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視域下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時間:2022-06-14 10:51:27

導語:經濟新常態視域下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新常態視域下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摘要:本文辨析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應把握的幾個重要問題。指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協調好產業結構調整的“三對關系”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著力點;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出發點;以改革創新思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關鍵點。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改革創新

新常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已經成為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焦點。經濟新常態是指經濟運行的一種均衡狀態,注重經濟發展的低投入、中速度、優結構、高質量、好效益。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必須深度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打造我國經濟升級版。

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按照學界和業界的普遍觀點,經濟新常態主要包括兩重邏輯:一方面,它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是啟動我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條件。前者要求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適應以中速增長為顯著特征的新環境,后者要求今后我國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尊重新常態這一“大邏輯”,再也不能為了追求高增長以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去破壞資源環境,導致經濟發展難有持續性。當然,經濟保持中速增長狀態也許給現實帶來諸多矛盾和壓力,但經濟新常態必須要容忍中速增長,在矛盾和困境中尋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路徑。而且,新常態并不是反對高增長,只是反對不重視優結構、好效益的高增長。因此,在經濟新常態條件下,必須找到經濟發展速度、結構和效益之間的平衡點。要找到這一平衡點,就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過去靠投資動力、人口紅利等因素推動的高速發展,隨著這些因素的逐漸枯竭而難以為繼,加之出現了產能過剩、產業低端等困境,這使得推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歷史和實踐也反復證明,只有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格局,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全球性競爭環境,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關注新技術發展動向,不斷研制出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促進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實現產業全面深刻變革,從而搶占全球戰略性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協調好產業結構調整的“三對關系”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著力點

要想有效推進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必須協調好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三對關系”。其一,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找到短期適應性調整和長期戰略性調整之間的平衡點。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短期是追求特定條件下經濟運行的結果;長期則尋求經濟運行的未來趨勢。新常態正是經濟運行的趨勢性特征,它更強調長期性。因此,必須妥善解決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將短期適應性調整的內容和長期戰略性調整的方向有機融合,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短期適應性調整是根據特定時期我國市場供需的矛盾,深度調整既有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以糾正過去的比例失調問題。長期戰略性調整是既要考量當前情況,又要根據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和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做出前瞻性的產業結構安排。其二,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推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政府和與企業的關系。要處理好這一關系,就是要找到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之間的平衡點。政府的政策導向與發展目標是保證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必要條件。而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它們總是依據市場供求信號去配置資源,從長期來看,這難免會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困局的出現。因此,著力解決好政府和企業乃至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客觀要求。其三,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推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連續性和突變性的關系。尤其要找到產業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整之間的平衡點。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著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出發點

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我國經濟從傳統的高速增長逐步邁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傳統的高速增長是低效增長,是粗放式發展,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要想改變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的高效優質發展,必須使我國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制造”環節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研發、設計、服務、銷售”環節邁進。其一,要對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必須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進出口。持續擴大服務外包領域,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承接各國高端加工制造,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其二,要積極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充分抓住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構建多層次自主創新體系,加強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其三,要推進區域間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我國完整的產業鏈。由于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政府要引導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發揮區域產業集群功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產業鏈效益。

四、以改革創新思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關鍵點

適應經濟新常態是為了未來能夠更好地引領經濟新常態,這就需要我們用改革創新思維切實有效地推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推進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才能破解發展困境,塑造持續的發展動力。要想引領經濟新常態,就必須將改革創新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改革創新之法去破解產業結構調整中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促進產業結構朝科學化、合理化方向優化。就當前情況而言,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必須建立在原創和基礎研究的前提下,著力構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創新增值,進而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從當前國內的現實情況來看,要想通過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必須樹立改革思維,著力破解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難題。要做到這一點,改革的重心必須放到問題導向上,把握住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環節,把握主要矛盾,尤其要準確研判和評價未來的市場需求動向,建立和完善引導我國市場需求的政策響應機制,擠出不合理的市場需求因素,積極培育有效健康的市場需求。如在推進戰略性產業和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僅僅依靠企業單方面去宣傳和引導,顯然與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需求不相吻合,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運用經濟杠桿促使民眾日常消費的偏好向有利于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的方向轉移,并且要用必要的政策手段去刺激和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作者:譚宗梅 單位:中共廣西自治區龍勝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魯雁,華麗娜.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要有新作為[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5-04-15.