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哲學思想源起與辨思

時間:2022-12-15 10:54:00

導語:針灸哲學思想源起與辨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灸哲學思想源起與辨思

[摘要]中醫針灸彪炳于中華民族傳統醫學寶庫,綿延數千年而生生不息。與現代醫學歷經諸多基礎理論對立乃至裂變、交叉甚至相融的發展趨勢不同的是,中醫針灸始終固本而開新,持守著自身的哲學思想根脈。有鑒于此,討論中醫針灸的哲學思想及其發展理路至關重要,關鍵要清晰回答中醫針灸研究過程中面臨的三大理論命題。首先需要探究中醫針灸的古今之辯,核心議題涉獵《黃帝內經》的溯源及其哲學分流;其次還要探明中醫針灸的內外之分,著重分析中醫針灸起源于中國還是印度的問題;再次需要探析中醫針灸的中西之別,重點要解析并矯正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之間的關系。由此論證中醫針灸本體“一元”和發展“多元”的基本特征,進而延展出如何整體把握中醫針灸的哲學根基及未來走向的現實命題。

[關鍵詞]中醫針灸;黃帝內經;古今之辯;內外之分;西方針灸

中醫針灸貫通華夏文明之脈,揮寫著數千年中華民族醫學史獨特篇章?!抖Y記•大學》開篇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其先后,則近道矣”[1]。圍繞“醫學是什么”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恒久命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認為,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發展軌跡,西方傳統醫學在公元5世紀后衰落,而中國傳統醫學長盛不衰,持續發展。筆者藉此以中醫針灸的哲學思想及其發展理路為證,發現其演進過程經由三大分水嶺并衍生出重要理論命題。一是關于中醫針灸的古今之辯,核心涉獵《黃帝內經》的溯源及其哲學分流;二是關于中醫針灸的內外之分,集中表現為針灸起源于中國還是印度的問題;三是關于中醫針灸的中西之別,重點要解析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WMA)之間的關系。上述三大命題聚散分合,既聚合為中醫針灸是“一元”還是“多元”的哲學本根問題,還離散為中醫針灸傳承發展中的主要理論分歧。由此延展出如何推動中醫針灸務本開新,亦即怎樣整體把握中醫針灸的哲學根基及未來走向的現實命題。

1古今之辯:《黃帝內經》起源及其思想分流

凡論及針灸起源則關涉中華文明源頭。針灸因何而生,從何演化,如何形成數千年代際相承的歷史品質和學科風貌?無論是千百年來針灸的針具和灸法演化,還是針灸療法的整體性和系統化發展,總是隱現并且貫穿著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主線。這不僅折射出中華文明在中國傳統醫學演進中的思想光輝,反映出中醫針灸療法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變遷過程,而且匯集了中華民族的醫學智慧乃至哲學思想,呈現出漫長歷史時期中醫針灸發展的獨特品格?!饵S帝內經》堪稱中醫針灸的集大成者。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盛贊華夏始祖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渡胶=洝穭t流傳“有石如玉,可以為針”,記載著“石篯”刺破癰腫的療法。從使用砭石到完善針具針法,從使用火種到形成施灸工具和艾灸療法,均充分反映出華夏先民把生產工具和生活條件發展為自身健康服務的理念。直至《黃帝內經》問世,才最終形成了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經典。后世尊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2],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有81篇,論述針灸學的內容近半數的篇幅,位列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稘h書•藝文志•方技略》將其收錄為“醫經”[3]七家之首,其中《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細數《黃帝內經》的版本斷代研究,大致可分為3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成書于先秦時期。古人冠以“黃帝”和“經學”之名,藉以《黃帝內經》證明中醫發祥歷史悠久,集中圣賢思想,位居重要典籍?!痘茨献印泛蜁x代皇甫謐、宋代林億等醫家均以此為崇。二是定型于戰國時期。宋明時期的儒家和醫家如邵雍、程顥、朱熹、桑悅、方孝儒等,均持有《素問》與戰國時期《周禮》同時代的觀點,亦有《黃帝內經》出于扁鵲之后、倉公之前的比較性論證。三是完善于西漢時期。明代郎瑛曾作出《素問》誕生于西漢的推斷;現代中醫學者則因由西漢“黃老學派”盛行、西漢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而得出《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的結論。綜合上述觀點,即可發現《黃帝內經》經歷了較長的歷史發展時段,可謂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進而從《黃帝內經》的文本分析,遂有《素問》為基、《素問》為法的特征。一方面,《素問》完成了中醫的基礎性和整體化建構,廣泛涉及臟腑學、經絡學、病理學、診治原則、針灸學等范疇,其哲學基礎來源于“黃老之學”;另一方面,《靈樞》涵涉臟腑、病因、病機等內容,尤為注重闡釋經絡腧穴、針具刺法以及治療方法,兼具《素問》本體論和《靈樞》方法論的特點?!鹅`樞》最早稱作《針經》,后有《九卷》《九靈》《九墟》等稱謂?!鹅`樞》之名,出于唐代王冰《素問〈序〉》及注語。南宋史崧編撰《靈樞》二十四卷,元代“古林書堂”刊本為十二卷,明刊《道藏》本為二十三卷,現僅存史崧二十四卷本《靈樞》行世。中醫針灸始終灌注著中國哲學思想精髓。中醫針灸的學理基礎從何奠定,其思想源流有著怎樣的主體脈絡呢?探析這樣的命題,首當涉及長期潤澤中醫針灸發展的中國哲學思想,并且它顯然前置于中醫針灸的內在體系研究。譬如,中醫針灸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饵S帝內經》與道家經典諸如《道德經》《莊子》《太平經》《淮南子》《管子》在思想表達和專用術語等方面相互參透。誠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坦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4]。這在《靈樞》中就有著集中反映,主要表現為道家哲學的本體論“天人合一”衍生出五行、精氣等哲學觀,并生成了經絡周而復始、循環發展的思想;道家哲學的辯證法“陰陽對立理論”則延伸出針灸陰陽調和與辨證施治的理念;道家哲學中的自然觀“道法自然”則演化出針灸“針法自然”的原則;道家哲學的修真理論則為針灸技術吸納并藉此打開眾妙之門。又如,中醫針灸受到儒道合流和理學發展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哲學經由儒家思想改造,淡化了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進而衍生出“理”為最高范疇的客觀唯心主義,形成了儒道合流乃至并重的新格局。儒家思想影響的理學,推崇“萬物有理”和事物運行的規律,這在中醫針灸“子午流注針法”起源和運氣學說發展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學術界普遍認為,子午流注屬于“宋代儒醫群體形成、醫儒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背景下,針灸醫家運用了儒家象數理論所設計的一種針刺理論”[5]。子午流注取穴法因循天干地支陰陽之變,遵循臟腑經絡平衡運行,恰恰表現為理學在針灸中的應用。北宋初期,運氣學說日益興盛,主要依靠預測氣候和疾病流行趨勢,采用天干地支配陰陽五行、地支配三陰三陽之氣等方法,測算“運”和“氣”的盛衰,其哲學思想與理學崇尚的宇宙整體觀、臟腑一體觀、天人合一觀高度契合。

2內外之分:針灸起源于中國還是印度之考證

辨明中醫針灸獨立化發展問題至關重要。針灸是否誕生于中國,是不是異域文明傳來的舶來品?一直是中醫哲學史維度論證針灸起源的熱點論題。顯而易見,針灸研究的最初目的并不只是探究針具和施治方法,與之相應的是,如何研究并且奠立針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甚至哲學基礎,才是進行理論溯源的起點。其中的關鍵點即在于,中醫針灸在其衍生的歷史時期有沒有受到同時代文明的滲透,即中醫針灸是否受到印度佛教思想影響乃至影響的程度。辨析針灸尤其經絡理論源起印度的觀點。針灸源起道家思想并盛行于中國本土化宗教之列,大多與道教關注人與物之間內在聯系有關,但也由此嬗變出針灸與佛教的因緣及各種不同觀點。針灸理論基礎受到佛教影響亦或來源于佛教,不僅是針灸起源及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重要論題,而且涉及針灸與佛教及其經典之間的關系。其中較為典型的觀點就是日本醫學家早在20世紀中期提出的“經絡起源說”。1950年長濱善夫和丸山昌朗合著的《經絡之研究》,認為針灸的工具術式在漢譯佛經中較多表述,藉此作為針灸來源于印度的佐證。然而,長濱善夫等所舉證的《金光明經》由唐三藏法師義凈及其助手慧琳翻譯,其中《除病品》論及“針刺、傷破、身疾、鬼神、惡毒、孩童、延年、增氣力”等八術,實指針刺外傷而非針灸之術,這在慧琳注疏的《一切經音義》《音義》中均有所釋。有研究者指出,中醫所言之“脈”演化為“經脈”和“絡脈”,合稱為“經絡”?!皯{此而說中醫學的針灸、經絡來源于印度佛經,是隨印度僧人和佛經的傳入而發展起來”[6],實屬本末倒置。論證針灸具有內生特征而非印度傳入,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唐代及唐以后漢翻的印度佛教典籍,因教義而不著錄醫書,即便所言外科也只是服從于發心修法,加之翻譯者往往從自身所處語言環境和社會習俗出發,自然而然涉及針刺和破傷法的內容;二是針灸文獻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后,整理者命名的《帛書經脈》亦稱《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考證為秦漢之際成書,據此可作為針灸起源中國的明證。辨識印度古醫書記載針灸的真實性問題。古印度醫學的吠陀理論與中醫存在頗多相似,兩者均能反映出華夏文明與古印度文明在醫哲學體系建構方面出現過長期的交流互鑒。自公元前1世紀,佛教東傳并帶來印度醫學理論。僅《隋書•經籍志》收錄古印度醫書就達11種之多。敦煌藏經洞留存古印度著名醫家耆婆所著《耆婆書》[7]。古印度醫學中的“四大不調”“四百四病”等學說也被道教醫學理論吸納和運用。尤其是佛陀耶舍翻譯、竺佛念傳譯佛教戒律經典《長阿含經》,內卷《阿摩晝經》《梵動經》尚有醫方和針灸藥石的記載。由此觸及釋迦時期就有印度針灸傳世并東傳中國的論題。吳國支謙早于佛陀耶舍的譯本以及印度巴利文譯本,均未在兩經中涉及針灸內容。可以推論,針灸用語乃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曾使用習語和意譯所致。玄奘《西域記》所載“壽祠平術”四吠陀,源起古印度醫學養身治病、禁咒去害的基本醫理,亦可以證明印度吠陀理論在中國傳播。但其后義凈所作《南海寄歸內法傳》[8]則稱許“針灸之醫,診脈之術,贍部洲中”,有著超越古印度和東南亞醫學的獨特地位。綜合而論,唐代以后皇室所設咒禁科可能與佛家傳入禁咒理論存在緊密關聯。值得肯定的是,中醫針灸盡管有著獨立發展的歷史脈絡,但其與古印度醫學乃至佛學的關系仍將是醫學哲學史研究的重要選題。

3中西之別: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的關系矯正

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的發展具有協同性。如果把西醫理論在中國傳播稱之為“西學東漸”的成果,那么中醫針灸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則因循“東學西漸”的路徑。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有哪些異同,西方針灸如何接受中醫針灸影響并開辟出自身獨特領域,甚或西方針灸是否會取代中醫針灸?關鍵要清晰回答針灸在中西醫發展中的差別,從病理學和現代診療技術等范疇澄清中醫針灸的系統性特質,深入認識西方針灸在借鑒和推動針灸學發展方面的積極意義。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具有相似性的特點。早在16世紀中醫針灸業已傳入西方。19世紀西方開始運用針灸療法。1971年7月26日《紐約時報》頭條刊發了記者詹姆斯•賴斯頓《現在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闌尾手術》[9]一文。1972年8月《新聞周刊》封面推介《神話還是神奇?》的針灸內容。目前針灸已取得全美絕大多數州的合法化地位,構成美國整合醫學和醫療保健的重要部分。中醫針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并已覆蓋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刺療法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發展迅速且認同度日益提升。西方“針灸熱”現象及其實證化發展的強勁態勢表明,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契合度較高的因素。針灸診療相關試驗和施治原理表明,人體肌肉和關節的疼痛,可以伴隨針刺激活內源性阿片肽釋放,“內源性阿片肽通過作用于其特異性受體而發揮痛覺調控作用”[10],進而增強針灸的療效,體現出針灸病理及其控制學的診療價值?;谶@樣的病理基礎和認知模式,如何緩解和消除疼痛,選擇并確認痛點,已經成為中西醫逐步縮小針灸診療差異的重要認知區域,也是現代針灸學推動中西醫融合的關鍵要素。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機理闡釋上存在差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項目研究表明,美國針灸教育經過近40年發展,“已逐步形成了聯邦統一的辦學資格及項目的認證管理、碩士及博士學位教育以及??漆t師從業資格考試認證體系”[11]。然而,在美國數以萬計的執業針灸師中,華人華裔從業針灸師僅數千人。西方研究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經絡不存在、穴位亦不存在”的觀點,表明中醫針灸歸屬的中醫藥哲學體系沒有得到西方主流社會認同。較為典型的差異在于,西方針灸在臨床研究中常常質疑中醫針灸的經絡理論及其穴位特異性。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的相似性研究,只是一個良好開端,并沒有消弭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發展所存在的差異。兩者差異性客觀存在并表現為病理學層面的沖突。一方面,中醫針灸奠基于陰陽五行、經絡腧穴理論,依從腧穴分類與穴位的特異性,進而在臨床應用中施以配伍的原則方法,中醫針灸腧穴則兼具病理屬性和生理屬性。另一方面,西方針灸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病理體系,其所倚重的針刺治療方法通常從解剖學、生理學、神經醫學中尋找依據,可以視作西方循證醫學適應性發展的重要嘗試。因此表現在病種分類和治療方法方面,中醫針灸主張“標本兼治”并運用“陰、陽、氣”綜合診察和治療,西方針灸則注重發揮“扳機點”理論(MTRP)的病理效應和工具價值。這樣的差異無疑也是中西醫遵循不同哲學體系的現實印證。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關系需要正確定位。有研究者在系統考察中國引入西醫“nerve”這一解剖學概念的基礎上,認為“明末清初至民國的西學東漸帶來了大量的西醫解剖生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此后針灸理論與經絡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12]??v觀現代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趨勢,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的發展仍然處于各自調整和相互吸納的階段。為此厘清兩者關系將是一項長期性和常態化的研究選題。筆者認為,關鍵要確定兩者在醫哲學維度并行不悖的關系。中醫針灸的哲學基礎深厚而龐雜,既有醫學經驗論的質素,也有其轉型發展所吸收的現代醫學元素;西方針灸雖在局部保留著中醫針灸的稱謂,但其哲學理論基礎更為接近現代神經科學和生物醫學。盡管開展中醫針灸與西方針灸比較研究的時間相對較短,但已經呈現出兩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互動發展關系,兩者奠基于并行不悖的醫哲學基礎。因此,以某一方的醫哲學理論及其觀點貶損和打壓另一方的做法,顯然并不可取。當前,重點還要確證兩者在臨床醫學中相輔相成的關系?,F代針灸學尤為重視臨床試驗對照和臨床評價,由此達成了中醫針灸和西方針灸在臨床意義上日趨融合的關系。中醫針灸倡導運用辨證施治、相反相成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西方針灸從單一介入療法轉向整體動態平衡療法。西方針灸總結形成的MTRP認為,“扳機點”的臨床特征與傳統的經穴,特別是阿是穴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3]。針刺“扳機點”能夠發揮節段差異的神經調節功能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效應,有助于中醫針灸形成鄰近穴位、針刺手法等安慰對照。

4務本開新:中醫針灸的哲學根基及未來走向

探究中醫針灸未來發展正可謂適逢其時。當今醫學正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中醫針灸向何處去,如何開啟中醫針灸繼承與創新的發展模式?顯然不能以單一思維方式、目標任務、手段方法加以框定。中醫針灸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古今變遷繁復,內生要素獨特,中西發展有別。及此整體化認識并推動中醫針灸發展,則需要啟動“務本”和“開新”兩大關鍵性樞紐。所謂“務本”即在于厚植其哲學根基,“開新”則需要明確其實踐走向。一要健全中醫針灸哲學根基和理論體系。中醫針灸的哲學基礎以道家開篇,展現出儒道釋交融合流、東方醫學門類相互貫通發展的基本態勢。關鍵要把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首先要不忘本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醫針灸薪火相繼。作為一種獨具稟賦的醫學觀念、生活方式乃至價值體系,中醫針灸融匯祖國醫學醫術精要,彰顯出大醫精誠的精神品格,更呈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歸根結底還表現出消除疾患、造福于民的思想本色。相關考證性研究表明,唐代即有官方教材《針灸甲乙經》傳世。1940年《中國針灸學講義》經由澄江學派創始人承淡安編纂而成,被贊譽為“近百年來影響最大的針灸專著”[14]。新中國誕生后,衛生部審定的《針灸學講義》形成了現代針灸理論體系的完整結構。盡管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曲折歷史中,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理論,曾經多次受到質疑和不公正的評價,但始終沒有改變中醫針灸發展的正確方向。其次要吸收外來。中醫針灸一脈相承,廣泛吸收了東方醫學的優秀成果,借鑒運用了西方醫學的有益經驗,在醫學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語境中,尤其在中西醫結合以及西方診療方法應用方面,逐步建構出開放包容的理論體系。當前要綜合考量并防止中醫針灸完全西醫化、中醫針灸邊緣化的傾向,既要吸納現代醫學轉型發展的成果,還要固守中醫針灸的優秀傳統,推動形成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實踐特色。再次要面向未來。中醫針灸根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其未來獨立化發展的路向不能偏離,不能照搬照用西方醫學體系。面對西方針灸的迅猛發展,盡管出現了國外醫學界冷遇中醫針灸理論體系、熱衷中醫針灸技法和經驗的現象,由此造成了對中醫針灸的諸多誤解和偏見,但這恰恰需要掌握中醫針灸理論精髓和診療方法的一大批名醫名家走出國門,需要搭建中醫針灸國際交流平臺,提升針灸醫學的國際化水平。二要促進中醫針灸哲學思想的實踐轉化。中醫針灸集中華醫學遺產與我國特有民族醫療于一體,其理論體系構建應側重“一體多元”,在實踐轉化中注重包容性和開放性。一方面要處理好“不變”與“變”的關系。中醫針灸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和思維方式,其哲學觀涵括了臟腑、經絡、五行、精氣等基本理念,自然對學習者提出了不斷體悟和反思的要求。中醫針灸的理論基礎持守“不變”,就是要固守其慎終追遠的醫學情懷。中醫針灸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和技術技藝,其哲學思想的創造力經由長期實踐而形成,因而表現出辨證施治和動態平衡發展的特點,其理論運用和轉化往往是靈活多變的。中醫針灸的“不變”與“變”,需要持經達變,因時因勢而變,形成病理和診療的高度協同性。另一方面,要調適好“道”與“技”的關系。中醫針灸憑借其宏闊深邃的哲學思想與豐富精湛的診療技術而聞名于世。醫者仁心乃中醫針灸“道”“技”相融最佳證明。值得借鑒的是,美國尤為注重針灸的執業安全和道德規范,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資格審議委員會(NCCAOM)作為唯一國家級機構,負責全美中醫針灸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規定了生物醫學、職業紀律處分條例、道德守則等必考科目,這對于“完善我國相關醫事法規、保障患者隱私、醫務人員‘職業界限’自律”[15]具有重要啟示作用。中醫針灸學習貴在悟道,要長期鉆研針灸經典文獻,領會并融通其哲學思想形成與發展的主體脈絡,舉一反三,總結并形成中醫針灸乃至醫學倫理要領和心得。中醫針灸學習關鍵還在于針法運用,針法演變中凝聚著傳承者的智慧,也顯現出醫患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價值。掌握中醫針灸的“道”“技”關系,要由“道”生“技”,由“技”輔“道”,遵循其哲學思維方式與診療過程相輔相成的醫學倫理關系。三要推動中醫針灸哲學思想的傳承創新。中醫針灸浸潤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構建了以樸素唯物論和黃老哲學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形成了《黃帝內經》《千金要方》以及后世注疏的眾多經典文獻,其哲學思想上尤為凸顯整體觀,在臨床方法上擅長運用經驗形態學。中醫針灸未來發展關鍵在于傳承與創新。其一,要遵從“治未病”的目的。中醫針灸的特色在于“內病外治”,總體上要因循平衡調和與預防疾病的意圖。中醫針灸“治未病”不僅“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黃帝內經》以預防為主重要的學術觀點”[16],而且善于針對不同的“未病過渡狀態”采取相應措施。在病候分析中,“治未病”強調經絡和臟腑的定性,注重辨明其虛實、寒熱、表里等對立范疇,其配穴處方治療亦來源于此。其二,要傳承辨位論治[17]的理念?!氨嫖弧钡旎诳傮w研判患者的整體身心體系,主要從患者病變部位入手?!罢撝巍眲t依據“辨位”結果作出治療方式的選擇。辨位論治能夠分析并優化患者病變的時空結構,更為直接地領略辨證施治的方式方法。其本身就是對針灸辨證施治思想的延伸與創新。其三,要創新經驗觀察的方法。中醫針灸臨床價值伴隨病候的科學檢測而顯現,但不能由此弱化其中醫針灸自身的觀察效果。如何貫通患者證候多變性與針灸觀測可重復性之間的關系,顯然不能僅僅依靠科學檢測得到的相對精準數據,而應依從患者證候反映及表現,作出診療方法的能動性選擇。

作者:任秀梅 單位: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