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問題研究
時間:2022-10-22 09:30:44
導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理的產業結構對農村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來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河南要對本省的省情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不僅著眼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要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變動趨勢相適應,才能統籌好城鄉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河南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制約了農村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
(一)農村經濟的總體實力亟待加強
河南省北、西、南三面為山地與丘陵,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適合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好,但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而非農業強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相對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特征已由單純數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經濟實力增長很快。而河南省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農村經濟的整體實力不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農民收入不高,城鄉差距明顯。
(二)農業人口比重過大,農村就業結構水平較低
河南省農村就業結構水平較低,2013年,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占河南省總從業人員的40.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南雖有耕地12288萬畝,居全國第三位,但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并未改變,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23畝,大量人口束縛在小塊耕地上,束縛在農村地區,農村人口自然就業、農業生產、就業特征還處在較為典型的傳統農業狀態。農業人口比重過大,農業剩余勞動力沉淀在農業和農村,制約了河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只有通過加大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力度,才能使農業剩余勞動力不僅向城市非農部門轉移,還向農村非農部門轉移。
(三)城鎮化水平較低,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力不強
2014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為45.7%,遠低于全國54.7%的平均水平。城鎮經濟以傳統工業為主,工業經濟相對落后,產業層次較低,經濟實力不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帶動力不強,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較弱。城鎮化水平發展落后,必然影響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制約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二、調整優化河南省農村產業結構的措施
通過對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村存在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資源少、三次產業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合理的區域布局和專業化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推動農村產業整體優化升級,走新型產業化道路。
(一)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河南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許多農產品的產量居全國前列,但是整體來說,河南省的農產品產量大但價格低,數量多但效益少,初級產品多但精深加工產品少,經濟效益不高。因此,河南省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延長和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條,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連成一體、協調運轉的農業產業體系。要利用各地優勢資源,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尤其是要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要把農戶和企業聯系起來,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理順三者關系,實現互惠共贏。要從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快速、良性發展。
(二)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農業是農村的基礎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和資源,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解放土地對勞動力的束縛,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人力資源和消費動力,是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內容。河南省農業資源豐富,有良好的農業傳統,要利用好現有資源,加快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在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穩固糧食生產核心區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養殖業、林果業、蔬菜業、花卉業,因地制宜,多種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區域特色和規模效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
(三)提升農村工業的規模和層次
河南省農村工業存在規模小、結構單一、粗放經營等諸多問題,要針對上述問題逐一分析,調整農村工業的比例和布局,提升農村工業的規模和層次。首先要調整農村工業的內部結構,降低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企業的比重,堅決關、停、并、轉國家取締的小煤礦、小造紙廠、小冶煉廠等,對現有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增加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數量,尤其是加快有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擴大肉制品、面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產業規模。其次是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用科學技術來管理企業,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發展,提高農村工業的素質和效益,走內部提升的道路。第三,加快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增加產品的類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河南省農村第三產業存在規模小、層次低等現象,對經濟增長推動乏力,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要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鼓勵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形成更優的農村產業結構。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投入,刺激潛在需求,改革管理體制,去除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濃、行業準入限制多的弊端,鼓勵第三產業發展,擴大行業規模。三是要提高傳統的第三產業的效率,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改變農村地區存在的壟斷經營、管制經營、限制經營的狀態,提升農村第三產業的層次,以日益豐富的服務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王鑫 單位:新鄉學院
- 上一篇:學生進社區服務心得體會5篇
- 下一篇: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