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亮劍精神的哲學分析
時間:2022-11-02 04:12:10
導語:關于亮劍精神的哲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亮劍精神源自革命戰爭年代,集中體現于電視劇《亮劍》,亮劍精神就是信念、目標、毅力、勇氣、實力、果敢與責任的統一。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土壤,作為“亮劍精神”的傳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有責任、有義務解讀亮劍精神的內涵,在新的時代傳承并弘揚亮劍精神。
[關鍵詞]亮劍精神;人民軍隊;民族精神
亮劍精神源自革命戰爭年代,突出體現于電視劇《亮劍》,李云龍對亮劍精神有過很具體的表述——“狹路相逢,勇者勝”“敵人先拔劍了,我就得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表現了軍人的勇氣、力量與氣魄,如將其歸納總結就可以概括為:亮劍精神就是信念、目標、毅力、勇氣、實力、果敢與責任的統一。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土壤,作為“亮劍精神”的傳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有責任、有義務解讀亮劍精神的內涵,在新的時代傳承并弘揚亮劍精神,使亮劍精神在實現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進程中依舊“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一、亮劍精神之主體
主體指認識者,即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的主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作為自然的主人,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巨大的、無窮的,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可以推動作為主體的人突破前進中的一切障礙,達成主體的目標與愿望。就電視劇《亮劍》而言,李云龍與其指揮的獨立團就是亮劍精神的主體,李云龍及其獨立團創造了亮劍精神并將亮劍精神精彩地呈現給了我們。電視劇《亮劍》展示的亮劍精神使我們在審視這一精神時,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主要啟示有這樣幾點。1.某種精神的發展隨著主體的變化而發展。某種精神之所以是發展的,是因為這一精神的承載主體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主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推動體現于主體之上的精神反映時代特征?!读羷Α分械睦钤讫堊陨碛袀€發展變化的過程,其思想也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李云龍率領的獨立團同樣也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獨立團的戰斗作風也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所有這一切的醞釀、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亮劍精神的形成過程。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獨立團作為一個整體,統一思想的形成、團隊觀念的產生、勝利與失敗的磨礪、矛盾的產生與化解等,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正如影片結束才由李云龍道出亮劍精神的含義:“我們靠的,就是這種軍魂,我們靠的就是我們廣大指戰員的戰斗意志??v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于亮劍,我們敢于戰斗到最后一個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精神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過程,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認知過程,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認識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在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中是否發揮了主體的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至關重要,認知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出來,認知主體自然不會有創造性觀念的產生,不會有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的產生?;仡櫄v史我們發現,同樣是面對日寇侵略,同樣是同仇敵愾、全民抗戰,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創造了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而國民黨指揮的所謂正規軍非但沒有創造一個亮劍精神,反而連失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最后蜷縮在重慶這個山城里,為什么會如此?因為人民軍隊是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了正確的方向,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抗戰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也再次印證了說的戰爭的偉力存在于人民群之中。2.某種精神需要具體的主體去創造和發揚。李云龍和獨立團是抗日戰場上的一支英勇的部隊,這支隊伍在對敵戰斗中表現出來的堅決的斗志、必勝的決心、頑強的意志、赴死的勇氣、無畏的氣概,在氣勢上壓倒了日寇,在戰斗中沖垮了敵人,他們的英雄事跡匯成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亮劍精神。作為亮劍精神的代表者、作為獨立團的靈魂人物,李云龍在亮劍精神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李云龍是獨立團的核心和靈魂,沒有李云龍就沒有獨立團,李云龍鮮明的個性、頑強的意志、必勝的信念等都化為獨立團的戰斗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沖勁,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李云龍就是亮劍精神的化身和符號,看到李云龍就看到了亮劍精神,這是《亮劍》呈現給我們的最直觀的感受,當然這也是電影(電視)藝術,同時這也說明英雄個體的杰出作用。馬克思在強調人民群眾歷史主體作用的同時也不否認英雄人物的特定歷史作用,就是說從歷史總的發展趨勢看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英雄人物的出現及其對人類歷史的促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無論是封建帝制的開創者秦始皇還是資本主義的推進者拿破侖,英雄人物的作用都是不能否認的。就如恩格斯所言,人的思維"僅僅作為無數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而存在。"①人類的認知首先表現為個體的認識,即個體的意識作用。所以,沒有英雄個體的引領作用集體的作用也很難發揮,我們在繼承亮劍精神時必須明白這一點,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傳承亮劍精神的核心。3.某種精神的最終形成關鍵是精神之主體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定的信念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依靠,我們的信念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丟掉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就會步蘇共的后塵,就會被人民拋棄,被歷史遺棄,無論任何時候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都是我們堅定立場、堅定方向的根本保證,任何時候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堅守都是我們獲取人民的信賴、支持、擁護的根本前提,正是因為此,李云龍們才在殘酷的環境下錘煉了自己的意志,堅定了自己理想信念,鍛造了自己頑強作風,才敢于在數倍于己的強敵面前勇于亮劍,才敢于“狹路相逢,勇者勝”“劍鋒所指,所向披靡”。這是亮劍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傳承亮劍精神的要義所在。
二、亮劍精神之客體
客體指被認識者,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客觀事物、外部世界,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一切對象。原則上說,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只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進入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范圍,同主體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現實的客體和對象。客體主要包括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在文化更多的情況下客體通常指社會客體,即人類社會的實踐。亮劍精神的客體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日戰爭。這場戰爭在帶給中華民族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歷史的覺醒,中華民族在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前空前的團結,將所有的個人恩怨、集團利益、黨派之爭都置于民族大義之下,抗擊日寇成了凝聚中華民族的第一力量。1.客體決定一切。馬克思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的、全面的、系統的、完整的反映。這就是說意識如何、怎樣反映客觀世界,不是意識說了算,意識只能反映存在的物質世界,而不能憑空想象沒有的世界,憑空杜撰的東西在現實中沒有對應物,必然在現實世界四處碰壁,更不能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就亮劍精神而言,亮劍精神誕生于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客觀存在,中國人民的抗日實踐為亮劍精神提供了豐富的養料,無論是共產黨領導的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還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臺兒莊戰役,中華民族無畏的犧牲精神、團結一致的戰斗精神、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觀等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戰士、每一個民眾爆發出的勇氣與果敢,匯成河、聚成海,鑄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不竭的源泉,產生了亮劍精神等一系列抗日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偉大實踐既決定了亮劍精神的內涵、形式,同時又為亮劍精神的產生、形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我們在認識、繼承亮劍精神時必須要從亮劍精神產生的宏大歷史背景來把握,不從中國人民抗日的這一客觀現實出發就不能把握亮劍精神的真諦,就不能體會李云龍的內心世界——“劍已出鞘,雷鳴電閃,從來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向前進,向前進,向前進……面對強悍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2.客體也是不斷變化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物質世界是運動的、變化的,作為認識的客體人類社會也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之中。唯有變化是永恒的、不變的。人類認識要準確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就必須跟上認知客體變化的腳步,在變化中把握規律性,預測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運動的軌跡。作為人類認識的最高層級、引導人們行為方向的精神,則更應與時代同步,回應時代的呼喚,將人們的追求引向更高層次。亮劍精神所依托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的階段,是一個中國人民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李云龍及其獨立團也同樣經歷了一個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創造條件、積小勝為大勝,并最終戰勝敵人的過程,李云龍及其獨立團成長的過程、對日斗爭經驗豐富的過程為亮劍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感性材料,為亮劍精神最終升華為系統的理性認識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認識論的這一基本范疇的內在屬性告訴我們,精神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是精神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樓閣,精神依賴于客觀物質世界,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并把握了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隨著物質世界的變化而轉變我們的認識視角、拓寬我們的認識視野、提升我們的認識能力、豐富我們的認識理論、堅定我們認知世界的信心,我們才能在變化的世界中把握人類發展方向,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正如李云龍在經歷了種種戰爭的考驗、生活的磨礪、人生的拷問才找到亮劍精神的真諦。3.客體與主體是互為需要的??腕w雖然決定著主體,但同時對主體也有著自身的需求??谷諔馉幍谋l是一個客觀現實,但這個現實需要人們對其作出反應,以引導這場戰爭的走向,事實上也產生了兩種主要傾向,即以為首的投降主義和以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抗戰。最終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抗戰的全面勝利,也誕生了延安精神等一系列中華民族精神,亮劍精神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亮劍》展示的亮劍精神是對李云龍及其獨立團面對日寇掃蕩抗日根據地這一嚴酷現實,所做的積極回應,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李云龍表現出了無比的冷靜與鎮靜,率領全體戰士拼死戰斗,以堅強的意志鼓舞戰士的斗志,在武器與人數均處劣勢的情況下,硬是取得了讓人稱奇的戰果,這就是《亮劍》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亮劍精神借助電影藝術,將亮劍精神與電影技巧、演員表演很好的融為一體,亮劍精神通過人物個性、語言和電影場景生動地表達出來,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豐滿的立體的感人的亮劍精神。
三、亮劍精神之內涵
亮劍精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信念、目標、毅力、勇氣、果敢、實力與責任的統一。信念就是必勝的自信,從大的方面講是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必勝的堅定自信,從小的方面講就是對每一場戰役必勝的自信。有了這種自信就有了迎難而上、敢于亮劍的魄力,就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尋找戰機,戰勝敵人。信念是亮劍精神的精神指引。李云龍的獨立團之所以能夠戰勝重重困難,團結一致,不斷發展壯大,憑借的就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的堅定信念,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勝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信念給了獨立團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著這支隊伍不斷前進?!读羷Α分械闹匾宋镏缓蜕?,原是國民黨中央軍72師的一個普通士兵,當其從日本戰服營逃出來,被獨立團救下后加入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隊伍,在這支隊伍里他的人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多次戰役中沖鋒在前,立下了戰功。和尚這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展示了亮劍精神的特色。目標是要達成的方向?!读羷Α返目偰繕司褪且獖Z取抗戰乃至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但這個總目又是由一系列具體目標組成,每一具體目標的完成都是在向總目標邁進。亮劍精神的每一個具體的目標就是每一場具體的戰役,奪取每一場戰役的勝利就是在向中國革命的總目標前進;亮劍精神也蘊含在每一場戰役之中,每一次戰役的勝利都是對亮劍精神的一次豐富。這也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精神都是要靠具體的事件來體現的,精神從來不是空洞的、枯燥的,都是通過具體任務的完成來凝聚人心的。因此,目標的確定性、連續性、現實性、完成性,構成了亮劍精神形成鏈條重要的部分,是我們研究亮劍精神必須關注的方面。毅力、勇氣與果敢是指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如何。既然精神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那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必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目標確立后,就需要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前進,同時以巨大的革命勇氣迎接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一切挑戰,并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最終的勝利?!读羷Α纷罡腥酥幘褪瞧渲魅斯故镜念B強的毅力與無畏的革命勇氣,在強敵面前不能退縮,必須在氣勢上戰勝敵人,在毅力上擊垮敵人,就像李云龍所講的那樣:“我們進行了二十二年的武裝斗爭,從弱小逐漸走向強大,我們靠的是什么?我們靠的就是這種軍魂,我們靠的就是我們軍隊廣大指戰員的戰斗意志!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深陷重圍,但是,我們敢于亮劍!我們敢于戰斗到最后一個人!”實力是完成目標的基礎。目標很完美,但就是沒有完成目標的實力,那目標最終還是鏡中花水中月,實現不了,目標也就是空洞的幻想。亮劍精神之所以震撼人,就是因為獨立團的每一個戰斗目標的完成都是建立自身實力基礎之上的,如果獨立團沒有李云龍式的杰出指揮官、沒有嚴明的組織紀律、沒有高昂的斗志、沒有可靠的群眾支持、沒有基礎的戰斗武器……很難想象李云龍及其獨立團能夠取得驕人的戰績。實力是基礎,當與對敵作戰時必須充分分析敵我實力,當實力不足以取得勝利時就需要避敵鋒芒,采取迂回戰術,以待時機。責任是指所肩負的使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读羷Α返呢熑我庾R是非常鮮明的,李云龍的責任是帶好獨立團,率領這支隊伍阻擊日寇,消滅日寇,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使李云龍不敢有一點疏忽,每一場戰役他都要親自視察地形,反復研究對手,認真思考戰斗的每一個細節,設想戰斗的每一種可能,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責任感的召喚下,李云龍將獨立團鍛造成一支鐵打的隊伍,能夠經受任何困難,能夠戰勝任何強敵。李云龍的責任意識也傳遞給了獨立團的每一個戰士,典型的代表就是張大彪、魏大勇、段鵬和孫德勝,全軍上下團結一致,使命擔當,猶如鋼鐵巨人,無堅不摧??傊?,亮劍精神內涵諸方面是一個統一體,不能分割開來,彼此互為前提和基礎,失去任何一方面,亮劍精神都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
四、亮劍精神之靈魂
何為亮劍精神之靈魂那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作為人民軍隊,獲取戰爭的最后勝利是最高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當調動一切因素,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利用所能動用的任何資源,集中優勢火力,配備最強兵力,殲敵于一役。敢于作戰,善于作戰,作戰必勝,是《亮劍》呈現給我們的亮劍精神。當然這也是亮劍精神最直觀的表征,透過這些基本特征,我們可以看到亮劍精神所蘊含的深層意境。首先,亮劍精神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武裝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個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也是為著人民謀利益的,正如在《為人民服務》開篇所講的:“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睘橹嗣?,為了中國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求解放、求自由、求平等,是我們黨領導的軍隊區別于一切軍閥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民軍隊擁有明確目標、堅定信念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此,人民軍隊才能產生李云龍式指揮員,才能誕生亮劍精神。其次,人民軍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既有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有真誠的階級感情,官兵一致、軍民同心。就如《亮劍》告訴我們的:“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么,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逝,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革命軍隊的優良傳統是一代傳一代,永續相傳的。傳遞的是理想,是信念,是精神。李云龍及其獨立團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與品德、信念與勇氣、責任與使命、理想與追求,是革命軍隊的光榮傳統,是指揮員與廣大戰士共同締造的人民軍隊的軍魂。最后,人民軍隊還有一整套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這些戰略戰術是人民軍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技術保障。人民軍隊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無信仰的草莽,我們不僅要敢于亮劍而且要善于亮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善于保存自己,要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在拉鋸中消耗敵人,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也就是同志的戰略思想——游擊戰。李云龍及其所領導的獨立團之所以在對敵作戰中戰而勝之,就是因為他們將我們黨的戰爭戰略原則靈活運用于具體的戰役,形成符合獨立團風格的戰術并堅持這種戰術,從而使獨立團成長壯大?!读羷Α匪宫F的亮劍精神是具象的、畫面感的、人物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亮劍精神之定義,但不管怎樣,根本在于把握亮劍精神之核心要義,并以此激勵我們不斷前進,取得更大的勝利。
五、亮劍精神之形式
亮劍精神有沒有形式,換句話說亮劍精神是通過什么方式打動我們的,我們又為什么接受亮劍精神?內容與形式總是相輔相成的,內容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精神也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為人們所接受,才能化為人們內心的判斷事務的標準。就亮劍精神而言,精神要發揮思想教育、道德引導的功能,必須通過這樣幾種形式來實現。第一,借助認識的主體來體現精神的價值。主體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整體,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反映了這個人的精神追求,具體體現在這個人在處理具體問題上是先公還是先私、利他還是利己、逐名還是逐利、為民還是為私……當一個人沒有影響力時,他的所為不引人注目,但當他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掌握一定權力時,他的所為就能起到示范效應,或引領大眾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或敗壞社會風氣。李云龍是獨立團的指揮官,是獨立團的核心,是獨立團的靈魂,李云龍的一舉一動,廣大官兵都看在眼里,李云龍敢沖敢打,士兵就拼死奮戰,所以李云龍的所為就體現著亮劍精神,是亮劍精神的具體化。這也告訴我們,精神是否化為動力關鍵是承載精神的主體特別是關鍵人物是否表現的足夠出色,足夠有影響力。第二,借助對客體改造的程度表現出來??腕w不是被動的被反映物,客體被主體改造后以新的形態呈現出來時就會給主體新的發現和新的靈感,激發主體進行新的理論探索,提出新的理論思維。抗日戰爭的殘酷性和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們的抗日戰爭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在防御階段我們只能退守,堅守抗日根據地,發動民眾參與到抗日的陣營中,壯大我們的力量,當我們擁有了一定實力后就可以與日寇在戰場上打拉鋸戰,抗戰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們不能一味地堅守,適時給日寇以猛烈的打擊是必要的,局部的戰役中我們取得了一個個勝利,在推進抗日戰爭的進程中“亮劍”精神逐步形成并完善,成為我們最終奪取抗日戰爭完勝的精神支柱。當然,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精神被客體展示的形式是很具體的,比如兵團精神,兵團軍墾博物館、軍墾第一犁雕塑、小白楊哨所等,都是兵團精神的客觀載體,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現兵團精神,推進兵團精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人們內心世界。第三,借助科技手段表現出來??萍嫉陌l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尤其媒體技術的突破更是如此。半個多世紀前,精神的表達與傳播主要靠的是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現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思想的傳播形態,文字的、視頻的、音頻的方式競相出現,單向的、雙向的、多向的互動成為常態,自媒體的噴涌使各種觀點自由綻放,思想借助現代科學技術迅速遍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形式的作用日益凸顯。再好的精神內容,如果不賦予新的形式,那獲取受眾接受的程度就會降低,甚至無人問津。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要求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用新的思維去審視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楊建平 單位:兵團黨委黨校
- 上一篇: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意義
- 下一篇:馬克思哲學特質及在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