識形態主張“觀念決定世界”,因而建立在這種唯心主義形式之上的意識形態內容自然就是虛假意識。不過,從邏輯上講,要想令人信服地指出以往意識形態內容是虛假意識,首先就必須提出正確意識以及與之相關的意識形態形式。只有這樣,人們才可能從不同意識形態內容的比較中區分正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科學的歷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形成的重要前提;沒有唯物史觀這個科學理論前提,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理論也跟“重批輕建”的解構主義沒有根本區別。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批判并揭示以往意識形態的虛假意識內容,最終建立自己科學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另外,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用意識形態指稱自己的理論,但實際上他們創立的理論也有一個意識形態問題。因為,如果用特拉西意識形態概念來衡量,歷史唯物主義也是關于歷史的科學,那它也必然是一種意識形態。因此,當我們在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概念的時候,不能僅僅依據于他們經典文本的敘述,有時還需要把握其思想深層內涵,即意識形態從內容上看有虛假與真實之分后來,列寧公開提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并與客觀現實相符)。所以,當我們在運用“虛假意識”這一意識形態含義時,一定要以堅持并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若歷史唯物主義不科學了,又憑什么說由此得出的批判理論是正確的?第二國際庸俗經濟決定論實際上就是在用庸俗唯物主義觀點批判當時存在的種種唯心主義理論,由于這種思想在理論建構上的欠缺從而導致批判的失敗與從早期盧卡奇到法蘭克福學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虛假意識”這個認識論角度解讀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路徑的產生。

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之初,馬克思恩格斯重點強調批判精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批判現存的種種歷史唯心主義理論,他們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自然就無法被人們知曉,更無法用它們去指導人們的行動。不過,馬克思恩格斯在從事意識形態批判的同時,更關注這樣一個問題:以往歷史理論都是錯誤的,但為何人們對它們深信不疑?由此,他們就進入到對這些理論的社會存在論分析。在他們看來,以往意識形態雖然錯誤,但由于特定歷史條件的需要,它們會堂而皇之存在于一個社會之中并為其辯護。于是,馬克思恩格斯就用另一個科學的術語來指稱意識形態,即“觀念的上層建筑”。這樣,他們就把這些理論定位于一種特定的社會存在之中,并結合社會整體結構來分析它們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基于當時階級斗爭的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意識形態與階級利益的關系,而對意識形態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對此,恩格斯晚年有所論述)以及意識形態與主體存在的精神向度、思維向度及其方式(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這些問題)等方面的問題沒有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因而,后來葛蘭西提出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阿爾都塞提出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問題以及在他們思想影響下像詹明信、伊格爾頓和齊澤克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存在論視角解讀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都從某種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在此,我們就有必要討論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與拉康的“主體”意識的關系。雖然這兩者談論的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問題,但從方法論上看,它們有一定的聯系,即都將意識形態或主體意識看成是由現實世界決定的東西;所不同的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而拉康則認為主體意識是由想象界、象征界與真實界決定的。對此,詹明信作出了明確的肯定。他說:“說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唯物主義就是斷言它們各自都揭示了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里,‘人類意識’并不是‘它自己房屋里的主人’:只不過它們各自加以非中心化的領域頗為不同,一個為性,一個為社會歷史的階級動力。……我們能夠做的只是表明,這兩個系統在方法上可以互相學習,因為它們各自都在本質上是一種闡釋學。這么說較為謙虛,但卻有較多的成功的希望?!雹圻@也是阿爾都塞、伊格爾頓、齊澤克和詹明信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可以成功借用拉康思想分析與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原因。不過,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中介與拉康所講的中介仍有很大的區別,前者講的是社會經濟、政治等條件,而后者講的只是語言符號等前提。盡管語言符號對主體或意識形態的構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也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其建構的世界跟客觀世界存在著一定差異,更何況語言在正處于后工業社會的西方國家因更多與媒介融合而打上不可磨滅的資本烙?。?,但若放棄社會經濟與政治等宏觀條件而只停留于語言符號之上,那么,意識形態研究就與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象征符號研究相聯系,意識形態就不像被簡單地當作系統的“思想”體系那樣容易被理性和科學所清除。④因此主體與意識形態將永遠披上語言的枷鎖,無法放逐。而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經濟與政治條件決定意識形態,并不是說后者無法擺脫前者的纏繞(單從這方面講,它的確是不可能的。因為,意識形態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完全獨立),而是指后者不由社會整體群體利益“環節”決定,只由部分群體利益“環節”決定。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代表社會整體群體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是有可能建立并在現實中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