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創新研究
時間:2022-02-15 03:10:19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于個人創新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哲學思維、科學思維、藝術思維的綜合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個人創新立場的基礎,以其實踐性、唯實性、抽象性和辯證性、批判性等特征,同樣具有激活人的創新方法,指導人的創新理念,為實現個體的創新過程提供創新素質價值,無疑是個人發展的重要無形資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創新素質;特征研究;形成過程
創新素質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構成創新智慧的基礎。我國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對于傳統單一創新素質的解決思路與方案顯得局限,而為了尋求更為智慧的解決路徑就需要從創新素質的培養中,強化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對于激發人的創新能力的整合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以創新精神為主導的哲學觀,在尊重實踐、科學、辯證地反思與批評中,更能夠引領個體從綜合能力的展現中來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當前創新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僅是我們全面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具體體現,更從其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創新價值中客服片面思維的局限性,增強個體創新素質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創新素質的基本內涵及思維表現
1.1創新素質的內涵
創新素質包括“創新”和“素質”兩個詞,其內涵的把握應該從兩者的組合上進行解讀。對“創新”的定義,有學者提出創新是對新事物的開發過程,或者是運用知識來創造或改進新事物的形成過程;還有學者從環境學上將對一個組織或一定環境的重新接受,并被應用到新的實踐或制造物中的過程。對于“素質”的內涵,心理學認為,主要是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經系統、大腦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構成個體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梢姡瑢τ趧撔滤刭|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在個體基本素質基礎上形成的能夠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來創造新的事物、解決新的問題的高級的、復雜的、綜合的能力素質,既包括認知領域的創新素質,也包括實踐領域的創新素質。創造力理論創始人J•P•熊彼特提出,個體創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學家R•J•斯坦伯格提出:創新素質不僅表現在良好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上,還能夠以新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勇于承擔、敢于挑戰,以“全面的”的視角來組織事件。心商理論創始人王極盛從四個方面來提出創新素質的構成,即實現系統,包括個體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動力系統,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個性等;調控系統,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協調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給系統,包括潛心能因素,如記憶的潛能、想象的潛能、尚未頓悟及尚未出現的靈感等。
1.2創新素質的思維表現
創新素質作為個體在繼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創新立場、創新方法、創新理念、創新精神及思維等。對于創新素質的思維表現,往往是個體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對各類信息進行重組、選擇、嫁接、綜合的過程。由于創新思維在整個創新實踐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討創新素質中可以從剖析創新思維的表現來關注創新素質。
1.2.1科學化思維
對于學術界中科學化思維的探討,也稱為求真思維,主要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法來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及本質。對于自然科學中的思維方法與人文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有區別的。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傾向于實驗數據來進行邏輯推理,從而獲得可重復性、可證實性的邏輯思維,其方法多以精確性、實證性數據對事物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對于人文科學中的思維方式,主要傾向于從偶然中尋找必然的思維邏輯,其研究對象與特定事物相隔離,或者以純粹的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其方法表現在發散性、模糊性、思維的橫向性及歸納推理上,側重于定性分析。
1.2.2藝術化思維
藝術化思維不同于邏輯性思維的按部就班的線性跟進,而是依據個體的情感體驗、從想象、聯想中來感悟事物的規律及本質。藝術化思維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礎上,由一個形象跳躍到另一個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對于藝術化思維的表現,盡管屬于非邏輯性思維方式,對思維的結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邏輯證明和檢驗,但藝術化思維往往能夠從直覺能力上獲得意外的創新成果,是個體進行創新的必要思維之一。如愛因斯坦在相對論的思維過程中,將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騎在一束光上,從而獲得了對科學創新的經典構思。
1.2.3哲學化思維
哲學化思維是通過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來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質或規律,傾向于運用超越性思維來重新審視世界。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哲學化思維的價值能夠從多方科學思維的整合中,吸收藝術化思維、科學化思維的優勢來進行創新。哲學化思維作為認識論之一,能夠從創新主體、創新客體及主客體之間的協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觀點和態度;哲學化思維能夠從宏觀認識上,而不局限于某種科學或藝術性創作方法來揭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應如何”等問題進行追根溯源并給與回答;哲學化思維作為高于局部的思維方式,能夠從“求真”中獲得更深、更高、更廣的認識或價值。
2.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特征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是基于實踐形成的,對一般問題獲得的唯物辯證地概括與歸納,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踐性。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閉,而是從個體思維的最本質、最切近實踐的層面來進行概括與推演,基于實踐來理解個體、理解個體與世界的關系。也就是說,不僅強調個體的理論源自實踐,還要將個體的思維方法付諸實踐,進而從實踐中來對理論進行檢驗、豐富和發展。二是抽象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發揮到極限,力求從對象的總和及意義上來把握“無限”。抽象是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往往以主觀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來看待世界??梢姡瑢τ谖ㄐ闹髁x哲學思維,從“物質”特性上進行抽象,超越具體的物質的象,以構建成有限領域內具體物質的象,并不能代表整體的、本質層面上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擺脫了經驗主義的束縛,從超越具體實物論上,將“客觀實在性”作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無限的最普遍的特性進行整體抽象。三是唯實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首先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上,肯定物質決定意識;其次從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上來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將“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強調思維與客觀實際的關系,并從個體思維與客觀實際的相符合上來崇尚實事求是。四是辯證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為變化發展的動力,在揭示認識事物思維上表現出鮮明的辯證特征。首先表現在以普遍聯系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從事物的整體性、多向性和開放性上來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其次從矛盾分析法上來堅持對立統一的“兩面性思維”。五是批判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強調實踐性,從尊重實踐上來對現有理論進行批判地創新。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將唯物主義歷史觀作為基礎、《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將對實踐的尊重進行經典闡釋;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從德國哲學與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來進行探討;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更是從多種哲學思潮的批判中來進行新哲學觀的論述。
3.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創新素質形成過程
在對創新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關系研究后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憑借其立得穩、站得高、想得深、看得遠,從創新思維的高度自覺性、動態靈活性和積極求異性上來實現創新目標??梢?,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在提升個體創新素質上具有鮮明的推動性和涵育價值。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創新素質提供了創新立場。作為創新哲學思維,從思維的實踐性、批判性、反思性上來促進創新者立足實踐,并從自覺反思中來追求卓越;同時,以批判反思的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將創新主體的能動性作為實現創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場。事實證明,創新立場的明確,對于創新之科技價值和人文價值同時兼顧,能夠從批判和超越中為創新者奠定基礎。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創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導向作用。創新者在創新實踐中,對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較法、歸納法、分類法、演繹法等等,這些方法往往表現為單一化傾向,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能夠從辯證思維方法上,從聯系的、發展的、整體的觀點上來看待創新,能夠引導個體發現新的創新方法,即客服單一方法的狹隘性和片面性。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創新過程提供具體的修正功能。創新的過程是從創新計劃的實施中獲得創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首先從唯實思維和辯證思維中堅持實事求是,并從辯證法上來尊重客觀事物的規律,并從聯系的、變化的發展中來優化創新方法。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創新素質提供科學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變化發展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將矛盾作為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馬克思提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梢?,對于創新的開展與實現,需要從問題的發現、深刻的揭示與完美的解決中,遵循科學的創新理念,依據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原則來解決問題。
4.結語
創新素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養成,關鍵在于從創新精神具備創新意識與態度,把握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承認矛盾和問題,從分析矛盾、解決矛盾中來展開思維,有條理的對困難進行懷疑與開拓,促進創新主體能夠從批判思維和反思思維中對創新主體進行創新假說,以獨立思考來自主建構和追求卓越,最終為實現創新目標提供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楊耕.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五個重大問題[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04):5-22+157.
[2]江怡,陳常燊.分析哲學的自識與反思———江怡教授學術訪談錄[J].哲學分析,2014(06):153-173.
作者:許峰 單位:臺州市委黨校
- 上一篇:加強林業育苗技術管理的措施
- 下一篇:老子哲學思想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