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探索
時間:2022-01-11 09:45:04
導語: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國工業國外遭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強烈沖擊,國內則受制于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和體制滯后等因素,工業發展瓶頸日益突出,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于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為此,收入結構和需求結構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理順初次分配關系和消費投資關系是產業結構調整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消費投資關系;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勞動生產率;資本產業效率;融資結構;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使得我國經濟總體上實現了巨變,已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快速的經濟增長不斷積累了體制和機制上的矛盾,也使得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艱難的轉型陣痛期,經濟下行壓力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迫切需要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做出調整。考慮到中國復雜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任何單純圍繞產業結構展開的理論和實踐分析可能都無法全面解決中國產業結構的實際問題,必須有耐心地探析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學邏輯,才是治標之策。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結構邏輯關系分析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分析
研究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理解為何要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果體現,之所以一再強調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動機無外乎兩個,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表現出經濟發展上的供求嚴重失衡問題,不嚴重失衡是很難從宏觀上直觀察覺出的,出于治理經濟發展癥結問題的考慮,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結構,向供求平衡趨近;二是主觀性的積極推動,急于向發達國家靠攏趕超,急于實現現代工業化的目標。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快速走完工業化,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強國戰略目標是每個國家、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關鍵在于步子不宜邁得過大、過快,我們應該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邏輯規律,經濟制度和市場體制、勞動者素質水平都要跟得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否則必然出現結構失衡問題,阻滯經濟進一步發展。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短期內能快速推動GDP增長的無非是投資和出口驅動。理論上講,投資在短期內確實屬于支出的構成部分,可以提高總需求水平,但長期中它又是供給的主要來源,投資的這一雙重屬性,使得它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旦操作不慎會加劇供求失衡的程度,既不能投資過度,也不能投資不足,消費也是如此。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實質上是處理供求平衡的問題,也是正確處理產業結構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從宏觀經濟運行的流程來看,經濟體系有家庭、廠商、政府和國外四大職能部門。要正確處理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要清楚消費與投資的來源,消費源自于居民家庭和政府,投資源自于企業和政府購買,理論上政府作為非盈利機構,沒有投資的屬性特征,但其在現實中確實對投資活動起著重要影響,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應予以充分重視。用于消費的收入源自于收入分配,按照GDP的收入法核算原理,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與營業盈余、生產稅凈額,分別可看作居民、企業、政府的分配收入來源,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結構決定著消費與投資的需求結構。由于消費面對的是最終產品,其結構相對較為簡單;但投資結構較為復雜,由于不同類型企業、不同行業部門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效率互不相同,同樣的貨幣,融資結構的不同決定了產出的規模,決定了不同產業的供求結構。概括來講,收入分配結構、融資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消費與投資的需求結構是否合理,也決定了產業結構是否合理。要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必須從收入分配結構、融資結構和需求結構分析入手。
(三)經濟結構的關聯關系
經濟結構的關聯關系主要圍繞資金分配結構(收入融資結構)、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三大方面展開。概括來講,一方面,貨幣資金的分配結構決定了消費與投資的關系、內需與外需的比例結構,同時,需求結構又決定了產業結構水平;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又可以直接反饋經濟的需求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同時需求結構也可以直接反饋出資金分配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傊蠼Y構關系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資金的分配結構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著需求結構,最終決定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我們可以從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反饋信息中挖掘資金分配結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分配結構問題,最終解決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問題。
二、中國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一)中國產業結構演變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比重從最高值2000年的15.1%持續下降到2011年的10.0%,且近幾年一直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第二產業(包括工業)的比重體現出超級穩定的態勢,2000年以后一直維持在46%左右,最高值為2006年的47.9%,最低值為2013年的43.9%;第三產業比重總體上呈現出逐年上升態勢,從2000年的39.0%持續上升到2013年的46.1%。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三次產業呈現第二產業比重超級穩定、第一產業比例逐漸下降、第三產業比例持續上升,表面看來似乎是第一產業下降的比例轉移到第三產業增加的比例上,體現出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質量并不理想,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產性服務業并未快速發展,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并未跟上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使得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未表現出工業化技術路線具備的正常水平。當然,可能存在統計核算方法的缺陷,當前中國的市場成熟度還不高,生產性服務業并未完全剝離出工業制造業,第三產業比例可能存在嚴重低估的可能。但必須指出,2000年以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收效甚微,可以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基本無效。
(二)國際比較分析
為了便于掌握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的合理程度,這里對比分析世界上高、中、低收入水平國家的相關三次產業結構數據,以期對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見表2)。按照當前中國的收入水平,應該屬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2011年世界三次產業比例平均水平為7.4%∶35.9%∶56.7%。鑒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第一產業比例10.0%的水平是比較合理的;第二、第三產業比例46.6%∶43.3%,對于投資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來說也算是較為合理的結果??傮w來看,中國的產業結構與韓國相似;與印度相比,中國工業較為發達但服務業相對落后;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制造業強國還有較大差距,與美國等服務業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若能從第二產業中分離出10個百分點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就比較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由此看來,中國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必須完善市場,提升制造業的需求空間,快速發展和提高生產性服務業質量水平,這也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
三、產業結構調整無效悖論的實證分析
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體現出超穩態勢,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上效果甚微。投資驅動、消費驅動決定的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表面原因在于消費率持續下降,投資驅動不足以彌補或支撐消費不足延滯的產業升級,消費不足使得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遲緩,技術創新不足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面臨瓶頸,整個第三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與勞動生產率總體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在于我國依靠勞動密集性比較優勢以及投資驅動帶來的數字驅動的GDP質量并不是循序漸進式的發展,而是趕超式的跨越發展,各種市場體制與制度嚴重滯后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血拼式發展帶來的第二大國總體經濟發展質量并不高,投資與消費失衡越來越嚴重,嚴重偏離了均衡發展軌道。長期的消費不足嚴重阻滯了我國的潛在經濟發展速度,直接引致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面臨較大的瓶頸,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并未隨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迅猛發展。原因在于我國的工業發展總體質量尤其是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勞動力素質或人力資本不足以支撐我國快速走向工業強國的需要,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一)需求結構分析
從最終消費性支出構成中可以看出(見表3),居民消費比例和政府消費比例在2000年以后基本穩定,居民消費率僅下降了1.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占比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年均下調約0.8個百分點,協調于城鎮化進程的速度;最終消費率則從2000年的62.3%直降至2010年的48.2%,相應的資本形成率則從35.3%攀升至48.1%,體現了2000年以后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戰略。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優先發展的經濟增長戰略符合快速工業化進程的技術路線特征,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阻滯使得消費與投資的關系發生較大比例失調,直接引致產業結構為主的經濟結構陷入瓶頸,調整步履維艱。那么,高儲蓄、低消費、高投資的效果如何,這里主要從投資的行業結構來分析一下行業融資結構。從表4中可以看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在行業構成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占比明顯較高,二者之和超過所有行業的半壁江山,接近60%,房地產業占比逐年提升,2013年攀升到了26.62%,而近幾年制造業占比變化不大,約占1/3左右,2013年的制造業占比為33.10%;在其他行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位列第三,差不多占1/10,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比略低一些,占第四位,占比不到8%,但2013年占比達到8.44%,超過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位居第三位;其他行業占比就明顯較低了,基本逐漸提高的有農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基本逐漸下降的有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絕大多數行業都是提高的,第二產業行業基本下降,總體方向是利好的,體現了反壟斷進程和市場化融資節奏的加快,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業占比卻明顯下降,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投資這塊大蛋糕怎么分,對于產業結構優化非常關鍵,從行業投資結構來看,制造業占比是合理的,但房地產業嚴重壓縮了其他行業的變化空間,設想從房地產業占比中拿出10個百分點用于第三產業各行業,結果會怎樣,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除去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兩大行業,第三產業其他所有行業占比也就10%左右。從投資行業結構角度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相當程度上在于房地產業的重塑調整,充分釋放第三產業各行業的提升空間。
(二)收入分配結構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勞動報酬比例在2003—2012年略有下降,當前維持在46%左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顯過低;固定資產折舊又稱資本消費,占比逐年小幅提升,2012年達到峰值15.89%;營業盈余大致體現了企業資本積累的程度,占比呈現逐年提升再下降的變化過程,2012年達到25.66%,高出2003年4.47個百分點,2007年時竟高達31.29%;生產稅凈額比重體現了政府分配的收入占比,2003—2010年逐年下降,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而后兩年基本穩定在12.9%的水平??傮w來看,中國近年的收入分配結構體現了加速資本消耗和資本積累的速度,滿足了快速工業化的需要,壓縮了勞動報酬的占比和最終消費的空間,提升了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從長遠來看,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能力嚴重不足,必將壓縮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空間,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勞動報酬比例、降低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占比勢在必行。對于企業來說,不是勞動者報酬提高后,企業生存空間變小的問題,合理分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的結構才是更為重要的問題。實際上,由于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供過于求,使得勞動者在利益博弈中始終占據被動地位,勞動者報酬占比始終較低。對于企業來說,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才是關鍵所在,不能一味地通過降低勞動者報酬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四、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我國經濟經過十余年的快速增長,已經從總量上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上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中期的發展歷程,東部部分地區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完成了實現工業大國的戰略目標。我國要想成為工業強國,需要從經濟發展的邏輯出發,逐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需求結構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一是要充分意識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必須充分重視經濟發展的內涵,正視經濟發展的邏輯,切忌重復數字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經濟回歸到有利于長期發展的消費驅動內涵式經濟發展軌道;二是要理解實現消費驅動經濟發展模式難度是較大的,要耐得住性子,充分理解新發展階段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堅定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切忌再次出現政府職能越位,要認識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要素市場結構和需求結構調整的結果,不能本末倒置;三是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要素市場的規范上,充分發揮生產要素市場機制的調整功能;四是切實充分重視民生工作,理順貨幣資金的分配結構,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提升居民消費比重,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逐步提高最終消費率,真正實現消費驅動的良性長期經濟可持續發展軌道,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實實在在的優化升級。
作者:尹彥罡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朝陽,林毅夫.發展戰略與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10,(3):94-108.
[2]金碚.全球競爭新格局與中國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工業經濟,2012,(5):5-17.
[3]金碚.現階段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J].求是,2013,(4):56-58.
- 上一篇:初中數學情感教育論文2篇
- 下一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