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系

時間:2022-03-18 11:20:31

導語: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哲學與人生的關系

摘要:哲學與人生緊密相連。離開人生,哲學是枯燥乏味的;離開哲學,人生是茫然無助的。哲學與人生融會貫通,指引我們在通往知識的海洋中奮勇前行。只有將哲學與人生的關系理解透徹,才能對其有“覺解”。本文擬從對“哲學”的解讀出發,闡釋“哲學”一詞的由來,分析“哲學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學”這兩者的區別,然后說明哲學與人生的關系,并談談哲學對人生的啟迪。

關鍵詞:哲學;人生;關系;啟迪

“如果說人是哲學的奧秘,那么哲學就是人的隱喻?!闭軐W思想好比一個人的靈魂。黑格爾曾說:“一個國家沒有哲學就像壯觀的廟里沒有神像一樣,空空蕩蕩徒有其表,沒有可使人敬仰的東西?!庇辛苏軐W,就如黑夜中行走時被照亮了路;沒有哲學,仿佛一葉孤舟茫然地漂泊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不知所向。哲學與人生融會在一起,給人以啟迪。

一、對“哲學”的解讀

1.“哲學”一詞的由來

什么是哲學?哲學(philosophy),即智慧之學,它是由距今兩千五百年的古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演變而來的。Philosophia一詞是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philos由動詞philein演變而來,是philein的形容詞形式,philein的含義是“愛”“追求”,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義而言,指“愛智慧”。這就是“哲學”的原始意義。在英語、俄語、德語等語言中,這個詞音譯為“菲羅索菲”。有觀點認為,畢達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人。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并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1]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也有觀點認為“愛智慧”這個詞語始自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哲學叫作智慧學。

2.“哲學是什么”與“什么是哲學”

人們常常會將“哲學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學”理解為同一個意思,其實并不是這樣的?!罢軐W是什么”,指的是對歷史上的“哲學”一詞的含義進行追問,這個問題暗中包含著“哲學”是即成的事物。[2]這種事物在剛開始萌芽時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后來經過冗長的成長變化,漸漸茁壯起來,然后人們認為是時候賦予它名稱了,所以叫它“哲學”。因此,“哲學是什么”是在追問在“哲學”產生的這個歷史進程中,包括“哲學”這個概念產生之后,發展到今天的“哲學”它是什么樣的,即“哲學”它實際上是什么。[3]“什么是哲學”,它追問的是什么樣的學問能夠被稱作“哲學”,是在追問“哲學”它應該是什么樣的。[4]在哲學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通過一件件事情去逐漸領悟“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并對理解“哲學”這個詞的概念以及對它的過去、現在、將來都有一定的感悟。雖然,通過我們不斷的學習與領悟,我們對“哲學”的定義會不斷發生變化,但這種理解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它逐漸成為哲學研究者的一種信念。這種對哲學的不斷理解,就是學者對“什么是哲學”這一問題的回答。雖然,對“哲學是什么”與“什么是哲學”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永無止境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探討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人們使自己不斷地作為人而成為人。

二、哲學與人生的關系

1.哲學是最關切人生的學問

蘇格拉底主張認識人自己,關注人的發展,這使西方哲學為人類初步練就了探究人自身奧秘的最恰當的方法,即通過不斷的詰問,暴露人們思想中的矛盾,從而逐步地去接近和發現真理。所以西方哲學是從認識自我開始的。海德格爾有句名言:“怎樣開始,就怎樣持存?!庇商K格拉底開啟的這一思想定向,不僅決定了西方哲學的開端,也預示了這種思想傳統的未來。[5]如果說西方的哲學是關切人生的學問,那么中國的哲學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學。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話:“中國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蘇格拉底,因為他把倫理、哲學、反思和知識都融合在一起了?!盵6]他認為,學習哲學并不是一個專門的行業,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哲學。不難看出,中國的傳統哲學始終將人生問題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我們再將目光轉向把人類的自由解放當作終極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那么,什么是世界觀呢?“世界觀的‘世’,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觀的‘界’,是‘人在途中’的‘界’,世界觀的‘觀’,是‘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目光?!盵8]只有這樣理解世界觀,才能表達人和世界的真實關系,也才能將哲學的真實的本質全面地展現——作為世界觀的哲學就是本質意義上的人學。[9]

2.哲學是本質意義上的人學

哲學是本質意義上的人學主要有兩個含義。第一,哲學無論是在尋求終極的存在的過程中,還是在追問終極的知識的過程中,抑或是在探究終極的價值的過程中,它在本質上都是為人本身的存在尋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它并不否認其他學科門類,比如說,文學、藝術、宗教、歷史、科學等對人的研究;相反,它把其他的學科對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對象,并在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之間努力達成對話和相互理解,從而使人對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與把握。[10]在這里,我們說的“哲學”是廣義的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并不是一件稀罕東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許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睡覺,總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著這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著,心里想著,這個‘跑’就是人生,這‘想’就是哲學?!盵11]由此看來,不管哲學是什么樣的存在、什么樣的形態,它都是在追問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說,哲學是本質意義上的人學。

3.哲學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究

哲學作為本質意義上的人學,并不是客觀地描述人的特性,而是系統地反思人生。當代中國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說:“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盵12]這句話是說哲學或許沒有什么真功實效,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動變得有意義。馮友蘭先生說過,人的生活是“有覺解的底生活”。這種“覺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達到一種天地的境界。[13]人之所以要追問或“覺解”人生的意義,是因為人是有“意義”的存在物。人和動物有什么區別呢?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動物在一代一代地復制自己,而人在一代一代地發展自己。[14]動物是一種生存的生命活動,而人是一種生活的生命活動。[15]生活與生存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活有意義,而生存無意義。所以,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意識、有思想,人的生命活動是自覺到了的生命活動,因而是有意義的生命活動。而哲學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義。哲學引導人們不斷加深對人生的“覺解”,使人們感悟到生命的廣度、深度和高度,不斷為人的存在尋找標準和原則。因此,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的學問。

三、哲學對人生的啟迪

墨子認為,通過本質、原理、用途這三表檢驗真理,即“三表法”。換句話說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驗證真理的正確與否,使真理成為不朽的存在。能夠證明真理正確性的,也只有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才會總結出規律,才能論證出實踐的價值。莊子哲學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認為人既要適應自然,又要適應社會。一個人如果想要改變世界,首先要適應這個世界,要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才有資本去發揮自身的價值。只有適應了世界,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繼續生存的條件,這是生存的基礎。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盵16]這里的“儉”是簡單樸實、實事求是的作風。他主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節儉,把“儉”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還主張“上善若水”,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17]東方人生哲學認為:應修身養性,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將個人復歸于自然,即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人要通過不斷的修行,剔除內心的欲望與雜念,達到心外無物的境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哲人們通過真理告訴我們:哲學是人生路上的燈塔,通過對哲學一步一步的理解與感悟,我們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有了更加堅定的腳步,以及更加無畏的勇氣。哲學照亮了我們人生的道路,使我們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單。沒有哲學的人生是乏味的,沒有人生的哲學是空洞的。哲學與人生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人生處處皆哲學,只要我們不斷追求,以哲學的視野探尋人生境界,就會收獲最美的人生。

作者:李春輝 單位:寧夏大學

參考文獻:

[1]伍佳.愛智慧的學科——哲學[J].學理論,2011,(11).

[2][3][4]楊帆.“哲學是什么”與“什么是哲學”——哲學觀的潛移默化[J].現代交際(下半月),2010,(4).

[5][9][10]李兵.哲學:作為本質意義的人學——如何理解哲學與人生的關系[J].學術探索,2014,(1).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孫正聿.《哲學通論》與世界觀的前提批判[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1).

[11]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12]王素平.關于在高中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思想智慧的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6.

[13]孫正聿.哲學與人生[N].光明日報,2009-04-16.

[14]傅長吉,叢大川.“管理”與人的生命存在——對“管理”產生前提的哲學反思[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7-20.

[15]譚大友.人的生存的意義[J].青海社會科學,2003,(6).

[16][17]崔仲平,崔為.老子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8]陳林.論哲學與人生[J].青年文學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