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生生”和“創造”思想探討

時間:2022-02-18 09:38:07

導語:中國哲學的“生生”和“創造”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哲學的“生生”和“創造”思想探討

【摘要】中華文化有兩種精神相對峙,一種是剛健的,一種是柔順的?!兑捉洝贰吧睂W說所代表的正是中華文化的剛健精神。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以熊十力、張岱年等為代表的一批哲學家注重吸收《易經》“生生”學說,將生生與創造聯系起來。他們從不同的視角論證創造與人的本性的關系,人應如何發揮創造性等重要命題,賦予中國哲學新的精神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關鍵詞】生生;創造;中國哲學

0.前言

“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生生”學說是《易經》中的重要理論,像張岱年、方東美、熊十力和羅光等哲學大家們,均注重吸收《易經》“生生”學說理論,詮釋“創造”在中國哲學中的價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新哲學體系,對中國哲學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1.“生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

1.1生生與變易

宇宙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變化具有終極根源且具有規律性。萬物都處于生生不已的變化過程之中,“生生”即是變易,變易具有實在性和普遍性,此是萬物本性。熊十力認為,所謂“生生”是指萬物始終處于舍舊生新的變化過程之中?!扒耙凰查g,舍舊生新,新者方生,便復成舊。后一瞬間,又舍舊生新。如此則每一個瞬間都是舍舊生新,是為生生不已”?!吧笔侨f物的本性,生和滅本互相涵,說生已有滅在,說滅已有生在?!叭f物本無固定性,剎那剎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如是推遷,生生不已,此萬物的本性也”。萬物處于生滅不已的永恒變化過程之中。張岱年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處在時時變化之中?!吧奔瓷稚?,亦即日新。變易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世界日新月異。

1.2變易的根源

《易經》將變化的終極根源歸于太極?!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傳•系辭上傳》)。陰陽的交互作用是世界中一切變化的原因,變化具有規律性。這種思想為當代諸多哲學家所繼承并予以新的詮釋。方東美認為宇宙變易的根源來自乾元?!疤斓雷兓?,象效乾元(本初),亹亹而出,是以大生焉?!薄坝钪嬷陀^秩序,乃是成于乾元之充沛創造精神,表現于時間綿絡旁通、變易歷程之中”。羅光認為變易是剛柔相推引起的?!白円资怯蓜側嵯嗤疲瑒屿o相繼。剛柔代表動靜,動靜代表乾坤,乾坤代表天地,天地代表陰陽,變易乃是陰陽的結合?!弊円椎囊腥齻€:一、起點是“能”,即潛能;二終點是“成”,即實現,三、“動因”,推動能達到成。

2.“創造”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

2.1人的本性與創造

熊十力認為宇宙的實體是創造的來源。人是萬物發展的最高級階段,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熊十力說:“吾人于一方面當然承認人類之自由創進,創進者,言人類的進步是由其自力創造得來。另一方面當知吾人的生命元是稟受于天,天者,宇宙實體之名。未可曰人力無來源也。天工人事兩相融合,乃著此奇跡?!睆堘纺昝鞔_提出人的本性即是創造,將天地視為生生不已的創造歷程,將宇宙的創造視為自發,將人的創造視為自覺?!叭擞晌锏纳莼衼?,又投身生生的創造過程中去。前者生生是不自覺的,后者生生則是自覺的。后者更顯人的本質力量?!庇终f“人的最高本質是自覺的創造,調整自然,參贊化育,改造自然與人性,以達到理想境界,人研求生之意義,亦即求自覺。人生意義是創造出,且在創造中?!绷_光認為,宇宙中存在創造主,創造主是純粹性,絕對性的精神實體。創造主用自己的創造力創造宇宙萬物,創造力是宇宙萬物的最終動力因?!皠撛熘饕詣撛炝Γ瑒撛炝恕钪妗?,‘宇宙’化生宇宙萬物,稱為‘創生力’。創造主以創造力創造了創生力,創生力和創造力相連,不能分割。若一旦分割,創生力立刻消失,整個宇宙萬物也就消失,歸于虛無?!狈綎|美從中國本體哲學“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出發,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乾元的創造精神為天人所共有?!吧w謂《易》言乾元之創造精神原屬于天,今則轉移于人,而為人所共有”。人必須發揮創造精神才能德配天地?!叭祟悅€人所面對者是一個創造的宇宙,故個人也得要同樣地富于創造。

2.2人的創造性發揮

熊十力基于新儒家的立場,主張儒家的“仁”能夠使“天工、人事兩相融合”,使人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叭收?,生生不息真幾,此即生命之德”。熊十力視孔子仁學以敦仁立其大本,愛智、格物以行其達道。仁道廣大,無所不包,成物成己,一切皆依據仁。人只要依據本性之仁,就能夠創造一切。敦仁是日新之學,愛智和格物是通向仁的兩條路徑。愛智在于歸仁,歸仁才能格物。這里的格物就是科學。張岱年認為人的發揮創造性主要是實踐,具有鮮明的唯物論立場。他將“馬克思、羅素、孔子”三流合一,建構了“天人新論”哲學體系,其中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一本多級”和“生生日新”?!耙槐径嗉墶奔次镔|為本,心為至,知本達至?!啊槐径嗉墶沂玖擞伞尽健痢难輼嫞珱]有揭示由‘至’到‘本’的反向演構?!吧招隆苯沂玖擞钪媸莻€大化流行的過程,即人改造世界的實踐作用?!招隆哂蟹从畴p向演構的特點:既反映了宇宙物質進化歷程‘生生日新’的意義,也反映了人類創造實踐‘生生日新’的意義?!狈綎|美認為人位于“三才”之中心位置,在創造潛能上能借助于天地之力。主張通過心性修養發揮人的創造性的思維,從而造就偉大人格,然后才能發展成為“圣賢”和“神人”?!笆ト苏?,智德圓滿、玄珠在握,任運處世,依道而行,‘從心所欲,不逾矩’,故能免于任何咎戾。其所以能臻此者,端賴‘存養’、‘盡性’功夫,有以致之,明心見性無入而不自得”。羅光從士林哲學的角度來論證發揮人的創造性主要條件是“人的靈魂的自由”。他認為人的本體是心物合一體,心靈是人生命的根源和中心,心靈即是“靈魂”,創新是靈魂的創新?!拔业淖杂?,就是靈魂的自由。我的創新,就是靈魂的創新”。心靈生命在發展的歷程中,常能向前創新。創新所必備的條件就是自由。“我的心靈生命,既是精神生命,在發展的歷程中,常能向前創新,就是因為具有自由,不成機械式的反復進退”。造物主天主乃絕對精神體,具有絕對的自由。人的自由要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不是無限的自由?!白杂刹粋ψ约?,也不傷害人;人心生來就有行善避惡的原則。破壞這些原則,已經不是自由”。

3.簡評與反思

在構建新哲學體系中,以上四位哲學家都注重吸收《易經》的“生生”思想,將生生與創造聯系起來,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哲學體系。熊十力舍佛入儒,歸宗大易,建立了新唯識論哲學體系,他從新儒家的立場論證了“生生、創造、仁”三者的關系,詮釋了儒家“仁”以創成科學的新使命。突出了宇宙“生生不息變化不竭之真機”,將“生生”的思想作為核心觀點融入到其哲學體系中。但“仁”開出科學的具體路徑,熊先生沒有給予很好的論證,牟宗三提出“良知的自我坎陷”來試圖解決熊先生面臨的理論困境,然在學術界存在不少爭議。張岱年早年受其兄張申府的影響,致力于構建集“唯物的、解析的、理想的”于一體的“天人新論”哲學體系,他強調人性的重要性,在肯定物質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人的主管創造精神。張先生明確提出“生生即是創造”的觀點,人的最高本性即是創造,創造來自于人的實踐。宇宙是生生日新的歷程,人生亦應是不斷創新的歷程。但由于受羅素分析哲學影響,張先生過分重視形式邏輯以及辯證法等在哲學論證方法中的重要作用,而對直覺法、體認法等哲學方法論重視明顯不足。方東美將《易經》“生生”思想、柏格森生命哲學和美學融入到自己的哲學思想中去,構建了“生命哲學體系”。方先生認為,生命是一個“生生”系統,同時也是一個價值系統。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既是創造者,又是旁觀者。惟其如此,人的生命時時滲透于宇宙的秘奧中而顯露它神奇的力量。彰顯了人的生命是宇宙創化的精神力量之一,凸顯了人的創造力量。但方東美創造觀主要強調的是人的心性修養的創造,沒有談及科學的創造,故沒有很好地與時代接軌。羅光認為,儒家生命哲學能融會當代社會劇烈變化的時勢,又能適應新科學的意義。但中國生命哲學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中國生命哲學只有思想的大綱,沒有深入的分析?!睘榇?,他吸取亞里士多德和圣多瑪斯以“有”為萬物的存在,融入易經“生生”思想,構建形上生命哲學,試圖讓中國哲學與科學接軌,這是具有深刻見解的思想。然羅光受士林哲學所囿,認為人的創造性來源于上帝,卻是用宗教來禁錮人的思想,反而阻礙了人的創造性發揮。

4.結論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在構建中國新哲學的過程中,以熊十力、張岱年為代表的哲學家都十分重視《易經》“生生”思想價值,并將其與創造聯系起來,為實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轉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傳統哲學與現代的融合更需要注入實踐,張岱年先生的“綜合創新”思想,為中國新哲學建設指明了方向,需要我們努力踐行。

【參考文獻】

[1]熊十力.體用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2]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羅光.儒家形上學[M].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1980.

[5]劉仲林.中國哲學的創新與重建(二)—張岱年教授"綜創論"訪談錄[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5).

作者:宋文興 單位:六安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